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腦出血手術與否 取決於出血位置與出血量

返回上一層
血塊對腦部是一種異物,會造成發炎、形成腦水腫,若有大量血塊堆積在腦部,因為顱內容積是固定的,血塊堆積就會造成顱內壓力上升,腦壓過高又會壓迫到腦幹,由於腦幹是生命中樞,這時就容易危及生命。
 
臺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神經外科教授曾漢民、臺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助理教授黃博浩,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並非每個腦出血患者都需要或可以手術。若出血在額葉、頂葉或皮質下出血,因為位置比較淺層,手術相對容易,把頭骨切開,血水很快引流後,腦壓就可以下降,這類患者運氣是比較好的,比較不會有嚴重的神經學傷害。
 
若出血在比較深部的基底核、視丘等部位,一旦出血都無可避免出現神經損害,肢體活動一定會受影響,動手術也不一定會改善。若是10、20cc這種較少量的出血,動手術對腦組織的傷害反而更大,所以醫師通常會觀察,讓患者體內自行吸收血塊,或經評估後,在患者意識清楚的情形下,施打溶血劑讓血塊溶解。
 
若出血量大於30cc就可能讓腦壓高起來,這時手術主要是為了救命,但手術後病人依舊有可能醒不過來或留下癱瘓後遺症。若出血量在50、60cc,伴隨重度意識昏迷,常常恢復不好,就不建議開刀。
 
此外,昏迷指數要是小於4分或5分,一般恢復都不好。昏迷指數最好在10分、11分以上,才會有機會及早清醒過來。
 
目前手術方式主要分兩種: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內視鏡微創手術,臨床上運用哪種與醫師的技術和偏好有關,不過手術的方式最主要應考量對患者預後的幫助,以預後最好的腦部淺層出血來說,標準方式仍是採傳統開顱手術。
 
兩種手術方式健保都有給付,不過可能還有部分自費的項目,比如備用的止血劑,若手術中吸掉血塊後發現又出血,就必須使用;此外,開刀前如果裝腦壓監測器,也要自費約2萬元,這項裝置可增加手術的安全性,但健保沒有給付,醫界也數度建議健保應納入給付。
 
術後最重要的是血壓控制,因為術後最怕48小時內再出血,所以手術後患者需在加護病房觀察2天,若發生再出血,往往比較嚴重,甚至無法再手術。
 
腦出血病患手術後,若能盡快清醒,才有可能及早開始復健。患者在手術後若不能清醒過來,多半維持插管,使用呼吸器,過一段時間就必須做氣切。之後常有呼吸道感染,容易造成肺炎,尤其老年人的風險更高,甚至因此致命。因此,手術對病人到底是否利大於弊?病人能否清醒?神經學能恢復多少?還是仍得承受半身癱瘓?這些都是面臨腦出血時要不要手術的考量。
 
腦出血常常造成意識不清及神經傷害如癱瘓、失語等。治療的目的就是希望盡量減少神經傷害,讓病人能夠完全清醒過來,但遺憾的是,實際上多是不能完全恢復正常。所以預防非常重要,有高血壓一定要好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