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期

出刊日:2008-10-15

返回上一層

白內障手術 克服視茫茫

台灣每年有約12萬人接受白內障手術,包括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也在幾年前做過這項手術,到底這項治療是否真的可以讓常年「霧」裡看花的老年朋友從此光明在望,徹底擺脫視茫茫的困擾?
 
諮詢/林昌平(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洪淑菁
 
老來髮蒼蒼,但未必一定得忍受視茫茫!隨著醫學的進步,現今的白內障手術不但傷口極小,人工水晶體也可視患者的需求而有多元化的選擇,在適當的治療下,老年朋友可以早日找回明亮的視野。
 

老化 白內障的重要成因

白內障主要是因水晶體老化所致。水晶體位於晶體囊內,內面有水晶體的表皮細胞,表皮細胞年年都會增長,再一層一層框上去,最後像樹木的年輪般,愈來愈厚,導致透光率愈來愈差,光線進入後會散焦,看東西時對焦不清,也會覺得稍暗,水晶體會出現混濁的情形。
 
老化是造成白內障的主要因素,另有少數患者因糖尿病或服用類固醇、長期曝露在輻射物質或是化學毒物下、外傷、其它眼疾與眼科手術等也可能造成白內障。此外,過敏體質者會經常揉眼睛,雖然每次揉眼睛對眼睛只是小傷害,但長期下來也可能導致白內障的發生,有些甚至在孩童時期就會出現。
 

掌握早期症狀及早面對

看不清楚是白內障最顯著的自覺症狀,患者會覺得自己愈來愈看不清楚,由於不是突然發生,也不是完全看不見,有些人甚至是揉眼睛時,將一隻眼睛遮住,才發現另隻眼睛根本看不到。所幸,現在醫療資訊發達,已經很少人會嚴重到這個程度才就醫的。
 
一般來說,白內障主要的表現是視力模糊、影像不清楚,不會以痛、癢或是紅腫來表現。由於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很多人會將白內障的症狀誤以為是老花眼。其實,老花導致的看不清楚,是因看遠和看近的對焦功能無法快速調節所致,只要透過矯正的鏡片即可改善,但白內障是因水晶體透光不佳,甚至因混濁造成模糊,無法藉由眼鏡改善。
 
視力模糊的原因很多,醫師通常會為患者進行全方面的檢查,包括光學矯正是否有效?角膜、網膜、視神經有無問題?若只是單純的白內障,只要經由細隙燈,即可看到水晶體混濁的情形。
 

手術是主要治療方法

白內障好發於55到60歲之後,由於年紀漸長,影響水晶體的透光性,導致水晶體混濁,患者會因為看不清楚,卻又無法藉由鏡片加以矯正而求診。
 
臨床上,白內障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先將混濁的水晶體清除乾淨,再植入人工水晶體。目前手術方式可分為囊外晶體摘除術與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兩大類。
 

囊外晶體摘除術

傳統的囊外晶體摘除術是在角膜上開0.7到1公分的傷口,取出混濁的水晶體晶核,吸除皮質後,植入人工水晶體,再將傷口縫合起來。縫合時因可能會出現鬆緊不一的情形,容易引起散光。且待2、3個月傷口穩定之後,也還會因眼皮的上下開合動作,傷口處會慢慢變鬆,使得散光度數愈來愈高,患者術後的散光可能會增加200至300度之多。
 
一般來說,術後2個半月到3個月,散光度數才會趨於穩定,患者若有需要配戴眼鏡來改善,也必須等到度數穩定後,才能測量出較精準的度數。
 

超音波晶體乳化術

相較於囊外晶體摘除術0.7至1公分的傷口,較新的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的傷口就小得多了,只有0.2到0.3公分。超音波的探頭藉由這個小傷口進入患處後,將白內障的晶核震碎、乳化,再吸出來,接著再以注射器,植入摺疊式人工水晶體。
 
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由於傷口小,術後甚至不需縫合,日後引起的散光也不明顯,大約只有25至50度左右。術後的第2、3天就可看到手術效果的70%,3至4週度數就可達到穩定的程度,這時即可評估患者的殘餘度數,配戴適合的眼鏡。
 

手術成功率高達9成5以上

囊外晶體摘除術與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相比,除了手術本身的操作方式不同外,先前的麻醉程序也有差異。囊外晶體摘除術因傷口較大,得先以注射方式,進行眼球後或眼球周邊的麻醉,患者在打麻藥時會有疼痛感;至於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因傷口較小,有些醫師選擇點藥麻醉施行手術。另外,囊外晶體摘除術因傷口較大,眼睛處於發炎狀態的時期也會比較長,恢復的時間較久。
 
整體來說,白內障手術的成功率極高,約可達95%以上。
 

可能造成的併發症

不過,由於晶核接近後囊,手術中可能傷及水晶體後囊,造成玻璃體脫出,瞳孔變形,甚至視網膜黃斑部水腫,甚或視網膜裂孔、剝離,喪失視力,這是施行白內障手術時可能的併發症。
 
此外,在白內障手術的同意書中也會載明,手術可能造青光眼、角膜水腫、葡萄膜炎、前房出血、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而採用眼球後注射麻醉劑時,還得再考慮麻醉的風險,可能在注射麻藥時刺破眼球,造成大出血,或是傷到視神經。
 
