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8期

出刊日:2009-04-15

返回上一層

大腸 人體儲便大本營

根據衛生署最新公布的2006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新增罹患人數首度破萬,甚至追過肝癌,成為國人最常罹患的癌症之一。對於大腸這個重要的器官,您不可不深入了解…。
 
諮詢/邱瀚模(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文/丁彥伶
 
人體的大腸依糞便進出的方向,由右下腹起往上,在肝臟下緣形成直角後,朝左側水平橫向前進,再於脾臟下方再形成直角往下行,近乎呈ㄇ字形佔據整個腹腔的周邊以至骨盆腔後方,整個大腸約有150至160公分長。
 

大腸的構造及功能

大腸是由盲腸、結腸和直腸所組成。
 
小腸以後以迴盲瓣接盲腸,盲腸的長度約只有7、8公分,它是大腸中最粗大的部分,之後上行稱「升結腸」,到肝臟下緣的肝彎處形成直角後水平處形成「橫結腸」,到脾臟下緣的脾彎處直角向下行則稱為「降結腸」。之後則接到左下腹以「乙」字形彎曲60公分長的乙狀結腸,最後再接到直腸。
 
雖然各分段有其各自的名稱,但其實整段大腸的功能都差不多,因為食物中所有的養份都在行經小腸時被吸收掉了,大腸主要的功能只是將食物殘渣中的水分重新吸收、讓糞便成形,並且藉由和大腦、胃及結腸反射的蠕動功能,協助糞便的排出。
 
而因糞便在不同腸段的水分含量不同,大腸的粗細也有左右之分。右邊大腸從盲腸到升結腸,此段食物殘渣水分還很多,糞便形狀鬆散,腸道比較粗,到橫結腸後半部以下食渣水分吸收得比較乾、硬,左邊的大腸也較右邊大腸細。直腸不具吸收水分的功能,主要是貯存糞便的功能,並在糞便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具有幫助肛門出力、排便的作用。
 

大腸右側息肉 較易癌化

雖然在功能上,大腸的功能大同小異,但醫師的臨床治療經驗發現,右邊大腸及左邊大腸的患病率確有差異。
 
傳統認為左邊的大腸,也就是大腸後段較易發生息肉,因此過去進行健康檢查,還有「60公分的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但實際上現在發現,雖然左邊的大腸較易長息肉,但右邊大腸的息肉則較惡性,例如較難診斷的凹陷型息肉在右邊比較常見,這種息肉轉變成癌症的速度比一般息肉快3倍,因此只做乙狀結腸鏡是不夠的。
 

大腸癌多無症狀 定檢很重要

大腸如果出問題,大便會怪怪的或是夾帶血液?也有人說如果大便的血是暗紅色或大便呈黑色才代表是大腸有問題,若帶鮮血比較可能是痔瘡或肛裂出血,但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9成以上的大腸癌患者大便都很正常。雖然腫瘤長在直腸時,有可能會造成大便帶血或便秘、頻頻少量腹瀉等情形;還有左邊的大腸,也就是中後段的大腸有息肉或腫瘤時,也較有出血、腹痛、大便變細或有黏液便等症狀,但若是右邊也就是較前端的大腸,因為腸道粗大,而且糞便鬆軟,有腫瘤時往往較不易有出血現象,所以千萬不要等到症狀出現才就醫,應定期接受篩檢。
 
提醒大家最好在無症狀時就要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若已經出現症狀更應該檢查。現在的糞便潛血篩檢是用免疫法,只會對人類的血液有反應,敏感度很高,也不受食物中肉類的影響, 若糞便潛血陽性者建議再進行大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者中,約3成確診為長息肉或大腸癌,所以切勿忽略糞便潛血檢查的重要性;但也不要太憂慮,因為潛血陽性只有3成可能有息肉或大腸腫瘤,勇於檢查最重要。
 

壓力可能引發腸躁症

腸道出問題而求診的患者中,最常見的是便秘或腹瀉,其次是腹脹以及出血。
 
現代人的壓力大,便秘患者尤其多,由於大腸蠕動很容易受到壓力影響,因此門診中因大腸激躁症引發便秘的患者很常見。有個奇特卻難以解釋的現象:男性受壓力常以腹瀉為表現,而女性則是以便秘表現。
 
由於大家都擔心便秘造成毒素,會被人體吸收而引發大腸癌,許多憂心忡忡的便秘患者急著看診,愈擔心便秘就愈厲害,等到檢查正常時,症狀全都減輕了。臨床上對於20、30歲,緊張型的便秘或腹瀉患者,若問診時發現休假或旅遊時這些症狀就會緩解者,通常都可診斷為大腸激躁症,但若年逾50歲也有類似大腸激躁症的症狀,甚至大便有出血,就不能隨意以「痔瘡出血」或肛裂來解釋,通常就要進一步安排檢查了。
 

黃金50 別忘做糞便潛血檢查

衛生署現在推行「黃金50」,意思就是50歲以上是大腸直腸癌的好發年齡,因此50歲以上,無論有無症狀就要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家族史者,建議提早到40歲,而吸菸者、曾患潰瘍性大腸炎、過去曾長過息肉、曾因大腸癌開過刀者,都需要提早進行檢查。
 
值得一提的,臨床發現肥胖,或有血糖高、血脂高及血壓高的「三高」代謝症狀群患者,發生息肉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到3倍,且之中有些人是多發性息肉症患者,因此建議務必提早進行篩檢。而不愛運動者或抽菸者也一樣危險。
進行糞便潛血篩檢若為陰性,可兩年進行一次檢查,若為陽性則宜進行大腸鏡檢查。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