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3期

出刊日:2008-01-15

返回上一層

石在不舒服 除之而後快

人體由骨頭、肌肉、神經與血管等組織所構成,除了硬骨頭與牙齒之外,實在難以想像柔軟的身體中,有許多的器官都會產生硬硬的結石,事實上根據考古資料顯示,膀胱結石早在大約西元前4800年的一具埃及木乃伊身上就存在,可見人類與石頭已經共存有長遠的歷史了!讓我們從頭到腳慢慢細數這一些大小石頭。 有此一說 
 
諮詢/陳建全(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吳耀銘(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李苑如(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
撰稿/粘曉菁(本會副執行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明眸貝齒也可能結石

靈魂之窗眼睛感覺刺刺的、常流眼淚,眼皮一翻開來,眼瞼下的結膜有一顆顆像針孔般大小的白色小石頭,是由一些嗜酸性無固定形狀的透明凝結塊所組成,其中並沒有鈣的成分,稱之為「眼結石」。
 
牙齒酸痛,反看鏡中自己的牙齒變黃,牙醫師洗牙發現牙齒表面和牙齒的頸部,出現黃色、棕色、或者黑色不等的小結石,此時發現專門咬碎食物的堅硬牙齒,久未仔細清洗,一些食物中的磷酸鈣等物質便沈積在牙齒表面,形成「牙結石」。
 

膽、胃、腎 就怕結石累累

當右上腹痛做超音波時,發現了有「膽結石」;另外肚子絞痛,照腹部X光發現有腸阻塞的現象,進一步檢查得知,胃腸中有「糞石」。
 
突然腰痛、小便有血,照X光發現有「腎結石」;或者急著排尿,但小便卻突然解不出來,檢查發現有「膀胱結石」將尿道口堵住了。
 
長期痛風控制不佳,一餐海鮮總匯酒酣耳熱之後,腳指頭又開始發紅疼痛,日子久了,「痛風石」也沈澱在腳指或手指的關節,造成手指腳指關節突出變形。
 
可見我們的消化系統可能會產生膽結石、肝內結石及胃腸中的糞石等,泌尿系統中可能會有腎結石、輸尿管結石及膀胱結石等,另外眼睛會有眼結石,關節會有痛風石,連牙齒都會生成牙結石,人體中能產生的結石部分,「石」在有夠多。
 
 

膽結石 沈積位置不同 成分也不同

膽結石是人體結石中最常聽到的結石之一,結石在膽道系統中隨著沈積的部位不同,名稱與成分也不同。
 
肝臟所代謝分泌的膽汁,有膽汁酸、膽固醇與膽紅素等物質溶解在其中,而這些成分的組成比率,會受到飲食習慣、病菌感染及體質的影響出現變化而造成結晶,日積月累之下這些小結晶堆積變大,就形成我們所見的結石。當結石沈積在肝臟內的肝管,就稱之為「肝內結石」;沈積在肝臟外的膽道,就成為「膽道結石」;而如果沈積在膽囊,就成為常見的「膽囊結石」或稱「膽結石」。
 


右上腹痛 小心膽結石作怪

在急診處常看到40至50歲體型略胖的中年婦女,雙手捧著右上腹、彎著腰、皺著眉、苦著臉、步履闌珊或被攙扶地走進診療室,觸診其右上腹發出陣陣疼痛的呻吟,尤其是在深呼吸的時候膽囊隨之下降,疼痛指數更遽增,加上超音波檢查之後便可確定是造成發炎的膽結石在作怪了!
 
根據統計大約每10至20人中就有1個人有膽結石,但是這些有膽結石的人,終其一生大約只有20%的人會有右上腹痛,或合併噁心、嘔吐或發燒等症狀,嚴重時還會有黃疸現象產生。
 

內視鏡手術為治療主流

醫界長期追蹤下發現,大部分的膽結石患者都不會有症狀,這些無症狀的病患每年約有2%的人會產生症狀,終其一生也只有20%左右的人會有症狀,再加上衡量開刀手術的風險與併發症,目前醫師們仍建議:有膽結石症狀產生的時候再行手術切除。
 
膽囊摘除術,目前以腹腔鏡手術切除為主流,因為傷口小(約3至4個不到1公分的傷口)且恢復時間快(住院約3天左右),但是若本身有嚴重肝硬化、腹腔開刀過粘連嚴重或已有腹膜炎等情況,則需要以傳統的剖腹開刀方式進行膽囊摘除。
 
另外,若是要摘除膽道內的結石,則需以經口插入的內視鏡,深入細小的膽道中,將出口阻塞切開,並將膽道中的結石取出。其他的口服溶解膽石藥物或體外超音波震波術等,由於讓膽結石消失的比率很低,因此尚未廣受醫界使用。
 

飲食清淡、減重 降低膽結石風險

過多的油脂容易造成肥胖,而增加膽結石產生的危險性,因此減肥與飲食控制是減少膽結石產生的最佳妙方。為了限制脂肪的過度攝取,建議食物烹煮盡量避免油炸與油煎的方式,採涼拌、清燉、清蒸與水煮等方式,來攝取健康飲食。
 

