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2期

出刊日:2020-04-15

返回上一層

心臟主動脈瓣膜出問題,很嚴重嗎?

藝人劉真於2020年2月7日住院接受傳統心臟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卻因心臟功能恢復不良,陸續接上葉克膜、心室輔助器搶救,可惜仍於3月22日晚間不幸病逝。心臟主動脈瓣膜出問題,應如何治療?不同手術方式各有哪些優缺點及風險?

諮詢╱曾春典(好心肝門診中心心臟科特聘教授、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許榮彬(臺大醫院外科部心臟外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
撰稿╱張向晴

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是台灣成年人中最常見的心臟手術之一;人體的心臟瓣膜就像心臟的閘門,每個瓣膜都要順利運作才能讓血液運行順暢,如果一旦閘門出現問題,不僅可能會有全身性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心臟肥厚及心臟擴大,引起心衰竭造成生命危險!

心臟瓣膜把關 讓血液不逆流
人體心臟包括兩個心房兩個心室,而瓣膜就像是這些房室的閘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心臟血流維持一定的方向」。心臟的四個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與肺動脈瓣;當二尖瓣打開的時候,血流會從左心房流到左心室,再經過主動脈瓣、主動脈打出血流,這時主動脈瓣膜就扮演把關者的角色,讓血液不會再逆流回左心室。
位於左心的二尖瓣與主動脈瓣比較會出問題,也是會需要動手術的部位,因為左心負責將血液打出心臟,壓力較高,一旦有問題症狀較明顯;而位於右心的三尖瓣與肺動脈瓣是屬於肺動脈循環,一般症狀較不明顯。

主動脈瓣狹窄 與退化及先天構造異常有關
目前心臟瓣膜在臨床上最常見的問題是「逆流」與「狹窄」。以主動脈瓣狹窄來說,常見病因是因年紀大了瓣膜退化、鈣化,或是因先天性構造異常引起。有些人先天主動脈瓣膜只有兩瓣(正常為三瓣),造成「閘門」打開不易,或是打開時空間很小,就是所謂的狹窄,而先天兩瓣者也可能會關不緊,引起血液逆流。而這類先天兩瓣主動脈瓣患者的瓣膜也比較容易提早到5、60歲就退化。以臺大醫院心臟瓣膜開刀的病人來分析,75歲以下的主動脈瓣狹窄開刀者,有8、9成都是這類先天兩瓣主動脈瓣的患者。

主動脈瓣狹窄若不嚴重,不一定有症狀,所以自己不一定會知道,往往都是在健康檢查時醫師聽出心臟有特別的雜音,或是透過心臟超音波測量到血流有壓力差的變化。一旦查知,就會建議持續追蹤。

瓣膜出問題,常見的症狀是喘與胸悶,而且這種喘是心臟病典型的症狀,包括:「運動時才會喘,休息就會好」、「睡到半夜會因為呼吸困難而驚醒」、「坐著時候很好,但一躺下就覺得喘不過氣」等。

至於何時該治療?一般如果是輕、中度狹窄,可以考慮藥物治療,減輕因為心臟肥厚引起的心臟症狀;如果是重度又有嚴重症狀,就會建議病人開刀,或是利用心導管手術置換人工瓣膜,避免暈厥、胸痛、甚至猝死的意外。
 

主動脈瓣狹窄有三大典型症狀:
一、呼吸困難(因左心室開始衰竭)
二、胸痛(左心室肥厚太厲害,相對氧氣供應不夠)
三、暈厥(打出去的血量嚴重不足,腦循環不夠)

有任一症狀出現,就要考慮手術置換人工瓣膜。
不過即使沒有症狀,但若在例行檢查中發現心臟瓣膜有惡化或是心臟功能低下時,也會建議手術,一來要預防猝死,二來若拖到症狀已經惡化了才要解決,因此時開刀的風險增加,其他的器官也可能因為血液供應不足,已經出現器官衰竭的狀況。
 



主動脈瓣不易修補 以置換人工瓣膜為主
一般來說,瓣膜手術包括修補瓣膜和置換人工瓣膜兩種方式,不過主動脈瓣的手術多是以置換方式進行,因為修補困難、而且修補的效果也不好。


人工瓣膜分成兩種材質,分別是金屬瓣膜與豬或牛的組織製成的生物性瓣膜;金屬瓣膜的好處是使用年限可以長達3、40年;缺點是病患因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而要承擔易出血、腦出血等可能的副作用。生物性瓣膜則只要服用3個月到半年的抗凝血劑就可以,但缺點是人體會產生排斥現象,所以使用期限大約只有10到20年,之後就必須再度置換,但第二次開刀的風險普遍不高。

