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27期

出刊日:2014-01-15

返回上一層

我不記得你 我也忘了自己--搶救失落的記憶

失智是一種疾病,與正常因老化而記憶力不佳不同。據統計,台灣失智症患者約有15萬人,佔老年人口的5%,而且每年新增近1萬人,可以說失智這個問題,只要活得夠久,「人人有機會,家家得面對。」
 
諮詢/邱銘章(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撰稿/邱玉珍
 
「我記得朱槿是扶桑,我記得微笑是友善,但天啊我不記得你…不要當我的女兒,不要當我的愛人,遺忘是一種好幸福的殘忍…」
 
這是歌手萬芳去年發行的專輯「阿茲海默」的歌詞,簡單幾句話,道盡了失智症者的無奈。
 
今年50歲的李小姐,在一部記錄失智症的影片中說出自己心中的懼怕:「醫師說我有輕度的失智症,當下,我最害怕的是,過些時候,我連家人都不認識了。」李小姐說,「我從小到大都在煩惱。結婚前,煩惱可不可以找到一個一輩子愛我的人;當了母親,煩惱小孩的功課…現在,我再也不必煩惱了。」這些記憶將漸漸地從腦海中抹去,「有朝一日我不僅會忘了別人,也會忘了自己。」
 
忘了痛苦的事,或許是幸福的;但若連過去記憶中的甜美、熟悉的家人、朋友都忘記,這樣的人生,是否猶如失了魂?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約有13-15萬人罹患輕度以上的失智症,如果把輕微失智的人口一起計算,台灣的失智人口約21萬人。隨著人口的老化,預計2046年,失智症總人口將達到78萬人。
 
失智症是一種跟老化有關的疾病,但它跟單純的老化有很大的不同。老化造成的記憶力衰退,可能只是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如果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失智症則是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也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引起失智症的原因,目前可確定的是與腦部「類澱粉斑」沈積有關;每個人大腦海馬迴處都有類澱粉斑沈積,有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類澱粉斑如同藤蔓一樣在腦部蔓延,最後造成腦部萎縮,影響記憶、行為。至於為何有些人沈積會造成失智,有些人不會,目前仍找不到原因。
 

失智類型以阿茲海默症最多

失智症又可分為退化性及血管性兩大類,退化性以阿茲海默症最多,約占50~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引起,約20%),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失智症,如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有40%的患者合併失智症。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西歐及美國研究發現,高教育者、職業成就比較大的人,因為大腦裡的認知儲備比一般人多,早期不易被發現。但一旦出現失智症的症狀,惡化速度比一般人來得快速。
 

健忘 不等於失智

每個人都有健忘的經驗,常常忘了帶鑰匙出門,或是忘了跟別人的約定,這是一種老化,並不是失智症。失智症的患者常會忘記很多重要的事,比如忘了回家的路、忘了家人的名字,但他們不會忘記自己熟悉的事物,如音樂家絕對不會忘記自己彈奏過熟悉的曲子,但會忘了自己剛剛才上過課。
 
好比一位音樂老師可以很熟練彈出蕭邦曲目,但卻無法學習彈奏新的曲目,學生上完課,站在門口要跟他說再見,他一抬頭看到學生站在門口,馬上叫學生進來上課;原本準備下課要回家的學生一臉狐疑,但還是進教室再上一堂課。
 
他們記憶可以這麼差,卻可以彈出一首複雜的樂曲。國外研究發現,大腦記憶會儲存在不同的地方,操作記憶提取的時候,不用經過大腦海馬迴,所以不會被刪除。在國際性失智症大會上,常有失智症患者上台表演,無論是鋼琴演奏或是國標舞表演,完全看不出任何破綻,很難想像他們是失智症患者。
 

失智症 大腦海馬迴功能損壞了

大腦跟身體器官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老化,變得無法快速學習新的事物,無法像年輕時過目不忘,必須不斷地重複練習、背誦,才能記下來。就好比電腦中央處理器(CPU)一樣,快取記憶體(cache)容量不夠大時,速度變得非常慢。
 
