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26期

出刊日:2013-10-15

返回上一層

科學算命,鐵口直斷?! 正確認識疾病基因檢測

好 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的母親、阿姨皆死於乳癌,她得知自己帶有乳癌基因BRCA1,罹患乳癌機率87%、卵巢癌機率50%之際,今年初毅然切除完好的乳房,震驚各界。不想讓年幼的孩子蒙受失去媽媽風險的她,藉此激烈手段,期能打破母系遺傳癌症的宿命。隨著各種癌症基因一一解碼,未來是否還有更多器官在尚未發病前,就會被預先切除?這是一個好發展嗎?
 
諮詢/簡穎秀(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
撰搞/陳清芳
 
安潔莉娜‧裘莉這個驚動全球的醫療抉擇,讓癌症基因檢測或疾病基因檢測,看起來更有科學算命的色彩,問題是,基因檢測真有這麼神?而且,知道了又能怎樣?預先切除器官,就能一勞永逸?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不妨先檢視疾病基因檢查的目的。疾病基因檢查最開始是用來確認疾病的診斷,現在除了診斷得了何種病外,還被運用於以下幾類目的:篩檢先天疾病、發病前檢測、預測罹病傾向、個人化醫療等。搞清楚目的後,再決定要不要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會是比較妥當的作法。
 
例如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目前補助的11種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可以幫孩子早期發現症狀不明顯的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及早於黃金治療期間提供妥善之診治,使疾病對身體或智能之損害降至最低,所以建議新生寶寶一定要做。
 
這個篩檢嚴格來說不是基因檢測,而是把人體的特定代謝產物或分泌物,當成指標,間接回推是否罹患先天疾病,例如檢驗新生兒血液中的苯丙胺酸,判斷是否罹患苯酮尿症,就像孕婦都會做的海洋性貧血的篩檢,是運用紅血球大小來找出高風險的孕婦,再做進一步檢驗甚至基因檢驗,都屬於準確度高又低成本的篩檢工具。
 

發病前檢測 做不做檢查陷入掙扎

此外,有一些先天疾病的基因缺陷也被找到了,如裘馨氏肌肉萎縮症,藉由分析病人X染色體的DMD基因是否缺損變異,可判定家族中下一代是否帶因、是否會發病;對想要預防新生兒猝死的父母,可以檢驗寶寶的中樞性換氣不足症候群基因PHOX2是否突變。此外,海洋性貧血、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囊性纖維化症等,甚至導致新生兒耳聾的部份疾病,也都有相關的基因檢測。但是這些檢測結果,即基因變異與疾病嚴重度的關係,每種疾病目前所知不一,不一定可以有很好的解釋。
 
此外,有些罕見疾病萬一檢查出帶有基因,卻無法治療,只能等待發病,對當事人來說,要不要檢查往往陷入掙扎。例如小腦萎縮症、亨丁頓舞蹈症等顯性遺傳的罕見疾病,家族中的第一個病人發病時,多半已經成年,婚結了,甚至孩子也生了,病人的兄弟姊妹或下一代子女,面臨1/2帶因又發病的機率,此時常會陷入是否要檢驗基因的掙扎中。因為驗出來,又無藥可治;但不驗,心裡又彷彿有個陰影揮之不去,此種情形建議先接受遺傳諮詢以及心理諮商,確認身心做好準備後,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
 

癌症基因檢查 仍有許多盲點

相較於罕見遺傳疾病,癌症的發生率高多了,也因此癌症的基因檢測更顯熱門。若能及早預知自己是否會得某種癌症,從而採取更積極的預防,避免這個「預言」成真,恐怕是「聞癌色變」的現代人最大的企盼,只是這個理想還有許多未知及盲點尚待克服。
 
相較於少數先天疾病由單一基因缺陷造成,許多疾病雖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牽涉的基因卻有好幾個,基因突變方式更是千變萬化,商業化的檢測產品只能涵括「族群」內最常見的某個或是數個基因,或是最普遍基因突變位置,以滿足大多數人的疾病基因檢驗需求,卻無法一網打盡所有的變化。
 
例如有BRCA1、BRCA2基因缺陷的人,的確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機率得到雙側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可是是否罹癌,還需要參考其他變項,例如年齡、性別、體重、飲食生活習慣、罹癌親人的血緣遠近、是否生育等,綜合計算出未來一段時間罹癌的機率。
 
而且,基因及其變異類型常因種族而異,白種人的BRCA1、BRCA2基因缺陷比例,高於黃種人;即便是相同種族,突變的類型也各有千秋,臺大醫院篩檢BRCA1或BRCA2異常的乳癌家族,就找到與西方人不同的基因突變位置點。
 
罹癌傾向的基因檢驗的積極意義是防範未然。預測出罹癌的高風險後,可以採取預防措施,包括改變生活習慣、控制體重、定期追蹤檢查、預防性切除器官,以及找出家族中其他罹癌風險高的親屬給予建議等。透過遺傳諮詢,可理解檢測的意義,協助找出可能有的預防選擇,並做好面對未來罹癌的衝擊。人沒有了胃、乳房,還能存活,但其他器官如心臟、腦、肺臟等,則有無法替代的地位,預先切除器官並非癌症基因檢測後唯一的解決方法。所以在做癌症基因檢查前,要先瞭解檢測的意義,做好準備再檢驗。
 
