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1期

出刊日:2010-01-15

返回上一層

下消化道檢查 摸清底細

知名導演楊德昌及柯一正、藝人楊烈、柳哥以及高雄縣長楊秋興等都曾為大腸癌所苦;大腸癌躍居國人癌症死因第3位,要了解大腸的健康狀況,下消化道檢查絕對不可忽略。
 
撰稿/粘曉菁(本會副執行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經常坐在辦公室處理公文的小蓉,經過忙碌的旺季業務後,心情總算放鬆些,然而如廁時的緊張卻絲毫未減,因為血便的情況似並沒有隨著便秘改善而緩解,於是忐忑不安的她,趕緊上網搜尋該安排什麼樣的檢查?
 

解黑便、血紅色便 宜提高警覺

糞便帶有鮮血時,最常讓人聯想到罹患痔瘡或是大腸癌。綜觀我們的消化道,從食物入口後,一路經過上消化道(口、食道、胃、十二指腸)到下消化道(空腸、迴腸、盲腸、大腸、直腸、肛門)吸收排泄,通常上消化道潰瘍或腫瘤或出血,血液經過長長的消化道後,其中的血紅素被分解為鐵色素,解出的糞便即呈黑色瀝青狀;而下消化道潰瘍或腫瘤等出血,則常出現鮮紅色的血便。
 
當出現血便或是大便習慣改變時,要特別提高警覺是否罹患了下消化道的疾病。常見的下消化道疾病包括:痔瘡、大腸直腸癌、良性息肉、感染性腸炎、憩室炎等,目前常用於診斷下消化道的利器有:糞便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及下消化道攝影檢查。
 

初步篩檢可用黃金糞便檢查

整合式篩檢照顧年過半百國人的健康,其中黃金糞便檢查即為糞便潛血檢查,只要取些許糞便與試劑混合後,就可得知有無消化道出血現象,作法相當簡便且無侵犯性,價格又便宜,是目前篩檢大腸癌的首選工具,但受檢前最好避免食用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等,以免影響準確性,且其準確度不像大腸鏡檢查高,若檢查呈陽性或症狀持續,仍須再安排大腸鏡檢查;另外可以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發炎細胞或是寄生蟲和蟲卵感染,以初步了解消化系統的狀況。
 

內視鏡檢查 準確性高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為近年來重要的健檢項目之一,最大的優點是能看清楚腸道中的病兆,必要時能立即做病理切片確診,對於息肉有95%以上的精確度,對於大腸癌更有99%之精確診斷率。唯獨檢查前3天需開始進行低渣及清淡飲食,且避免牛奶及奶製品;檢查前一天晚上需服用清腸藥物並攝取大量水份;檢查過程中需不斷打入空氣,並將一條長長的管子由肛門穿過彎曲的大腸直達盲腸,這樣的檢查過程讓許多民眾聞之卻步,也因此無痛內視鏡檢查應運而生,減少檢查過程中的不適。
 
乙狀結腸鏡和大腸鏡檢查最大的不同只在於深入腸道中的長短,前者約入腸道60公分,即為大腸直腸癌最常發生的部份,檢查時間短且較不痛苦,但礙於其他部位的大腸未能受檢且無痛麻醉內視鏡的推廣,已逐漸被大腸鏡所取代。
 

下消化道攝影為另一選擇

下消化道攝影檢查,在早年內視鏡檢查較不發達年代,是檢查大腸癌、息肉及憩室等疾病的利器。檢查前夜禁食與清腸後,從肛門灌入鋇顯影劑後,利用多次X光攝影得知大腸走向及黏膜病狀的變化,若有病兆仍須安排大腸鏡檢查。雖然此檢查已逐漸被大腸鏡檢查所取代,但對於無法忍受大腸鏡檢查及不適合麻醉進行無痛鏡檢的人,可提供另一種選擇。
 


高危險群應定期檢查

歌手楊烈、導演楊德昌等人,都相繼罹患大腸癌,且大腸癌發生率劇增,死亡率已躍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3位,大腸癌高危險群應提早定期做下消化道檢查。
 
高危險群除了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年過50歲、肥胖者、過去曾經罹患大腸息肉或大腸直腸癌、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患者等族群外,平日飲食多肉少蔬果者也會提高罹癌風險,提醒這些民眾都需定期檢查,建議每年做糞便潛血檢查,每3至5年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人體下消化道跟城市下水道一樣,都需要保養以維持通暢,保健之道可從飲食著手,減少高油脂及紅肉食物,增加蔬果纖維素及水份的攝取,並平日多注意糞便型態及排便習慣,且定期做下消化道檢查,才易保有健康的腸道。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