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新抗原癌症疫苗  療效更佳更安全

返回上一層
什麼是新抗原疫苗?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徐玉真、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中央研究院合聘研究員李宣書,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新抗原癌症疫苗的原理是,為病人施打這種新抗原群組後,這些新抗原在組織裡被抗原呈現細胞(  例如樹突細胞)胞飲進入細胞,再被蛋白酶切割後成為小片段表位,然後和樹突細胞的MHC II分子結合,而呈現在細胞的表面。這些活化後的樹突細胞進入淋巴結後,再來教育訓練一些尚未被調教過的T細胞,經調教後的T細胞會活化而大量增生繁殖,再進入癌組織。癌細胞也會將此新抗原與MHC I分子結合而呈現在細胞表面,所以那些被樹突細胞調教過的T細胞就能精確地用它們表面的T細胞受體和癌細胞表面的新抗原結合,產生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及毒殺作用。
 
新抗原是癌細胞獨特的基因突變產物,不會出現在其它正常體細胞;也由於這類癌細胞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各病患腫瘤的新抗原很少會相同,所以在製備新一代個人化癌症疫苗時,研究人員需先取得病患腫瘤組織,經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方法,分析病患個人癌細胞的基因突變位點及分析病患自身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表位後,才能以預測軟體計算分析,量身訂作出個人專屬的「癌症疫苗」。
 
這樣的疫苗抗原設計流程,能更有效刺激體內免疫細胞高度特異性地辨識出腫瘤細胞,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所研發的個人化「新抗原癌症疫苗」更具功效及安全性。
 
不過,關於新抗原癌症疫苗的詳細學理機制,還有很多問題需釐清,包括抗原預測的準確度還有很大改進的空間、如何以不同型態的疫苗更有效率地活化免疫細胞、如何考量疫苗接種的時機與療程,甚至如何以疫苗搭配現行的癌症療程或聯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都使得這類癌症疫苗在發展成為真正臨床治療用藥,仍有一些難題需克服。
 
另外,從腫瘤採樣分析到製成疫苗,現行流程平均需等待約3至6個月,如何縮短疫苗產出的周轉時間,也是有待克服的一大難題。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新抗原癌症疫苗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也有許多公司正如火如荼地努力嘗試新型技術平台開發相關療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癌症疫苗的治療應用很快就會有重大的突破和進展,整合輔助平台進入實際臨床療程,亦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