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腎臟癌年輕化 千萬要謹「腎」!

返回上一層
腎臟癌早期幾無症狀,等到出現腰痛、血尿等症狀時,恐已晚期。腎臟癌好發5070歲,但有年輕化趨勢,建議民眾健檢時,可透過腎臟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早期發現有利治療。
 
臺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泌尿科副教授黃國皓,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腎臟癌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根據臨床統計,只有10%的病人會出現腰痛、腹部腫塊、血尿等3大典型症狀。其他全身性症狀包括:疲倦、體重減輕、沒食慾、骨頭疼痛、淋巴腫塊、肝功能異常、貧血、高鈣血症等。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常常已是晚期,已經發生轉移,所以預後不佳。
 
晚期腎臟癌容易由淋巴及血管轉移至肺、肝、骨骼等器官。另一特色是易侵犯血管,甚至造成腫瘤血栓,除了容易發生之轉移,也常需在手術時,同時切除血管內的血栓,增加手術的困難度。
 
跟多數癌症一樣,引起腎臟癌的原因不明,推測可能跟基因變異、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飲食西化、接觸某些化學物質、重金屬及經常使用一些止痛藥有關。
 
洗腎患者也是罹患腎臟癌的高危險群,長期洗腎病人發生腎癌的風險比一般族群高。在台灣,洗腎病人也常見尿路上皮癌。
 
臨床上,腎臟癌分為四期:第一期腫瘤4公分以下,侷限在腎臟內,病人5年存活率約95%;第二期腫瘤小於7公分,5年存活率約88%;第三期分為A、B,A期腫瘤已侵犯到腎臟表面的背膜,B期則是侵犯到腎靜脈或下腔靜脈,5年存活率約65%;第四期腫瘤已侵犯到其他臟器,5年存活率僅剩20%。
 
治療時會考量病患的年紀、健康狀況、癌症期別、細胞形態及分化程度,治療的副作用及風險,當然還包括患者自己的選擇,來訂定治療計畫。治療方式包括:積極監控、手術切除、能量消融治療、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等選項。 
 
臨床統計,半數以上腎臟癌患者是在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建議年過40歲以上就應定期健檢,如果有腎臟癌家族病史,則提早到35歲。建議先接受腎臟超音波檢查,若發現異狀,可藉由電腦斷層掃描或是磁振造影掃描進一步檢查,確立診斷。
 
除了定期做健檢以早期診斷治療外,平常保養也很重要。要避免腎臟癌最重要的是遠離三高(高血壓、血糖、血脂)、肥胖、戒菸,避免一些致癌物質的接觸,才能降低腎臟癌的發生機率。
 
總之,腎臟癌的診斷與治療已有明顯進步,早期侷限性腎臟癌的比率約佔所有新診斷個案的6成,這些病患在接受手術治療(腎保留之部分腎切除術)的手術結果也比以往進步。至於轉移性腎臟癌的治療,在標靶藥物及新一代免疫藥物陸續上市使用後,也有突破性的進展。定期健檢,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可讓腎臟癌得到最佳的長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