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期

出刊日:2007-07-15

返回上一層

吃豬肉如何變人肉

一塊塊的豬肉吃進嘴裡,到底是如何轉變成人體的肌肉?讓我們來一趟神奇的消化之旅。

諮詢/歐陽鍾美(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室主任〉
撰稿/盛竹玲

「阿嬤,吃豬肉真的可以變人肉嗎?」國小4年級的小銓,一邊大口吃肉,一邊扯開嗓門問阿嬤,原本不愛吃肉的他衝著阿嬤「吃肉補肉」的勸說,卯足了勁猛啃排骨,因為他希望自己能夠像心目中的偶像明星王力宏及RAIN一樣,有結實的胸肌與強壯的臂膀。


吃進嘴裡的豬肉,到底是如何變成人肉的呢?讓我們來一趟神奇的消化之旅。

 


 

當豬肉吃下肚

不管是豬肉、牛肉、雞肉,還是魚肉,主要的成份都是蛋白質。當我們用牙齒把這些肉類咀嚼成食糰後,軟化的食糰混合著唾液,可以很容易的被吞下去進到食道,再進入胃內。


胃蠕動 磨呀磨

蛋白質是一種安定的結構體,必須先經胃酸改變它的構造,然後再由胃液中富含的胃蛋白西每,將蛋白質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多月太。靠著胃的蠕動,肉類等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進一步成為稀液狀,多月太就藏身其中,被慢慢的推送到胃的下一站──十二指腸。


腸道酵素 強化分解

食物進入腸道後,會刺激胰臟分泌鹼性的胰液及各種消化酵素,其中「胰蛋白西每」及「胰凝乳蛋白西每原」,可以把蛋白質及多月太分解成小多月太;最後「碳基多月太西每」可以把多月太分解為蛋白質的最小單位—氨基酸。
 

小腸消化 吸收胺基酸

當含多月太及氨基酸的食物漫遊到小腸時,腸道分泌的腸液中,還含有「氨月太西每」以及「二月太西每」,可以繼續把多月太或二月太分解成氨基酸。小腸在消化食物的同時,也會一邊吸收營養成份,非常微小的氨基酸便能透過小腸的黏膜吸收到血管中,再經血液運送到肝臟接受進一步的合成。
 

肝臟合成蛋白質

一旦氨基酸進入肝臟這個人體內的化學工廠,就會像原料一樣被注入不同的產品線,包括一部分的氨基酸會在肝臟內合成蛋白質,做為血液中的血漿蛋白質;也有一部分氨基酸被釋放出來到達全身,供細胞合成蛋白質之用,若再加上葡萄糖及肝醣的作用,便可進一步形成肌肉組織。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蛋白質除了從肉類攝取外,豆類、奶類及蛋類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唯動物性蛋白質在身體可利用率上效果較植物性蛋白質為佳,而肉類的選擇又以白肉(魚肉、雞肉)優於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植物性蛋白中則以黃豆蛋白的品質最佳,其他如穀類蛋白
的品質(身體可利用率)就沒有黃豆蛋白好,所以素食者若只吃麵筋類製品,少了黃豆製品如豆腐、豆乾等,身體對蛋白質利用較差,間接地就影響了身體的營養狀況。
 

吃過量 小心長肥肉

所以,要長肌肉,蛋白質的攝取絕對不能少,特別是發育階段的孩童及青少年。至於成年人肉類的攝取量每天以接近4至5兩為宜,若吃太多,超過身體所需,就會轉變為脂肪及醣類,儲存在皮下或肝臟部位,變成長肥肉而非長肌肉了。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