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急速竄升 子宮癌症解析

返回上一層
從2010 開始,「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婦女生殖道癌第一名,子宮位於骨盆腔內,子宮頸則是子宮與陰道相連的部位。因此,子宮相關的癌症包括「子宮體癌」以及「子宮頸癌」,其中,子宮體癌又以子宮內膜癌最常見。
 
臺大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鄭文芳,曾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子宮內膜癌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不正常出血」,停經前女性只要是非經期間的出血、或是經期間經血和血塊過多等異常現象,都要注意。子宮內膜癌好發年齡多為50~60歲停經婦女,停經後的婦女如果出血,建議趕快檢查。
 
子宮內膜篩檢不像子宮頸可做抹片,也沒有腫瘤標記,第一步通常是先照超音波,如果發現子宮內膜變厚,擔心病變,可以進一步做子宮內膜切片,切片進行病理化驗和診斷最直接。
 
一旦確認子宮內膜癌,建議做磁振造影檢查(MRI),因為子宮位於骨盆腔內,內膜癌細胞可能侵犯子宮肌肉層,磁振造影可以較清楚看見轉移與否,以及癌細胞侵入子宮肌肉層的深度;之後再做胸部X光檢查,查看是否發生胸部和肺部轉移。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不論是否轉移,都以手術為第一選擇。除非評估病人手術危險性高,才考慮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
 
比起子宮內膜癌,「子宮惡性肉瘤」患者少很多,但近年也呈現上升趨勢。子宮惡性肉瘤約占子宮體癌的1成左右,好發在6、70歲的女性,又可細分為「子宮平滑肌肉瘤(LMS)」以及「子宮內膜間質肉瘤(ESS)」;前者發生在子宮肌肉層的平滑肌、後者則是發生在子宮內膜間質細胞。
 
很多婦女擔心「子宮惡性肉瘤是子宮肌瘤引起的嗎?」子宮肌瘤在生育年齡的婦女中,發生率約20%,隨著年紀愈大比例愈高,在更年期前後,發生率達40~50%。但是不必恐慌,子宮肌瘤絕大多數是良性腫瘤,只有1%會惡性化,比例甚低。
 
早期子宮惡性肉瘤並沒有明顯症狀,通常是腫瘤變大,腹部摸到硬塊、非特定的陰道出血,例如非經期出血、停經後出血;或壓迫造成骨盆腔或腹部疼痛、飽漲感、頻尿等症狀,才被發現。
 
婦女若有子宮肌瘤建議定期追蹤,若發現肌瘤成長快速,更年期後反而增大,或影像檢查發現與周邊組織界線不明顯、血流豐富,都須懷疑可能為惡性。除了超音波,通常會建議進行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甚至採用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電腦斷層掃描(FDG-PET/CT scan)加以判別。
 
由於影像檢查也無法百分之百確定,因此若醫師高度懷疑,會建議病患手術切除可疑病灶或子宮,再進行病理組織化驗,加以確診。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全子宮切除。輔助治療則有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和標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