尿路結石 血尿、腰酸 要當心

另一類結石大宗就是泌尿道系統的結石,大約也是10人中就有一人有尿路結石的問題,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與尿道結石等,尤其是30至60歲的中年男性居多。
 
臨床上依結石出現的部位不同,雖然症狀也會有差異,但出現血尿的機率都很高。腎結石通常沒有什麼症狀,偶爾會有腰酸的現象,一旦石頭掉入細小的輸尿管,就會產生劇烈的腰痛(腎絞痛),有時會合併噁心嘔吐等;而膀胱結石除了容易發生血尿之外,還會有尿道阻塞症狀,例如突然解尿時解不出,有如彈珠汽水瓶口被彈珠塞住一般,萬一這些尿路結石合併尿路感染引發腎盂腎炎,會有發燒與寒顫等感染現象產生。
 
 
 

常泌尿道感染 易成候選人

尿路結石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大致是由於尿中各種游離離子的濃度過高,使結石易於結晶沈積。
 
研究發現有泌尿道感染、有家族尿路結石病史、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曾有尿路結石者、黑人、無適度運動、暴飲暴食、常坐辦公桌不喜歡攝取水分者,都是罹患尿路結石的高危險群。此外,原因不同形成的結石成分也會有所不同。
 

位置不同 取石方式也不同

臨床上針對有尿路結石症狀的病患,會以腹部X光攝影檢查,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檢查、靜脈腎盂造影術等來確定診斷。
 
根據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尿路結石治療方針,直徑小於0.5公分的結石,大約有9成以上可以自行排出。腎結石部分若小於2.5公分可以選擇低侵襲性的「體外震波碎石術」,大於2.5公分或者較複雜的結石,就必須進手術房以「經皮腎造廔截石術」或者以傳統手術取出石頭;輸尿管結石與膀胱結石,則需以泌尿內視鏡經由尿道逆形而上,將石頭擊碎後取出。
 

復發率高 宜多喝水

古言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以這樣的說法來描述尿路結石是非常貼切的,因為尿路結石的復發率很高,1年為15%,5年為50%,9年則高達65%,因此除了定期尿液常規檢查及腹部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外,飲食方面也需要多加注意。
一般建議「多喝水」是一件好事,至少要維持每天都能有1500至2000西西的尿液排出,另外應少吃高草酸、高嘌呤、高鹽食物及過量之蛋白質攝取,還有避免泌尿道感染也是防止石頭生成變大的重要課題!
 

健康Q&A

Q、膽囊息肉與膽結石有何不同?
A、膽囊息肉主要是由膽囊壁的組織所長出,有6成的膽息肉,是因為膽固醇被膽囊壁內的巨嗜細胞吃掉而堆積形成的,不像膽結石那麼硬;而膽息肉在超音波底下看起來,也比膽結石不那麼亮。通常膽息肉與膽結石一樣,只要定期半年到1年追蹤即可,除非膽息肉大於1公分或是形狀有惡性傾向,才會建議開刀將整個膽囊切除。
 
Q、有膽結石一定要拿掉嗎?
A、大部分的膽結石患者不會有症狀,這些無症狀的病患每年約有2%的人會產生症狀,終其一生也只有20%左右的人會有症狀,再加上衡量開刀手術的風險與併發症,目前醫師們仍建議:有膽結石症狀產生的時候再行手術切除。
 
Q、膽長石頭可以只取石頭,而不拿膽囊嗎?
A、會發生結石的膽囊通常都合併有慢性發炎,會一再產生結石出來,因此為了避免春風吹又生,一定要將膽囊整個摘除,不可以只取石頭而留下膽囊。
 
Q、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腎結石0.2公分的小石頭,可以用震波術打碎嗎?
A、 因為直徑小於0.5公分的結石,大約有9成以上可以自行排出,通常只要定期觀察並多喝水即可,所以除非是反覆性的泌尿道感染,或是小石頭掉下來卡住輸尿管等狀況,才需以震波術來碎石。
 
Q、有腎結石的人是不是不可以吃豆腐跟牛奶?
A、白嫩嫩的豆腐是冬天火鍋族們的最愛,但是由於豆腐是高蛋白的食物,高攝取量者,據研究指出結石的可能性會增加,所以建議有尿路結石的人不要過度攝取。另外牛奶中鈣質的成分較高,因此也建議有尿路結石的患者,不要過度攝取。
 
Q、有眼結石是不是一定要動手術拿掉?
A、通常有眼結石(又稱結膜結石)的人平常不會有症狀,而有症狀的少數人,會有像沙子跑進去眼睛的感覺,有點刺痛的異物感,無法隨著淚水分泌流出,若持續有這樣不舒服的狀況,則建議讓眼科醫師點幾滴麻醉藥,再用針頭挑出即可;而沒有症狀的眼結石則不建議挑掉,以避免不必要的疤痕產生,反而造成結膜表面不平,眼睛因而持續不舒服。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