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4期

出刊日:2020-10-15

返回上一層

備戰下半場! 新冠病毒疫苗火速研發中

新冠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爆發以來持續蔓延,肆虐全球。為終結病毒傳播,各國競相投入疫苗研發;樂觀估計,2021年中也許就能有一支普遍被認可為安全有效的疫苗問世。

諮詢╱黃立民(臺大兒童醫院院長、臺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
撰稿╱黃筱珮、黃靜宜

自2020年初中國公布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各國火速投入這場疫苗戰。評估疫苗有無效果,最重要的就是打入人體後能不能產生中和抗體,讓人類免於新冠病毒的感染。

出人意料的,俄羅斯在2020年8月11日率先宣布製作出全球首支新冠病毒疫苗「史普尼克V」(Sputnik V),但國際間對於該疫苗的可靠性多有質疑,主要是該疫苗並未進行大規模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且俄羅斯一直以來並非疫苗大國,在全球疫苗供應鏈也非居要角,因此各界保守看待。

除了俄羅斯之外,中國也成功研發一款由全病毒(死病毒)製作而成的疫苗,獲得當地政府許可證,成為全球惟二問世的疫苗。

美國、英國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

歐美國家中,美國和英國的疫苗研發也各有斬獲。美國第一家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是莫德納(Moderna)公司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核酸疫苗,m為message訊息的意思),原理是把病毒遺傳物質片段製作成mRNA送入人體,使人體細胞直接將其轉譯出病毒的蛋白質,形成抗原(Antigen),刺激身體產生免疫反應。

英國牛津大學與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共同開發的新冠病毒疫苗,第三階段試驗在全球各地展開,這款疫苗是由腺病毒當載體(把新冠病毒棘蛋白的DNA放進腺病毒當疫苗,打入人體後,讓腺病毒感染細胞,製造出新冠病毒棘蛋白,產生免疫效果),屬於重組新冠病毒疫苗,初步有一千多名受試者注射疫苗後,免疫系統產生反應,被賦予高度期待。唯2020年9月傳出一名受試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試驗一度中止,經獨立調查委員會審查後,才又恢復試驗。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不到一年,全球的疫苗研發已遍地開花、初步有成,對比過去各式疫苗開發到上市至少要10至15年的期程,新冠肺炎疫苗進展之快已刷新紀錄、寫下歷史新頁。

雖然俄羅斯、中國已經相繼研發出新冠疫苗,不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待更大規模驗證,推估若要有一個依照完整程序,從製作出抗原、進行動物實驗、做完三階段臨床試驗且獲得藥證單位核准上市的疫苗,至少是明(2021)年中以後的事。

台灣未缺席疫苗戰 鼻黏膜疫苗噴劑另闢蹊徑

雖然速度不及其他國家,不過台灣也未缺席這場疫苗戰,截至2020年8月底已有國光生技、聯亞生技、高端疫苗等三家廠商獲准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

國光生技是國內第一家進入新冠疫苗臨床試驗者,採用次單位蛋白疫苗,臨床試驗由臺大醫院執行。高端則是和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合作開發,是蛋白質疫苗,透過蛋白質來刺激抗體,也會在臺大醫院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聯亞生技的新冠肺炎疫苗係利用獨有的專利平台技術,針對新冠肺炎病毒開發的高精準設計疫苗,臨床試驗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合作。

另外,臺大醫學院正在研發一款新冠肺炎的「鼻黏膜疫苗」,不採打針方式,而是直接將疫苗噴進鼻腔內,希望在鼻腔引發黏膜免疫力。

這種疫苗的好處是,這是更自然的防禦機制,因為呼吸道病毒一般是從嘴巴或鼻子黏膜進入人體,第一關就在鼻黏膜產生自然的免疫反應。鼻黏膜疫苗若成功,就可以直接在病毒入侵的第一個關卡發揮作用,加上鼻腔這邊還有淋巴球,能把病毒擋住,避免病毒入侵人體。

此外,噴劑形式也比針劑更少侵入性、更方便使用。另外,鼻黏膜疫苗引起的全身性抗體會比較低,也能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抗體,反使病情加重。不過此種疫苗研發的速度較慢,要搶時間只能靠針劑疫苗。

疫苗上市後可以放心打嗎?

新冠疫苗以史無前例的飛快速度問世,但安全性及有效性是否能信賴?

