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8期

出刊日:2009-04-15

返回上一層

看古文學醫學

撰稿/許金川(本會董事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前台大醫院內科部肝膽腸胃科主任)

【Part 1】
古文:旁觀者清
新註:膀胱者清
 
唐玄宗擬將唐初名相魏徵修訂的《禮記》列為儒家經典著作。不料,右丞相張說不贊同,他認為《禮記》已沿用近千年,為何還要改用修訂的版本?對此,認同該換版本的學者元澹寫了篇文章,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來說明《禮記》舊版本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但墨守成規的人反對修訂,就好像是「下棋時,舉棋的人容易糊塗,但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的確,有些時候冷眼旁觀的人往往比當事者看得清楚。而以醫學角度來看,「膀胱」要清也很重要。腎臟過濾出的尿液會貯藏在膀胱內,等到尿液多了,引起排尿感再去尿,如此一來才不會像雞鴨般有尿就隨地亂灑。

但尿液一直放在膀胱內,也可能引起細菌感染,尤其上班族常有憋尿習慣,容易引起細菌滋長發生膀胱炎;對中老男人而言,攝護腺肥大是另一項大惡,不僅尿流變慢,而且餘尿增多,造成頻尿、夜晚如廁多次,擾人清夢。此外,膀胱的尿如果不清也要小心,可能是細菌感染,如果尿中帶
血,除了是腎臟發炎或腎結石之外,也要小心是不是泌尿系統長了癌症。

醫師的話:喝水要足夠,不憋尿;排尿時會疼痛或帶血,宜儘快就醫檢查。

【Part 2】
古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也!
新註:後生的腫瘤可能更可畏
 
《論語》子罕篇中,孔子以「後生可畏」來讚揚少年的聰明才智,雖資歷不如成年人多,但成就可能超越前輩。

「後生可畏」也可套用在腫瘤醫學上──後面再長出來的腫瘤較可怕。得了癌症,能夠開刀切除最好,重要的是要早期發現,但如開刀前腫瘤就轉移,後來再「生」出來的腫瘤往往不易治療,因為通常都已經擴散,不大能再用手術切除,治療上更加棘手。如果是血癌,通常第一次藥物治療(化療)容易成功,但一旦復發,由於大都具有抗藥性或產生基因突變,要根治就更困難了。

醫師的話:不管什麼癌症,越早發現越好,越能根除,如果發現得晚,「後生」的癌細胞真的是很「可畏」。

【Part 3】
古文:始終不渝
新註:始終不癒
 
東晉政治家謝安,才華洋溢,一生嚮往恬適的生活,朝廷幾次邀他做官,他都加以婉拒,後來實在沒辦法再拒絕,做了大官還是時時想歸隱山林。在《謝安傳》裡即記載著,他想做隱士的心始末(終)不渝,就算居高位仍然沒有改變。
 
一字之差,若成始終不「癒」,問題可就大了!生了病,都不會好,是那些疾病?
 
第一種是先天性疾病,常見的遺傳性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血友病,終其一生不會好,但有些先天性疾病可以用現代醫學加以矯正,如先天性心臟病,心房缺損可以用心導管或手術補起來。後天性疾病如得了糖尿病、高血壓,終身不會好,但仍可用藥控制。控制得好,便可以一輩子與它和平共存。感染了B型肝炎,大多數人終其一生與疾病共存,甚至演變為肝硬化、肝癌,也有少數人在年紀稍長後帶原消失,產生抗體,血液內沒有病毒,但肝臟細胞內仍有病毒DNA嵌入其中,因此,仍有罹患肝癌之可能性。

得了癌症,有少數幸運者可以經手術切除或藥物治療後痊癒,但如發現的太晚,就可能「終身不癒」了。

醫師的話:關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有病及早治療。

【Part 4】
古文:垂死病中驚坐起,闇風吹雨入寒窗
新註:病中驚坐起,不一定將垂死

唐朝詩人元稹跟白居易是至交好友,當元稹重病臥床時,突然聽到白居易被貶的不幸消息,竟震驚地彈坐了起來,此刻窗外淒風苦雨,悲涼的景緻生動刻畫了兩人惺惺相惜的深厚友誼。

由醫學觀點看來,自知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受到刺激人還會驚坐起來,表示尚未完全昏迷,還會有感而發,吟詩作詞,代表腦筋是清楚的。事實上,在古代要預測自己死期將至恐怕不容易,也很難下正確診斷;但在近代醫學,則有了許多較客觀的方式去評量病人是否已走到生命盡頭。
 
一般瀕死的重症患者,像癌症末期不僅形容枯槁,且通常鎮日躺在病床上。此外,各種器官衰竭,例如:心臟衰竭、呼吸衰竭、腎衰竭或肝衰竭,在彌留之際也多是躺臥在床上,會突然爬起來,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刺激。

醫師的話:現代醫學雖仍無法阻止死亡,但對某些末期病人,可以給予安寧緩和醫療的照護,讓他們獲得身心靈上的平和與舒緩。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