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 三大婦癌如何早期發現?

返回上一層
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及卵巢癌是最常見的3大女性生殖系統癌症。至於這3大婦癌如何才能搶先一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子宮體癌是不易發現但發生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婦癌,其中又以子宮內膜癌佔9成居多,發病平均年齡為61歲。子宮惡性肉瘤僅佔約1成。
 
如何早期發現、治療?關鍵在於:留意陰道不正常出血。女性不論年輕或年長,若出現非經期的陰道出血都屬於異常現象,建議儘速就醫查明病因。
 
而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及接近更年期的女性,因時常生理期紊亂,有時3個月或半年才來一次月經,因此很容易誤把突然的出血視為正常,若出現以下狀況,最好儘速就醫診治: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連續3個月以上沒來月經
■ 接近更年期的女性,月經出血量太多或持續太久
 
子宮體癌致病原因有70~80%是雌激素太高引起,推測與現代人普遍吃得太好、體重過重、生得太少(只生1個或沒有生育,因為懷孕期間黃體素上升,可以對抗雌激素)有關。此外,少部分人是家族帶有「遺傳性非息肉症結直腸綜合症」的致病基因,這類人除了容易罹患大腸癌外,在女性最多的癌症反而是子宮內膜癌。
 
8成以上的子宮內膜癌經由手術就可治癒,手術時取下檢體送病理檢驗,若發現癌細胞侵犯到子宮頸或侵犯子宮肌肉層較深、骨盆腔淋巴腺等,開完刀會加做放射線治療,但如有腹腔內或主動脈旁淋巴腺轉移的子宮內膜癌有時會再加上化療,標準治療為鉑金藥物+紫杉醇。近年抗癌新利器的免疫治療則仍在臨床試驗中。
 
哪些人要注意?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停經前有「無排卵性月經」、生得少或未生育的女性、家族MMR系統基因缺損的女性。
 
卵巢癌是婦科癌症死亡率的首位,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法,較難早期診斷及治療。而且卵巢位於骨盆腔中,腫瘤通常要大到10公分以上才能在腹部摸到,容易與腸胃不適混淆,經常延誤就醫,被診斷時已為晚期。
 
卵巢癌根據組織可分為:上皮細胞癌、性腺細胞特定間質細胞癌、生殖細胞癌。而上皮細胞癌佔所有卵巢癌的7成。
 
卵巢癌目前的治療以手術與輔助性化療為主,手術可以確認期別、癌細胞型態與擴散範圍。第一期的卵巢癌,若患者年輕,考慮未來生育,可與主治醫師討論保留子宮與單側輸卵管。第二期則大多會切除卵巢、子宮及淋巴腺,術後一般是stage IA、grade 1之病人不用化療,其他期都要。視情況加上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癌思停,唯健保只給付第二線使用。
 
第三期除了手術外,還會加上鉑金類化療為輔助治療。還有一些會再使用維持性治療,有些需要長達一年,通常經過治療後,70%病友在影像學如CT、MRI上找不到腫瘤,腫瘤指數CA125也正常。不過兩年後約有一半的病友會陸續復發,到時就再重新治療。
 
30%的患者對第一線化療效果不好,則考慮第二線藥物。
 
另外,也可用基因檢測找出個人適用、效果最好的標靶治療藥物。最新研究發現,部分卵巢癌患者與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缺失(簡稱HRD,BRCA突變如BRCA1、BRCA2為其中一種基因缺陷)有關,以致細胞在修補毀損缺陷的DNA過程中發生問題,若HRD檢測結果是陽性時,可用PARP)抑制劑如令癌莎治療。
 
哪些人要注意?家族帶有BRCA1、BRCA2基因缺損或MMR系統基因缺損的女性;曾罹患子宮內膜癌的人。有上述風險的女性,如果月經的量及時間都很正常,建議每半年做一次婦科超音波檢查。
 
目前台灣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為7.78人/每10萬人,而抹片篩檢率只有27~29%。台灣一方面要更積極推動國高中生的HPV疫苗施打,因為年輕且尚無性行為前施打疫苗的效果最好。另外,也要強化篩檢率,特別針對高危險群的婦女包括子宮頸抹片及人類乳突病毒的檢測率都要再提升,這些需要更多人力及經費的共同推動挹注,才能讓子宮頸癌的威脅降到最低。
 
致病原因:持續感染HPV病毒
 
早期以手術治療為主,若病人身體狀況不佳或排斥手術時可採放射線治療。
 
晚期基本上以放射線治療為主,但目前都會加上化學治療藥物,稱為併行化學放射線治療。
 
根據術後的病理檢查,有下列因子者復發率較高。高危險因子:淋巴腺轉移,侵犯到子宮頸旁組織,或者陰道切除之斷端有侵犯到。中危險因子:腫瘤>4公分,侵犯程度到達子宮頸的深度的2/3,有淋巴血管侵犯。
 
目前針對晚期、復發的病人,可考慮用鉑金類的化學治療。若有下列基因缺損,也可使用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陽性、腫瘤有錯配修復缺陷或者微衛星不穩定性者,可使用PD-1單株抗體抑制劑吉舒達。
 
哪些人要注意?有性經驗的婦女。國健署建議,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更多內容請見 https://pse.is/4x54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