透過疫苗上市前數千甚至幾萬人的臨床試驗,我們可以確認疫苗的短期安全性,但用在更大規模的人群上,會不會有很罕見的副作用出現,就無法保證。任何一個疫苗在剛上市時也都有同樣的問題,短期安全性的顧慮比較小,但是到底是不是有效?效果可以持續多久?將來會不會打了疫苗後反而病情加重?這3個問題通常要使用一段時間後才能回答。

但是藥證的核發畢竟得經過嚴謹的程序,政府審查時若能做好把關,一旦疫苗取得許可證,安全性應該是不用擔心的。
至於有效性,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把核准新冠疫苗的標準設在至少要50%有效,流感疫苗的有效率平均也大約是50%。一旦疫苗問世,必須施打兩劑,因為面對從未感染過的病毒,要兩針才能讓免疫系統「記住」這個病毒,產生效果。

新冠病毒變異性不若流感病毒 但抗體非終身有效

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有許多相似處,包括都是呼吸道病毒、潛伏期就有傳染力、都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規模流行,且同樣屬於比較容易變異的RNA病毒。以流感病毒來說,病毒株每年都有變化,所以需要每年重製疫苗,且每年施打,才能達到保護力。很多人擔心新冠疫苗是不是也會像流感疫苗一樣?

目前看起來新冠病毒不若流感病毒變異快,這也是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最大的不同,但醫學界已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後產生的抗體在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到底能維持多久目前仍無定論,但因病毒變異速度沒有那麼快,所以疫苗也許不用每年重新製作重新打,而是3、5年打一次。

二度感染病例陸續出現 提防ADE效應

正因為感染新冠病毒後產生的抗體,無法終身免疫,能維持多久也還不完全清楚,全球已經陸續有「二度感染」的案例出現,這對疫苗製作當然也造成一些挑戰和影響。

全球首例新冠肺炎二度感染者是一名33歲的香港男子,2020年3月確診感染新冠肺炎,隔離治療後康復出院,沒想到8月去西班牙旅遊回到香港,又再度確診,經過病毒基因序列比對,發現並非復陽,而是二度感染。

在這起案例之後,荷蘭、比利時和美國接連傳出二度感染案例,使得更多專家推測新冠肺炎「流感化」的可能性。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二度感染的男子,病況較第一次嚴重,因此被懷疑重複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可能造成ADE(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效應,增加死亡率。

ADE效應也可能發生在打了疫苗後。也就是說,不打疫苗,感染病毒沒那麼嚴重,打了疫苗,感染病毒後的病情反而加重。而這個問題在臨床試驗時不見得會發現,常須等到大規模使用後才會浮現。

過去曾研發出的登革熱疫苗、以及1950年代曾上市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都有類似ADE效應情況發生,所以新冠肺炎疫苗也無法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政府在核准疫苗上市前應妥善把關,把可能風險降到最低。

雙病毒包夾 如何備戰秋冬疫情

即使明年就有疫苗,但全球民眾要能普遍接種,最快也是2、3年後的事,因為生產大量疫苗也需要時間。接下來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氣溫降低有利於呼吸道病毒的存活與散播,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再起;加上秋冬原本就是流感流行季,雙重夾擊將使醫療體系面對嚴峻考驗,增加臨床判斷的困難,務必提前做好準備。

最重要的就是,今年秋冬全民都應該接種流感疫苗。疾管署已公布今年605萬劑四價公費疫苗於10月5日開打,除了符合資格的流感高風險者儘速接種,也建議一般民眾自費施打,以降低併發症感染或流行率。

此外,仍須持續落實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人群聚集等防疫措施,同時政府應備妥快篩能力以及治療藥物,才能夠快速區別新冠肺炎和流感,讓第一線醫師在面對病人時不會慌亂,保持充份的醫療能量,穩健應戰。

適當的防疫措施,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的持續進展,假以時日,對抗新冠肺炎的武器可望更加多元精良,這場人類與新冠肺炎病毒的戰爭,應該能有樂觀的展望。
 

Q  季節、氣溫對新冠病毒的影響?
A  幾乎所有的呼吸道病毒在夏天天氣熱時都會比較減弱,在環境中存活的時間會比較短;但在秋冬氣溫低時,就會比較活躍,在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新冠病毒也不例外。但是為什麼許多國家在炎熱的夏天,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重?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畢竟是全新的病毒,人類從未感染過,沒有抗體,所以若只是靠天氣熱這個因素,其他防疫措施沒做好,仍舊無法降低疫情。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