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不是中風也會臉歪嘴斜 楊智超醫師談顏面神經麻痺

返回上一層
行政院長蘇貞昌因為勞累過度,病毒感染誘發顏面神經麻痺。 其實,不少民眾也曾突然發現嘴角肌肉不受控制、口水會不自主流下來,再看到鏡中的自己臉部表情不對稱,一開始以為是中風,就醫後才知道是顏面神經麻痺引起,神經科門診經常見到這類嚇壞的病人,「臉歪嘴斜」常讓他們憂心忡忡。
 
到底為什麼會產生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有哪些?跟中風的差別又在哪裡?顏面神經麻痺的好發族群跟季節分別是什麼?最重要的當然會關心怎麼治療,以及要多久時間才能復原?怎麼預防?請好心肝門診中心神經內科特聘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一一幫我們解答。
 
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產生可能是當患者臉部肌肉不能動、漱口的時候水會從一邊流下來,甚至眼睛無法閉合,眨眼的功能受到影響,一邊的肌肉不太動造成臉部不對稱...等等。
 
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其實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也稱為「貝爾氏麻痺」,據統計每年在10萬人當中,就有15至40個病例。雖然對於「貝爾氏麻痺」的描述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但致病因仍沒有定論,最常被提及的是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受損,又以疱疹病毒、EB 病毒等最相關,此外,也有學者     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所引起。
 
腦中風確實也會引起顏面麻痺,稱為「中樞型」顏面麻痺,因為中風使得腦部無法下指令指揮顏面神經。不過,腦中風患者的症狀較少只侷限在顏面神經,通常還會伴隨其他局部神經學症狀,包括同側或對側手腳無力、麻木,吞嚥或構音障礙等,且病人本身通常有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
 
此外,中樞型顏面麻痺是指顏面神經核以上的部位受損,病人主要是對側臉下半部麻痺,但前額額肌通常還能動,較不影響皺眉、閉眼。通常中樞型顏面麻痺較少造成完全麻痺。
 
周邊型」顏面麻痺,是顏面神經核以下部位受損,使得同側顏面神經麻痺,因此臨床上常造成同側整個臉完全麻痺,無法做臉部動作,其中最常見的是「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也稱為「貝爾氏麻痺」,據統計每年在10萬人當中,就有15至40個病例。
 
雖然對於「貝爾氏麻痺」的描述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但致病因仍沒有定論,最常被提及的是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受損,又以疱疹病毒、EB 病毒等最相關,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所引起。
 
周邊型顏面麻痺的發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日夜、也不分季節,但有病毒感染、免疫力差或糖尿病患,臨床上確實有較高的發病風險。
 
一般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發病初期,會在7天內用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減少發炎反應,至於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目前仍有爭論,有些報告指出使用抗病毒藥物恢復較快;多數患者即使不給藥,也能透過身體自行修復而好起來,改善速度因人而異,通常是發作後兩週才慢慢開始變好,恢復期可能需要一、兩個月,甚至更久。
 
此外,可做些臉部肌肉運動來加速修復,比如對著鏡子練習「ㄟ」「ㄨ」等發音,或是用手做些臉部按摩,刺激局部血液循環,這些動作不花錢、也不會對疾病造成損害,可加減嘗試。如果對於恢復狀況不滿意,比如外觀看起來還是稍微歪斜,就需要找整形外科進一步處理。
 
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必須經過醫師的詳細診斷才能確定病因,雖然沒有太好的方法可預防,不過由於病毒感染是已知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建議民眾作息正常、睡眠充足,避免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才不會乘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