又如國人死亡率第一的肺癌,基因研究雖有突破,但還不能據此普遍篩檢。臺大醫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亞洲不抽菸女性的研究,發現TP63等5個肺癌易感基因位點,行政院國科會「臺灣肺癌易感受基因之家族研究」,也找到CYP1A1等高危險基因表現會提高肺癌的風險。不過,目前只能證實這些基因與肺癌有關,尚不能拿來作為一般人預測肺癌之用,而且,就算將來得知某基因與肺癌相關性極高,恐怕也不能採取切除肺臟來預防的手段。是以,現階段並非每種癌症得知致癌基因後,都有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這也是盲點之一。
 

無法改寫的基因密碼

基因是上帝創造人類的奧義書,自從1953年,科學家華生及克立克證實DNA的雙螺旋構造,科學界愈來熱衷發掘天賦、個性、相貌、體質、疾病與基因之間的關連。人類基因定序才不過10多年前的事,很快地,上網訂購基因檢測,不久收到口腔刮棒,寄回口腔黏膜檢體後,報告寄達,一份全基因檢驗報告就攤在眼前,這個情景,離我們日常生活愈來愈近。   
 
然而,拿到報告能如何?是等待遺傳宿命降臨?還是看著命運的骰子丟到疾病高風險或低風險的哪一邊?沒錯,個人化醫療治療的核心在於對因投藥,可以抑制基因的表現,但仍舊無法改寫與生俱來的基因密碼。
 
在許多情況下,醫療能幫忙之處有限,不只改變不了命中註定脂肪就愛堆積在大腿、臀部,更沒辦法讓小腦萎縮症的小腦停止萎縮。更別忘了,沒有驗出乳癌基因,找不到高血壓、腦中風的生物標記,也不能100%保證免於乳癌、高血壓、腦中風。就算找到阿茲海默症基因,也許還沒有活到失智,就已經不在人世。 
 
疾病的基因檢查,除少數疾病與基因的關係已經證實很密切,多數仍停留在有關連、但關連性不清楚的狀態。所以,民眾暫且不用對基因檢查抱持太高的期待!以現階段來說,做好預防保健,遠離生活上的一些罹癌危險因子、定期健檢等,恐怕還是防癌最有效也最實際的辦法。
 

疾病基因檢測的運用

目的
適用對象
常見項目
篩檢先天疾病
孕婦、新生兒
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帶因篩檢、新生兒聽損基因篩檢
發病前檢測
晚發性遺傳疾病家族成員
如小腦萎縮症、亨丁頓舞蹈症的檢驗 
預測罹病傾向
一般成人或罹病高風險族群
預測癌症、心臟病、高血壓等罹病風險
個人化醫療
重大疾病患者
選擇癌症適用藥物、找出藥物過敏基因
 

藥物基因學 量身訂做治療計畫 

當今癌症基因檢查發展較為成熟的是罹癌後的個人化醫療,是以癌細胞的生物標記、基因變異與否,挑選適合藥物,為病患量身訂做治療計畫。最典型的是HER2基因陽性之於乳癌,EGFR基因變異之於非小細胞肺癌,以及KRAS基因沒有突變之於大腸直腸癌,符合條件者,使用賀癌平、艾瑞莎或得舒緩、爾必得舒等標靶藥物,可達到抑制癌症的最佳療效。
 
藥物基因學蓬勃發展,部分醫院順勢推出化療藥物感受性的基因檢測,藉由檢測確定ERCC1及XPD修補基因沒有突變等,評估鉑類化療藥物的效益,讓病人考慮值不值得忍受化療副作用。
 
藥物過敏基因則是另一種應用方式,學界在本土藥害救濟案例中,發現華人帶有HLA-B *1502基因者,服用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成分的抗癲癇藥、止痛藥,容易發生嚴重的藥物過敏,包括大面積的皮膚黏膜起疹、破裂、壞死、指甲脫落、視力受損、腎功能損傷等。此基因檢測已有健保給付。後續又發現有些華人服用降尿酸藥Allopurinol會產生過敏反應,肇因于HLA-B*5801基因。不過此基因檢測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民眾若擔心,服用上述藥物前,可先檢測是否有此基因,減低發生嚴重副作用的風險。
 

基因檢測項目多 關聯性強弱才是關鍵

坊間基因檢測號稱可以檢驗的項目不少,例如:想要知道自己會不會禿頭,來驗雄性禿的基因吧!基因不但決定你會不會胖,還決定胖成水梨形,還是蘋果形身材;擔心阿茲海默症、骨質疏鬆症、腦中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嗎?沒有問題,可以一次驗個夠;甚至,解毒能力優不優、抗壓性夠不夠,基因檢驗也能提供參考答案。不過,有些疾病雖然找出相關基因,但關連性多強才是關鍵,例如號稱可以檢驗高血壓的基因,但有此基因會只是較無此基因者高出5% 的機率罹患高血壓,這樣的關聯性是否夠強?強到足以讓人願意花錢去驗?這就要看每個人的想法了。

 
Q:基因檢測如何採檢體?
A:基因檢測的檢查方式通常只需要驗血、刮取一些口腔粘膜細胞,或是病理組織切片。若是不易確診的罕見疾病,則需要將檢體寄到國外實驗室檢驗,但一般情況下,只要有確切的目標基因,檢驗並不困難。
 
Q:可以偷偷拿別人的檢體去做特定疾病的基因檢測嗎?
A:不行。沒有得到當事人的同意,偷拿別人的檢體去做基因檢測,合法的醫療機構也不會受理檢查,且有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之嫌。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