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自體免疫疾病療效提升 配合治療為上策

返回上一層
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原因仍不明確,遺傳基因、病毒或細菌感染、環境誘發因素(如壓力、紫外線)等,都被認為有關。雖然還有許多待解之謎,但目前診斷及治療已有重大突破,50年代全身性紅斑狼瘡病人的5年存活率極低,現在90∼95%的病人可以活超過20年或更久。
 
臺大醫院內科部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謝松洲,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詢問時指出,1970年代免疫調節藥物問世,可以改變疾病病程,減少組織器官的破壞,及早治療,有機會達到病情緩解。但因為藥效產生需要一段時間,很多病人覺得類固醇和消炎止痛藥一吃見效,免疫調節藥吃了卻無感,影響服藥的順從度。
 
1990年代後問世的生物製劑則屬於針對性強的「標靶治療」,鎖定導致免疫失衡的致病關鍵點,在提升療效的同時,也盡量減少對整體免疫系統的影響,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因此邁入新的里程碑。
 
伴隨藥物的多元發展,治療觀念也從單一藥物轉向以多種藥物同時併用的「雞尾酒療法」為主流,優點是療效更好,而且每一種藥物的劑量更小,副作用也相對減少;而病情愈複雜、疾病活動度愈高,愈有必要採取雞尾酒療法。
 
現在風濕科醫師怕的不是「這個病不好治」,而是「病人不好好治」。大部分民眾對自體免疫疾病很陌生,很容易受到錯誤訊息的影響,選擇逃避治療或自己隨意減藥、停藥,不但延誤病情,更可能造成器官組織不可恢復的損傷。其實只要及早配合治療,有機會回到沒有疾病的狀態,自然可以減藥;反之,如果病情控制不好或復發,用藥只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