人體的水晶體會因老化而出現混濁等現象,人工水晶體則沒有老化的問題,原則上可以一勞永逸,但仍有10%到15%的患者,在手術幾個月到幾年間水晶體囊表皮細胞增生,造成後囊變厚,出現「後發性」白內障,影響視力,必須再以雷射光處理。
 

人工水晶體無法自動調焦

目前的人工水晶體製作技術已經相當純熟,透光率甚至優於健康的水晶體,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工水晶體無法自動調焦。
 
以20歲年輕人的健康水晶體為例,水晶體可隨著看遠看近而自動調焦,這點人工水晶體就做不到。
 
不過,白內障患者的年紀通常較長,在白內障發生之前,就已經因老花眼而使得調焦功能不佳,對於植入人工水晶體後的調焦問題,因已習慣使用老花眼鏡可能不會太在意。但若是年輕人因受傷而植入人工水晶體,則很容易因調焦的困擾,影響術後滿意度。
 

可一併矯正散光、老花眼

雖然無法自動調焦,但人工水晶體的研發愈來愈進步,可以選擇的種類也愈來愈多,不久的將來甚至可以將矯正散光與老化的功能一併加入。
 
手術時醫師會先以預估值,推算患者術後可能的度數變化,植入適合的人工水晶體。
 

術後照護不可少

白內障手術後的照護也不可輕忽,術後2至3周不能揉眼睛,患者睡覺時必須戴鐵蓋,以免不自覺的揉眼睛,且要避免碰撞,以防傷口破裂。一旦傷口裂開,感染細菌後可能化膿,造成失明的危機。此外,在傷口癒合前,也要避免眼睛進水。
 
原則上,白內障手術並沒有特別排除那些族群,但糖尿病患者,因容易併發視網膜病變,角膜表皮容易脫落,且手術中瞳孔會縮小,造成手術不易,患者最好先控制血糖的問題。此外,超音波手術因傷口很小,多不觸及血管,較少有出血的問題。但囊外白內障摘除術,或必須使用球後注射麻醉時,就要考慮出血的風險。有心血管疾病而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必須先停藥3至7天,才接受手術。
 

手術時間短 健保有給付

臨床的白內障手術中,目前國內約7至8成以上都是採取超音波晶體乳化術。但囊外晶體摘除術不見得比較差,最重要的是找自己信任的醫師後,視醫師熟悉的手術來決定手術方式,有些醫師,囊外晶體摘除術開得很熟練,效果很好,不會比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差,患者不宜硬請醫師採取超音波晶體乳化術。
 
不論是主流的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或是囊外晶體摘除術,手術所需的時間完全視醫師的經驗而不同,兩者都可在10幾到30至40分鐘內執行完成,也都有健保給付。
 

及時治療 勿拖延

很多人都曾聽說,白內障要夠「熟」才能開,其實不然。只要有視力下降,配眼鏡無法充分改善,醫師診斷是因白內障引起,且影響到生活品質就可考慮內障手術。如果放得太久,晶核變得太硬,使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時,需要用到很高的能量,眼睛可能會承受不了。
 
目前的白內障摘除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已可很快讓病人獲得視力改善的效果。只要患者的角膜、視網膜與視神經沒有問題,手術後視力甚至可以恢復到0.6甚至是1.0。患者一旦發現自己罹患白內障,千萬不要再拖,及早接受手術,讓自己不再過著視茫茫的人生。
 
 

健康Q&A

Q、瞳孔白白的是不是就有白內障?
A、瞳孔白白的原因很多,包括發炎、腫瘤等都可能讓瞳孔看起來白白的。嚴重的白內障雖然瞳孔看起來也會白白的,但絕大部分患者在瞳孔發白之前,就已經因視力糢糊而求診。
 
Q、常打電腦是不是比較容易有白內障?
A、白內障的發生主要與老化有關,與使用電腦沒有關係。
 
Q、白內障可以用點眼藥的方式治療嗎?
A、目前臨床上是有用於治療白內障的眼藥,但效果並不好,而且頂多只能延緩白內障的惡化,並不能改善已經混濁的水晶體,治療白內障還是以手術為主。
 
Q、白內障若不治療,是否可能有失明的可能?
A、白內障的主要症狀就是視力模糊,若放任它繼續惡化,最後會到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步,達到法律規定,視力在0.1以下的失明標準。少數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白內障引起青光眼或葡萄膜炎而失明。
 
Q、白內障會遺傳嗎?
A、有些小兒白內障的確是遺傳的來的。但有些可能是在胎兒時期,因媽媽感染德國麻疹等,造成小朋友一出生就有白內障。
 
Q、白內障手術後還需戴眼鏡嗎?
A、如果是選用沒有特殊矯正功能的人工水晶體,術後一定會有的老花眼問題,術後需靠鏡片矯正。但若選用具有多焦的水晶體,術後多數時間可能不需再戴眼鏡,或是需要長時間看書時才要戴。未來的水晶體也可能同時具有矯正散光和多焦功能,透過客製化的產品,讓人工水晶體有更好的視力矯正效果。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