但失智症患者不只是CPU跑得慢,連它的隨機記憶體(RAM)的功能也喪失了,無法儲存新的事物。國外有研究發現,海馬迴是負責記憶登錄及固化的地方,新的記憶要進入大腦之前,會先暫存在海馬迴處理,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會把存放在這裡的記憶固化成長期記憶,存放在大腦其他地方。失智症患者最早出現變化的位置也是在海馬迴,所以剛開始他們失去的都是短暫記憶,隨著病程的變化,才會漸漸失去更多的長期記憶。
 
也就是說,失智症開始時就是短期記憶中樞失常,患者無法接受新資訊,只能一直重複使用原本儲存在腦袋裡的記憶。
 
國外研究者從發生重大意外事故失憶患者身上發現,他們失去的記憶大多是近3年的記憶,間接推測海馬迴存放的記憶大約只有過去的2-3年,3年以後,這記憶不是轉成永久記憶,就是消失不見。

<<預防>> 預防失智症3要訣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核淮的4種藥物,無論是膽鹼酶抑制劑或是NMDA受體(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拮抗劑,都無法阻止或延緩病情發展,只是讓他們症狀減輕、生活能力改善而已。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就更為重要。很多人以為銀杏可以治療阿茲海默症,然而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此點。但目前有相當的證據顯示,失智症的發生跟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抽菸、喝酒等有極大的關係,民眾與其只有吃銀杏,不如努力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
 

一、飲食清淡

根據美國醫學研究報告,大量飲酒與吸菸,加上經常食用垃圾食物的民眾,中年時有較高膽固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較高。
 
研究還發現,每天習慣大魚大肉的人,比飲食清淡的人也易罹患失智症。該研究提醒民眾,不想老來腦袋不靈光,平常最好少吃油膩食物,不僅可護腦,還可降低中風、心血管疾病。
majiangs

二、多動腦 學習新事物

飲食清淡外,民眾平時也可多動腦,學習新事物,也可預防老年失智。已有許多流行病學、神經影像的腦血流研究顯示,多閱讀書報雜誌、下棋、玩牌等活動,可降低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機率。以此推論,打麻將、填數獨等其他益智遊戲應該有效,但打麻將雖然可以動腦,不宜久坐不動,反而更不健康。
 
動腦的活動,不能等到得了老年失智症或記憶已經出現問題時才做。根據神經病理專家的研究,老年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病變(類澱粉斑和神經纖維纏結)在發病的20年前,就已經開始沈積了。換句話說,如果在70歲時被診斷為老年失智症,此人的大腦在50歲時就已經出現病變了。因此,大腦的鍛鍊愈早開始愈好。
 

三、多運動 大腦也會跟著動

國外有研究發現,不運動的老年人罹患失智症風險為每天運動老人的2-5倍,所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是降低失智風險最有效的方法。運動可以刺激腦部有關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神經細胞發展與成長,即使是簡單的肢體運動如甩手,也能讓頭腦「做體操」,人在運動時,會召喚大腦「趕快起來做事了」,大腦聽到召喚會發號司令,啟動腦神經起來動一動。建議老人家每天最好能運動半小時,可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照顧>> 家有失智症患者,家人應該如何面對?

 

一、充分了解失智症

一旦家人出現失智症的前兆,第一要務就是就醫確診,其次就是了解「失智症」這個疾病,再來才是學習如何照護失智患者的知識,才能照顧好病人。在門診裡,醫師常跟家屬說,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完全看你對疾病了解多少。
 
對失智症不了解的家屬,常會因為病人一再重複同樣的事情,被氣得七竅生煙;事實上,家屬犯不著跟病人動怒,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只有2至3分鐘而已,所以對於他們的情緒,不用花太多時間做複雜的解釋,只要用簡單的文字耐心回答即可。
 

二、多點愛心與耐心 避免與病患動氣

照顧失智症患者非常辛苦,家人幾乎24小時待命,有些患者會半夜起來,出現複製型的妄想行為,搞得家屬筋疲力盡。一個病人的女兒說,媽媽半夜起來大哭大鬧說,大家趁她睡覺時,偷偷把她搬來這裡。孝順的女兒以為媽媽想念老家,趁假日搭高鐵再轉火車到屏東,帶媽媽回老家,結果10分鐘不到,媽媽又再跟女兒吵著要回家。其實,家屬不需要用這麼勞民傷財的方法,只要有耐心了解他們需求,照顧起來比較不會這麼辛苦。又如有一個兒子被他失智症父親鬧得快抓狂,氣得翻出房契給老爸看,指著說:「你看,這不是你的名字嗎?」其實,不需跟病患動怒,因為幾分鐘後他就完全忘記這件事了。
 
