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發現肺結節!如何判斷惡性還是良性?

返回上一層
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的發展及推廣,愈來愈多人在健檢時意外發現自已有肺結節,其實高達9成以上的肺結節是良性的,但很多人卻忍不住擔心自已會是那1.1%的肺癌患者!在早期發現肺癌和不必要的過度診斷之間,該如何看待肺結節呢?

臺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副秘書長林孟暐,曾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肺結節是指小於3公分的肺部點狀陰影,通常並沒有任何症狀,是在健康檢查時無意間發現的,有時一顆,有時出現好幾顆。一聽到有肺結節,民眾最擔心會不會是肺癌?
 
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3重點可初判
其實,肺結節大多是良性的,它可能只是良性肺腫瘤、感染(結核菌、黴菌、細菌),或僅僅是過去肺部發炎後的局部纖維化。那麼,什麼情況下會懷疑可能是惡性腫瘤呢?除了考慮患者的疾病風險,例如有抽菸習慣或肺癌家族病史,還可根據以下3點來判斷:
1、結節的大小。
結節愈大,風險愈高。多項大型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的資料顯示,小於 0.5 公分、0.5~1公分、大於2公分的肺結節,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分別是0~1%、6~28%、64~82%,因此一般建議0.5公分以下的肺結節先追蹤觀察,不到1公分的則在3~6個月後再做一次LDCT,觀察結節的變化。當追蹤檢查結果沒有變化時,則延長至每年追蹤一次。
 
2、影像特徵。
惡性腫瘤的邊緣形狀大多較不規則。有些肺結節看起來霧霧的、淡淡的像棉絮狀,醫學上稱為毛玻璃狀病變,這種是肺腺癌的可能性比較高,根據相關研究,約有59~73%的機會是惡性腫瘤,而實質性小結節的惡性機率只有7~9%。
 
3、追蹤期間的變化。
惡性腫瘤在追蹤期間會發現結節變大、或是影像看起來變得比以前更「紮實」。因此,當結節有這些特殊變化時,有必要進一步處理。
 
不必要的肺結節恐慌?
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的早期肺癌篩檢工具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美國國家肺癌篩檢試驗(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簡稱NLST)以結節大於0.4公分為診斷標準,顯示約有27.3%的人會發現有肺結節,但其中只有1.1%的人被診斷為肺癌。
 
當相關檢查高度懷疑肺結節是惡性腫瘤,且切除後病理報告也確定是惡性,這樣的情形在臺大醫院的統計數據約占8成;同時當然仍有少數切除後發現是良性的情況。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在手術前完全準確的判斷病灶是良性或惡性,只能根據既有的經驗來評估,無論如何,對病人來說,能解除心頭大患絕對是個好消息。
 
尤其,良性腫瘤並不等於沒問題可以放著不管,因為部分的良性腫瘤仍然會持續慢慢地長大,進而壓迫周圍臟器造成症狀。臺大醫院曾收治一名女性患者,追溯過去的病史,她在30多年前胸部X光即發現肺部小腫瘤,一直沒有積極追蹤,演變成15公分大的巨型腫瘤、嚴重壓迫影響心肺功能,才緊急送醫治療,切除這顆巨大的良性腫瘤。
 
LDCT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
據統計,肺癌在歐美國家的5年存活率約為8~16%,國內的5年存活率大約為15.9%,都不高。肺癌病人若能早期發現,可大幅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以1A期肺癌為例,病人5年存活率可達到 80%以上,預後良好,遺憾的是有一半以上的肺癌病人在診斷時已經是末期,5年的存活率不到5%。
 
雖然有過度診斷的疑慮,但相對於胸部X光,近幾年來許多大規模的國際醫學研究已證實LDCT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除了希望民眾建立對肺結節的正確認知,不要過度恐慌外,目前LDCT篩檢仍以肺癌高危險群為主,包括:年齡介於55至74歲、抽菸史一年超過30包、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不超過15年者。另外對於有肺癌家族病史、氡暴露及特定職業暴露民眾,可諮詢醫師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