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野外求生之道 預防勝於治療

返回上一層
夏天不少人會安排野外活動,野外也較易遭毒蛇或昆蟲類叮咬,如何防範?不小心遭咬傷又該如何處置?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劉越萍曾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在郊外踏青或登山、露營時,最常遇到的狀況是蛇咬和蜂螫,預防之道,首要必須瞭解這些動物的習性。
 
所謂的「打草驚蛇」是有其必要性,在山野活動時帶一枝棍子,一路打草而行,可避免被毒蛇咬傷。此外在未經過詳細確認前,切勿將手伸入中空的林木、石洞或翻動石塊。夜晚活動則要攜帶照明設備,看清四周再活動,尤其在溪畔露營。
 
最近露營風潮興盛,許多家庭會到山上或溪邊露營,此時宜選擇空曠乾燥地區,避免紮營於雜草堆附近。清晨起床後更要特別提防,將帳外的鞋、器皿等檢查一下,不可貿然將腳往鞋內穿,因為在炎熱季節,蛇類會躲進蔭涼地區,應注意防備衣物或裝備內可能有毒蛇棲息。
 
至於過去經常被提及「在帳棚外灑石灰粉防蛇」的作法,已不太需要,因為不一定有用,而且現在的營帳已發展成密封型式的,只要夜宿後不隨便離開營帳,必須出營帳時,先用照明器具仔細觀察四周環境,即可防範蛇咬。
 
蜂螫的部分,蜂和某些動物一樣,有其一定範圍內的警戒,尤其要特別小心產卵季節,工蜂會在外盤旋,不要驚擾到牠。在山區活動時,可能會因拉動樹枝而觸動蜂巢,或是攀岩時,不小心手碰到岩縫裡的蜂巢而遭遇攻擊,因此不要隨意亂搖樹枝,攀岩時,也要先觀察岩縫中是否有蜜蜂出沒蹤跡後,再行攀登。
 
台灣昆蟲咬傷致死案例最多的就是虎頭蜂,它最可怕的地方是會引起過敏性休克,此種休克往往是在「幾秒瞬間」就可能奪命,防範之道是以減少被螫的「針數」為主,倘若不幸遭遇到虎頭蜂時,應就現場能運用的衣物、樹葉等盡量覆蓋在身上,以減少裸露在外的區域,降低被螫的針數。
 
此外,奔跑時別忘了要注意風向,必須順著風跑,才能避免體味散發,若逆著風前進,就可能會讓蜂群聞到味道,而追著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