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2期

出刊日:2010-04-15

返回上一層

為寶貴的聽力把關—聽力檢查

如果生活中再也聽不到各種聲音,會喪失多少樂趣?保護聽力要從平日做起,聽力檢查能提供最好的協助。
 
諮詢/林世倉(署立桃園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耳鼻喉部兼任主治醫師)
撰稿/粘曉菁(本會副執行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進入更年期的花媽常與正值叛逆青春期的小米,常因小事而爭執不休。「你的耳朵是聾了嗎?為什麼我的話你都聽不見?」及「您為什麼講話越來越大聲,是不是有重聽?」這兩句話成為家中最常聽到的戰爭語言...究竟是花媽年紀大了聽力減退,還是小米假裝沒聽到大人的碎碎唸?做個聽力檢查便知真假了!

產生聽覺的必經之路

我們的耳朵可以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個部份,外界的聲音,便是由耳朵各部份,如大隊接力般由外向內,一路傳入大腦,再由大腦辨別這些聲音資訊。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耳廓就是突出於臉頰兩旁,被通稱為「耳朵」的部份,它的形狀像個扁平的漏斗,有助於收集聲音,尤其是高頻率的音波。耳廓會將聲音導入外耳道,並將聲音再擴大約4-6分貝。外耳道則是指從耳珠到耳膜之間的狹長通道,一般成人平均約有3.5公分長。外耳道底部有層薄薄的膜,便是連接中耳的耳膜。
 

耳朵與大腦合作 才能「聽到」聲音

聲音傳入外耳道底,由耳膜接受音波的振動,並將之傳至中耳內的三塊聽小骨(槌骨、砧骨和鐙骨),這三塊聽小骨再接著將放大的聲音傳入內耳。內耳包括掌管身體平衡的前庭及負責產生聽覺的耳蝸;耳蝸能將聲音的能量轉換成電能,刺激神經細胞,再由神經細胞將訊號經由聽神經傳到大腦,於是我們就「聽到了」。人類耳朵能聽到的頻率範圍,大約是20Hz到20000Hz之間。
 

聽力檢查超簡單 無痛又安全

進行一般的聽力健康檢查時,醫師會先使用耳鏡,檢查外耳與耳膜的結構是否正常,例如:是否有耳膜發炎、化膿、破洞或耳垢栓塞等狀況,接著再以儀器進行聽力檢查。一般聽力檢查可分為主觀聽力(如:純音聽力檢查)及客觀聽力(如:聽性腦幹反應檢查)兩種,無痛且無侵入性,是非常安全的。
 
最常用來評估聽力是否受損的,是純音聽力檢查。檢查時,受檢者需帶上耳機,並於安靜的環境下進行,聽力師會調整儀器產生不同頻率的音波(檢測125、250、500、 1000、2000、4000、8000Hz)及音量,受檢者只要按照聽力師的指示,以舉手或按鈕的方式來表示是否有聽到聲音,聽力師就可以依此獲得受檢者的「純音聽力圖」,來評估聽力狀況。若聽力閾值(即受檢者可聽到的最小音量,單位為分貝)超過25分貝,則表示有聽力受損的情形。此時醫師會視需要,進一步安排聽性腦幹反應等聽力檢查,來確認是否有聽覺神經系統的病變,或協助確定聽力閾值。
 

聽力保健有一套

聽力一旦損失,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民眾應需要隨時注意耳朵及聽力的保健工作。由於耳垢具有保護作用,醫師並不建議大家時常掏耳朵。平常則應該避免長期待在高噪音的場所,或是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若是必須在高噪音的環境下工作,則一定要配戴防護配備,以減少噪音傷害,並定期接受聽力檢查。一旦發現耳朵有不舒服的症狀,或聽力喪失的情形,應及早求助耳鼻喉科醫師做更詳細的檢查,才能掌握最佳的治療時機。

健康Q&A

Q、老了會什麼會重聽?
A、古有名言「六十耳順」,為何會「耳順」?是因為老了越來越聽不清楚,所以小小聲的閒言閒語都聽不見了。隨著年齡老化,聽力會由高頻率往低頻率逐漸開始衰退,直到影響了我們平時最常使用的頻率範圍(500~2000 Hz)。隨著重聽程度漸進式的增加,說話的音量也會在無形中漸漸提高,成了大嗓門。
 
Q、新生兒的聽力篩檢正常,是不是長大聽力就正常?
A、新生兒時期聽力篩檢正常,只表示「當時」的聽力是正常的,並不表示從此聽力絕對正常,因為有許多聽障是隨著年齡才逐漸產生的。此外,後天的因素也會使原本聽力正常的小孩失聰,如中耳炎、腦膜炎等,所以還是要多加注意發展中的小孩是否對聲音的反應、語言的瞭解與發展有異常或遲緩,或者出現不尋常的舉止,例如左邊來的聲音反而轉向右邊去找、聽電話一定只用固定一邊耳朵聽...等。孩子發展過程中如出現上述異常現象,請儘快請教專家,及早治療。
 
Q、一般人若裝聾作啞,可以瞞天過海,領到失聰證明嗎?
A、進行一般的純音聽力檢查時,受檢者的確可以假裝聽不見而不作反應,但是當進一步執行聽性腦幹反射檢查時,醫師會使用精密儀器,客觀地評估周邊聽覺系統(包括耳蝸及聽神經)及聽覺腦幹神經傳導路徑狀況,因此,想以詐聾方式取得失聰證明,是不太可能的。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