失智症患者需要的是被了解、被關心,覺得自己的需求有被注意到、被安慰到。
 
當失智症患者鬧情緒的時候,家人可以技巧性的轉移他的注意力,找他喜歡做的事,或是跟他聊聊以前的事,風暴一下就過去了,千萬不要跟他說,你記性不好了之類的話,他會很難過,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也不能用小孩的口吻跟他們說話,雖然他們的腦子退化了,但他們是成人,人格自尊仍停留在生病前,用小孩的方式安撫他們,會讓他們很受傷。
 

三、適時利用安養機構資源

家裡有失智症患者,多數人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不敢把家人送到安養中心,怕被親友指責,坦白說,家屬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站在病人的立場,如果送到安養中心對病人是最好的照顧方式,那就送他到安養機構。
 
例如有些家屬礙於面子,不敢送很難照顧或重度病患到長期照護機構,自己很辛苦的照顧,結果還是照顧不好,造成病人容易發生褥瘡、併發肺炎,反而更糟。
 
若真不忍心,可以考慮這樣做:輕度的患者,可以白天送到日間照護中心,晚上接回家一起共享天倫,這樣老人家不會覺得自己被遺棄;至於中、重度的患者,若家人無法24小時照顧,把患者送到安養機構比較安全,因讓病人獨自在家裡反而有走失的危險。
 
不過,目前國內失智症照護的機構明顯不足,多數長期照護機構把照顧失能老人的空間用來照護失智老人,這是不正確的,失智老人的需求與失能老人不同,單就空間而言,他們就需要比較充足的空間,可以讓他們四處遊走。所以,在照護機構的選擇上,家屬也要多費點心。
 
shutterstock 140084365s

失智10大警訊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提出了以下10大警訊,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有以下症狀,最好就醫檢查。
 
1.記憶減退影響工作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9.個性改變
10.失去活動及開創性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Q:記憶力很好的人跟記憶力不好的人大腦構造有差別嗎?
A: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顯示記憶力好跟記憶力不好的正常人,其大腦構造有差別;不過,病理解剖發現,失智症病人與正常老年對照組比較起來,在顳葉、額葉、頂葉的萎縮比較明顯。
 
Q:被診斷有失智症後,是否記憶力就不可能再恢復?
A:確實,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只會愈來愈惡化,不可能再恢復。根據全世界統計,失智症從輕度到極重度,平均大約7年,早發性失智病程進展更快,有些人4年就變成重度。但也不是每個人都一樣,有些人病程進展也可達10年以上,像前美國總統雷根長達19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病程有13-14年。
 
Q:失智症會遺傳嗎?
A:會,但絕大部份的失智症都是大腦退化引起,只有極少部分的失智症是家族遺傳,稱之為早發性失智症,發病時間集中在65歲以前。全世界調查發現,早發性失智症盛行率率是千分之一,約佔所有失智人口的2-10%。
 
Q:邁入45歲後,非常明顯的記憶力減退,常常忘東忘西的,這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的前兆?
A:健忘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人變老以後,大腦和身體一樣都會有老化的現象,因此學習新事物會變得比較慢。國外有研究指出,人的記憶在20歲時達到高峰,27歲之後便開始走下坡,年紀愈大,大腦整理記憶的速度愈來愈慢,無法快速學習新的事物。然而科學實驗證明,在給予充分時間之下,老年人的記憶與學習可以跟年輕人一樣好。
 
Q:有人說,用鋁鍋有可能會造成失智症,是真的嗎?
A:失智症患者大腦病理變化裡,確實有發現鋁的成分;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把含鋁的化學物質注射到老鼠大腦,腦組織出現失智的現象。但民眾也不必因此而過度恐慌,因為鋁鍋的金屬成分,不易被人體腸胃所吸收。而且很多胃藥製酸劑也含有鋁,但它是無機鋁,所以也不太被人體腸胃吸收。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