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耳鳴為何反反覆覆難根治?

返回上一層
造成耳鳴的原因很多,例如耳咽管障礙、耳垢堵塞耳道、血管搏動性耳鳴、中耳或上顎肌肉自主性收縮造成肌肉陣攣、胃食道逆流等等。鼻咽癌及聽神經瘤也可能以單側耳鳴表現,但只佔耳鳴患者中的極少數,而且以合適的檢查即可排除,所以要注意但不要過度擔憂。
 
臨床上最常見的屬「神經性耳鳴」,推估約佔70~80%,多與聽力障礙有關,但發生機轉至今仍不清楚。特徵為持續性高頻音,至於聲音的類型,像蟬鳴蟲叫的「唧唧、嘶嘶」或風扇、馬達聲的「轟轟、隆隆」等都是常見的耳鳴聲。不同病患聽到的聲音也有別,但音質並非耳鳴嚴重與否的判斷標準。
 
神經性耳鳴病理路徑有多種假說,但都未能確認,目前的治療策略對於消除耳鳴的成效未必令人滿意,而主要目標是減緩耳鳴對個體帶來的不適感,包含焦慮情緒及睡眠失調等副作用。
 
人體的耳朵位於兩側,兩耳是各自獨立的器官,原則上不會互相影響,所以單側耳鳴和雙側耳鳴的原因不完全一樣。當雙耳都產生耳鳴時,多因全身系統性因素所致,較常見如生理上聽力退化、噪音、藥物(如化療藥物)等。
 
如果耳鳴只發生在單側時,除了上述原因外,還要考慮單側其他的因素,例如腫瘤。另一個例子是聽神經瘤,也可能以單側耳鳴表現。當單側耳鳴病人需排除聽神經瘤時,通常會安排聽力檢查及聽神經功能檢查(聽覺腦幹檢查),若篩檢聽神經功能有異,再進行影像的檢查。
 
所幸聽神經瘤是良性瘤,且多成長緩慢,可以觀察生長速度決定處置方式,或是採用局部定位的放射性治療(電腦刀)抑制其生長,再定期追蹤即可。
 
搏動性耳鳴比較不牽涉內耳神經系統,醫師會要求患者確定此搏動是否與心跳合拍,跟心跳頻率同拍者代表此耳鳴來自於血流聲音傳入耳朵,可能會安排電腦斷層、血管超音波等檢查去找出聲響的來源,再根據診斷給予對應的處置。與心跳不合拍的搏動性耳鳴則可能來自中耳小肌肉或附近顎肌自發性的收縮,醫師會依患者困擾之嚴重度給予適當治療。
 
此外,耳鳴也可分為急性及慢性,若因噪音(如鞭炮聲)、藥物等因素造成急性耳鳴,有些在早期介入治療後,有機會恢復。這類狀況,醫師可能給予抗氧化劑、局部血流促進藥物,有聽損者合併類固醇使用,仍有機會恢復或改善。
 
然而,耳鳴若持續3至6個月以上,則為慢性,由於病理變化可能已呈現穩定狀態,藥物的幫助多不明顯。
 
有一些因素會影響耳鳴發作,應避免:
1.外在環境的聲響:
環境若過於吵雜、聲音大、噪音多,可能加重耳鳴頻率及響度,讓人更難以忍受。反之,若是環境過於安靜,耳朵缺乏適量聲音刺激,原本的耳鳴也會因為沒有環境聲音遮蔽,凸顯之下感覺更大聲,例如睡前或半夜睡醒時更為明顯。
 
2.內在情緒:
情緒與睡眠對於耳鳴的改善十分重要。有研究理論指出,情緒中樞跟產生耳鳴的大腦區域有迴路存在,如果情緒狀態不佳,迴路就可能啟動,進而加劇耳鳴反應,產生惡性循環。
 
3.飲酒及藥物:
酒精使抑制神經元的功能不彰,耳鳴的程度會變得更加強烈,像是打開開關讓耳鳴變大聲。此外,帶有耳毒性的藥物,可能會造成聽損及耳鳴。
 
若耳鳴的原因追查後是鼻咽癌、聽神經瘤、耳咽管問題、耳垢堵塞耳道、搏動性耳鳴、中耳及上顎肌肉自主性收縮造成肌肉陣攣、胃食道逆流等疾病所引起,多有對應方針,醫師及患者可共同努力進行治療。
 
而佔多數的神經性耳鳴,在查出致病原因及治療的有效性上還有相當的努力空間,要恢復到沒有聲音干擾並不容易。目前的共識是透過一些療法,降低耳鳴對病患生活的影響程度。這些療法包括聲音療法、遮蔽器及助聽器的使用、心理諮商等,對於嚴重聽損的患者,人工電子耳在改善聽力的同時也具備降低耳鳴的作用。
 
臨床發現,耳鳴對病患造成的最大困擾為情緒認知,因此,在詳查原因後,若屬於神經性耳鳴,對於患者的詳細諮商使其有正確認知是非常重要的。醫師會先讓病患知道這種耳鳴是沒有關係的,只是耳朵裡有聲音,再配合其他療法,降低聲音對患者造成的困擾,盡量不影響正常生活。
 
不過,在尋求醫療之餘,要改善神經性耳鳴造成的困擾,仍要靠病人自己找到和平共處的方法。
 
耳鳴與聽力功能退化、損傷也有關,而長時間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中,容易導致聽力功能的退化。因此,平常應盡量避免暴露在噪音之下,尤其是需長期處於施工環境、或是要經常舉辦大型演唱會等工作,都要特別留意聽力狀況。
 
一般來說,噪音傷害會先從高頻音開始影響,近年門診觀察發現,年輕人高頻聽力受損的比例有增加趨勢,與現代人的用耳習慣有關,尤其是耳機使用的頻率增加,且時機不當。
 
若要使用耳機,盡量在外界安靜的情況下,以足夠聽清楚的聲量為原則。在噪音大的環境中使用耳機(如捷運上戴耳機聽音樂),聲量需蓋過外界噪音,對耳朵的傷害非常大。3 C產品的穩定性也需要考量,若有突如其來的音爆或雜訊,在耳機距離耳朵如此近的情況下,一次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而長時間的高音量暴露,可能使聽力提早退化,如20歲的年輕人,耳朵已經是40歲的狀態,目前的醫療無法逆轉這種情形。
 
以耳科醫師的立場,會建議耳機能少用就少用,盡量改成擴音。若因工作所需不得已,則建議在安靜的環境中使用,用最小的聲量來聽,受到的傷害會最小。全文請見 https://pse.is/4u3w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