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7期

出刊日:2021-07-15

返回上一層

眼角膜移植捐贈, 讓光明無限延續!

看不見這個美麗的世界是多麼遺憾的事,幸而透過眼角膜的捐贈、移植,有機會挽救許多人的視力,尤其國內成立國家眼庫後,在眼角膜的捐贈量及保存、移植品質上,均有大幅提升!
 
諮詢╱胡芳蓉(臺大醫院眼科部角膜科主任、臺大醫學院眼科特聘教授、臺灣國家眼庫醫學主管)
撰稿╱黃筱珮
 
角膜是眼睛最前端的透明組織,類似「凸透鏡」功能,讓光線進入眼球內,聚焦於視網膜上。角膜同時也是眼睛重要的保護層,如同「保護蓋」般避免眼睛內部組織液滲漏,兼具聚焦與保護功能。
 
 角膜由外向內分為上皮細胞層、前彈力層、基質層、後彈力層和內皮細胞層等5層構造,處於「外有淚水、內有房水」的環境中;為保持透明度,須依靠表皮細胞阻擋淚水,以及內皮細胞排水功能維持水分恆定。
 
 要有清楚的視力,角膜的透明度與弧度必須良好,一旦角膜受傷或病變時,就像相機的鏡頭故障一樣,視力會變得模糊、甚至失明。特別是角膜內皮細胞一旦受損不會再生,一般成年人的內皮細胞數目平均大於2000 / mm²,當數目小於400 / mm²,角膜就可能會水腫混濁,此時只能靠角膜移植搶救視力。
 
角膜移植常見原因
 
臺大醫院眼科部分析自1987至2020年這30多年間,患者接受角膜移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形:
 
 1. 角膜結疤:
多半因為外傷、發炎等原因造成角膜受傷,一旦角膜受損,在復原過程會形成疤痕,影響清透度。
 2. 再次移植:
前次角膜移植後發生排斥、感染,導致內皮細胞數目不足等原因,導致移植瓣失敗,需要再次移植。
 3. 白內障手術後持續角膜水腫:
白內障手術是眼科手術中很常見且成功率也高的手術,不過若手術過程損及角膜內皮細胞,就可能引發角膜水腫的問題。
 4. 角膜潰瘍:
隱形眼鏡使用不當、角膜受到外傷或是眼藥水使用不當,都可能造成角膜潰瘍,其中又以隱形眼鏡清潔不全、使用不當最常見。
 5. 內皮細胞失養症:
內皮細胞密度會隨著年齡增加逐年降低,內皮細胞失養會造成更多內皮細胞喪失,降低其排水功能,出現角膜水腫和視力模糊。最終,上皮也會水腫破皮,導致疼痛和嚴重的視力損害,這種症狀常見於中年婦女。
 6. 圓錐角膜:
因角膜硬度變差及厚度變薄,眼內壓力使角膜向外凸出,形成圓錐形。這種異常的曲率會改變角膜屈光力,產生近視及散光度數不斷增加,視力變模糊。圓錐角膜也可能導致急性角膜積水並形成疤痕而視力受損。
 7. 其它:
化學傷害、先天性病變等原因。
 
現今再次移植個案最多 其次為白內障術後併發症
 
角膜移植的原因隨時代不同也有改變,1995年前最常見的是角膜結疤,現在最常見的是前次角膜移植失敗後的再次移植。因為過往累積下來的角膜移植案例多,故需要再次移植的個案已占全部角膜移植案例的30%以上。
 
 其次是白內障術後併發症。不過隨著白內障手術愈來愈進步,因此術後因併發症需要移植角膜的比例已從早年的25%,降至目前的15%左右。
 
 減少最多的是角膜潰瘍。過去常見因為配戴隱形眼鏡不當引發的角膜潰瘍病例,包括綠膿桿菌感染或阿米巴原蟲感染等情況,在「日拋型隱形眼鏡」普遍、清潔不當問題減少,以及抗生素進步等因素之下,這類的移植占比已明顯下降。
 
 整體而言,角膜移植適應症包括「光學理由、改善視力」;「修補角膜、保住眼球」;以及「治療感染、移除病灶」等3大面向,也有少數是為了改善外觀因素,如從小失明者為求美觀而移植角膜,不過這類屬特殊案例,人數不多。
 

►角膜潰瘍嚴重時,恐需接受角膜移植才能挽救視力。

 
角膜移植成功率高 排斥率低
 
「角膜移植手術」是將患病的眼角膜組織切除,並移植上清澈、正常功能的眼角膜。在人體所有器官移植中,眼角膜移植可說是風險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手術。
 
 尤其,角膜沒有血管,其營養供應來自前方的淚水、後方的房水以及角膜和鞏膜交界的輪部,角膜本身屬於較不會引發免疫反應的部位,因此,角膜移植前並不需要進行配對,術後一般不需口服全身性的抗排斥藥物,採取點藥方式即可。但排斥程度仍因個別而異,視移植角膜之受贈者條件、移植角膜尺寸大小、有無角膜新生血管及是否曾經排斥過等因素而定。
 