所以一般建議年紀大(70歲以上)的病人選用生物性瓣膜,年輕病人使用金屬瓣膜。但也有例外,例如運動量很大的年輕人,或是本來月經量就比較多的年輕女性,因為擔心出血,所以還是會選擇生物性瓣膜。
 
人工瓣膜
金屬機械瓣膜
生物組織瓣膜

 


心導管置換手術為主流 3種手術方式各有優缺點
針對主動脈瓣狹窄,置換手術又分成3種方式,包括心導管、微創手術(傷口3到5公分)、傳統開心手術(傷口10到15公分)。目前約一半以上的主動脈瓣狹窄都是採用心導管,但因為心導管只能置換生物瓣膜,如同上述缺點就是使用年限短,沒有開心手術直接將人工瓣膜縫合的效果來得好,容易出現瓣膜滲漏問題。


心導管方式主要是將心導管從股動脈放入,優點是傷口小、不用深度全身麻醉,過程中也不用讓心臟停止跳動,不需使用體外循環,所以手術時間短,病人恢復也較快。


傳統開心手術,病人必須全身麻醉,接上體外循環機讓心臟停止跳動,醫師趁心臟停跳時,將人工瓣膜縫上去,再讓病人恢復心跳。而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差別主要是在傷口大小,但開進去以後所做的事情其實都一樣,手術風險兩者也幾乎相同。


至於手術風險多大?跟病人本身條件有關,如果病人年紀大、有慢性病、曾中風、有慢性肺病等,產生併發症的風險就會增加。如果沒有其他器官問題,也要小心接上體外循環機後可能造成的心臟損傷(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嚴重的話需要接上葉克膜)。此外,手術因為需要縫合,也可能會有出血等問題。


相較下,心導管方式因為不用深度全身麻醉,不用接體外循環機,風險較少,所以接受度較高。但心導管也需要醫師的經驗與技術,像是主動脈瓣膜上有冠狀動脈經過,在瓣膜卡上去的時候,如果影響到冠狀動脈出口時,也可能會出現心肌梗塞、損傷心臟功能的狀況。此外,使用心導管換瓣膜目前需自費百萬元以下。


主動脈瓣逆流 需動開心手術
如果是主動脈瓣逆流的問題,因為以心導管方式處理的技術尚未成熟,目前是以傳統手術方式進行;這是因為狹窄的瓣膜都是鈣化後比較硬的組織,置換時只要撐開瓣膜,就可以卡在上面不會有滲漏;但逆流則是周圍組織還是在柔軟的狀態下,瓣膜恐無法卡住,所以主動脈瓣膜逆流的置換手術,一般都是以開心手術方式進行。


術前審慎評估計算風險 做最恰當的選擇
不管是採用哪種方式進行瓣膜置換,一般在術前都會進行手術前風險評估,醫師會利用一個國際間採用的計算公式評估手術風險;例如洗腎患者可能增加10%等等,醫師也會參考自己的手術成功率,算出風險評估後再建議病人該採用哪種手術較好,但最後還是由病人決定。


有些人會考量傷口大小、美觀問題而選擇微創手術,但是有些人比較過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的結果發現,使用微創手術的風險並沒有下降,這也許與手術視野有關,甚至醫師的技術純熟與否也有影響;所以不是傷口越小手術風險越少,而是要考量哪種方式對自己的病情有最好的結果。
最後要提醒,有心臟瓣膜問題者,一定要進行定期的檢查,最好是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心臟檢查,因為心臟瓣膜的疾病有可能會急性發生,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猝死,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建議,當檢查發現心臟功能有變化時,即使沒有甚麼症狀,也建議要做手術的原因。


▲有心臟瓣膜問題,應定期做心臟超音波等檢查追蹤。

二尖瓣脫垂多半無須治療
在所有心臟瓣膜問題中,二尖瓣脫垂最為普遍,根據統計顯示,成人中大約有接近一成的人會有二尖瓣脫垂的現象,且研究發現二尖瓣脫垂多半發生在年輕女性,原因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研究還發現這類患者比較容易緊張、生活壓力也大。
二尖瓣脫垂主要是因為瓣膜變得比較鬆,但是情況多半不嚴重,而且隨著年紀增加,結締組織生成後,瓣膜變硬變短,脫垂的狀況有機會自然改善。

所以如果只是單純的脫垂,大部分不需要治療,除非有造成逆流才需考慮治療。二尖瓣脫垂也有分嚴重程度,輕微和中度追蹤就好,嚴重才需要治療。與其他瓣膜問題一樣,如果出現心臟不適症狀,或是沒有症狀,但追蹤發現愈來愈嚴重,心臟功能不好,才需要手術。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