►大愛捐贈之眼角膜會送至國家眼庫實驗室檢視品質。

 
角膜移植手術不斷突破
 
醫學不斷進步,角膜移植手術也與時俱進,目前大致有以下幾種術式:
 
全層角膜移植手術(穿透性角膜移植)
 全層角膜移植手術(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PK)是較傳統的移植方式,採用角膜環刀將病患的角膜切下,以捐贈者的角膜置換後,進行縫合。優點是全層病變一次換掉,手術執行較單純;缺點是手術中發生猛爆性出血、術後感染、高度散光等風險較高,術後恢復期較長,且全層角膜移植術為360度的大傷口,術後若遭遇外力,可能會因傷口裂開造成嚴重的眼球破裂。
 
半層角膜移植手術
 由於並非每個病人都是角膜有全層病變,因此發展出「半層角膜移植手術」,可以保留功能正常的部分角膜,僅換掉受損的部份。依患者角膜受損位置又分為「前角膜深層移植手術(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DALK)」以及「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包括「彈力層自動剝除內皮細胞移植手術(Descemet's stripping automated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DSAEK)以及彈力層角膜內皮移植術(Descemet's membrane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MEK),相較全層角膜移植手術有許多優點,如傷口大幅縮小、縮短術後視力恢復的時間、降低排斥機會,另外也可降低全層角膜移植術中大出血的風險和術後高度散光的機率。
 
2013年國家眼庫成立 減少仰賴進口眼角膜
 
要順利執行角膜移植手術,前提是必須有足夠的捐贈角膜,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一千萬人因角膜疾病造成眼盲,但每年只有十萬人接受角膜移植,捐贈角膜短缺是最大的問題,目前只有北美地區有足夠角膜捐贈者,其餘地區包括:亞洲、非洲和印度都嚴重不足。
 
 至於台灣,角膜捐贈數量比起等待移植者也是遠遠不夠,所以早年角膜半數以上仰賴進口。但國外進口角膜經長途運輸、震動與溫度變化,會使角膜內皮細胞數目減少,影響角膜移植手術成效。此外,若使用進口角膜,依角膜品質高低,需自費支付國外眼庫5萬至10多萬元的費用,影響經濟弱勢盲胞重見光明的機會。
 
 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自2013年起,經由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委託臺大醫院規劃建置「臺灣國家眼庫」,總庫設置於臺大醫院,而南區辦公室則設置於成大醫院。其主要負責事項為處理全國眼角膜檢驗作業、培養專責技術人員、建立角膜捐贈、摘取、檢驗、保存及運送之標準作業流程,24小時運作、全年無休,受贈者不需負擔任何費用。
 
改善摘取角膜方式及流程 角膜捐贈量成長3倍
 
為提升角膜捐贈量,臺灣國家眼庫採取多項策略並進,其中最重要的兩項策略為:
 1角膜摘取方式由傳統的整顆眼球摘取,進展至僅摘取眼角膜,並為捐贈者放置義眼片,大幅改善捐贈者外觀及家屬感受。
 2摘取角鞏膜瓣後立即執行微生物培養,制訂捐贈角膜微生物檢驗篩選準則,提升菌血症捐贈者的捐贈率及使用率,至今未有任何受贈者發生移植後眼內炎。
 
 經由全國性眼庫的設立、相關移植法令的支持以及器官勸募網絡計畫的推動,國內眼角膜年捐贈量已由2012年224例,一路增至2020年679例,8年間成長3倍之多。隨著捐贈角膜增加,依賴進口角膜比例逐年下降,2013年使用進口角膜333例,佔56%;2019年已降為192例,僅佔24%。
 
捐贈角膜可分層分級使用 發揮最大價值
 
為了讓每一個捐贈眼角膜獲得最好的保存與利用,摘取下來的角膜會經由「細隙燈生體顯微鏡」、「眼庫內皮細胞檢查儀」等儀器細檢,將角膜「分級分層使用」,其中內皮細胞密度大於2000 / mm²的高品質角膜,置放於角膜保存液中冷藏保存,效期14天,可供光學全層或內皮層角膜移植使用,幫助受贈者恢復視力。
 
 至於內皮細胞密度較不理想的捐贈角膜,則可冷凍2年,提供緊急角膜修補用,讓受贈者免除角膜疾病進展至失去眼球可能。從2014年至2020年間,已有102人透過此方式得以保住眼球。
 
臺灣國家眼庫獲國際認證 盼器捐風氣更盛
 
為與國際接軌,2016年,臺灣國家眼庫與美國非營利組織SightLife簽署為期5年的「合作備忘錄」,該組織致力於消除因角膜疾病導致的眼盲,協助各國設立眼庫。臺灣國家眼庫積極提升眼角膜檢驗品質、保存技術與移植品質,經SightLife嚴格評鑑把關,從文件審查到現場訪查,確保臺灣國家眼庫各個面向皆達到國際品質,終於在2020年1月通過認證,成為符合國際標準且具全功能的眼庫。
 
 對眼角膜品質如此慎重以對,也是期盼社會大眾對於捐贈眼角膜乃至於其他器官能更放心,這些器官會被好好地對待與使用,發揮最大的價值;而捐贈者的外觀也能被好好修復,以寬慰家屬,彰顯器捐延續生命的意義!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