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9期

出刊日:2009-07-15

返回上一層

體內最長臟器 小腸專司消化吸收

古人用「柔腸百轉」,形容情思纏綿,難以排解。而以現代醫學的眼光來看,百轉千迴、蜿蜒盤據在腹腔中的小腸,的確是人體內最長的臟器,同時也肩負了消化食物、吸收養份及屏障病原的重要任務。
 
諮詢/余佳慧(台大醫學院生理所助理教授)、李宗錞(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盛竹玲
 
小腸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由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組成,上端接幽門括約肌與胃相通,下端通過迴盲瓣與大腸相連,管道直徑約2.5公分、總長度6至7公尺,迂迴堆疊於腹腔內。小腸的內壁有許多皺摺,皺摺上有指狀突起的絨毛,絨毛上有刷狀緣,因此加總的表面積相當地大!人體8成以上的消化、吸收工作就是在這緩緩蠕動的管道內進行。
 

十二指腸

位於小腸的開端,呈C字形,長度約為12個手指頭併起來的橫寬,所以稱為「十二指腸」。十二指腸與幽門相接的部位管壁比較薄,黏膜光滑,稱為「十二指腸球」,是潰瘍好發的部位;接下來的內壁上有十二指腸小乳頭及大乳頭,前者是副胰管的開口,後者則是總膽管與胰管的開口。混合胃酸的糜狀食物被送到十二指腸後,受到鹼性的胰液與膽汁作用而逐漸中和;同時食糜中大分子的糖份、蛋白質及脂肪食物,也會在胰液及膽汁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以方便人體吸收。

空腸

除掉十二指腸之外的小腸前1/2區段為空腸,此腸段的腔管面, 其皺摺數量較多、指狀突起也較高。經由空腸的平滑肌收縮作用,可以將大分子的營養素與腸液中消化酶混合完全,以繼續進行糖份、脂質及蛋白質的消化。被分解成小分子後,可以部份在空腸中被吸收。空腸移送食物的動作較快,未完全被消化的食物會繼續往下一段小腸走。

迴腸

小腸後1/2區段為迴腸,這個部位的環狀皺摺較空腸少,黏膜層較厚,內佈許多免疫淋巴組織,對於緊臨之大腸的各種菌群有防禦作用。迴腸中也有少量的共生菌,這些細菌被侷限在腔管內,不會進到血液中。迴腸黏膜上有緊密連結的上皮細胞形成物理性屏障,以及有會產生抗菌物質的潘尼氏細胞形成化學性屏障, 所以可以在吸收已分解的食物小分子同時,將細菌抵擋在外。另外,迴腸也是人體吸收維生素B12的重要部位。
 

小腸出問題的警訊

小腸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但發生病變(包括癌症)的機率卻比大腸與胃來得少,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類:
●吸收不良:細菌、病毒或原蟲、寄生蟲、結核菌導致的各種感染性腸炎,或是急性食物過敏、慢性麩質過敏(Celiac Sprue)、乳糖不耐症等,會影響人體的吸收功能,進而出現腹瀉、腹脹症狀,若長期未改善,可能造成營養不良。
●出血:小腸若有潰瘍、血管異常增生或腫瘤等病灶且造成出血,則可能有解黑便或造成慢性貧血的情形。
●不明原因腹痛或腸道阻塞: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小腸遺傳性過誤瘤息肉(Hamartomatous Polyposis Syndrome) 例如Peutz-Jeghers 症候群、黏膜下間質細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小腸腺癌、小腸淋巴瘤等,如果息肉或腫瘤過大,也可能造成腸道狹窄引發腹痛,甚或造成腸阻塞。
 
其他偶爾可見的還有發炎性腸疾病當中的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可能造成小腸發炎、潰瘍、狹窄或廔管,以及上腸繫膜動脈剝離造成缺血性小腸炎等。
 

先進檢查 協助診斷

有時候單從患者的症狀、感受,不一定可以直接正確診斷小腸疾病,必須再借助某些檢查,才能確定病因。例如:
●核醫腸胃道出血掃瞄:對於懷疑上消化道出血的案例,經胃鏡檢查排除胃部出血可能後,可以此項檢查來追查是否為小腸出血。檢查時先注射核醫標記藥物,然後每隔幾分鐘多次進行腹部造影掃瞄,以找出腸道出血點。
●小腸鏡:小腸內視鏡鏡長約2公尺,在目前新一代的氣囊輔助套管的配合使用之下,可以由口腔經食道、胃、十二指腸、深入到小腸前半段;或是從肛門進入,經過大腸、深入小腸後半段。經由腸胃道兩端對於小腸的仔細內視鏡檢查,現在內視鏡醫師已可使用小腸鏡仔細地檢查整個長達6、7公尺的小腸,不僅可以直接完整觀察小腸黏膜以檢查是否有病變,同時還可以利用內視鏡切片作病理化驗確診、內視鏡止血治療(氬氣電漿熱凝固止血術、注射止血針、止血夾止血)或墨點刺青標記腸段做為腹腔鏡手術導引的優點。
●膠囊內視鏡:把內視鏡設計成2.6×1.1公分大小的膠囊型態,吞服後,它會被動地隨著腸道蠕動推移,把整個消化系統內部影像以每秒2張的頻率,透過無線傳輸系統加以傳送到隨身記錄器,常用於鑑別診斷小腸出血原因,以及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瀉、腹痛、缺鐵性貧血及疑似腫瘤等。
●鋇劑X光攝影:患者接受檢查時先喝下鋇劑,鋇劑隨之附著於消化道黏膜壁上,接著藉由X光攝影原理,將小腸蠕動狀況清楚拍攝下來,並可呈現出小腸是否有結構異常。
●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對疑似小腸腫瘤、缺血性壞死等,可做進一步之鑑別診斷。
 
一旦確診,便可按病因不同加以治療。例如:小腸血管異常增生造成的出血,可以在做小腸鏡檢同時施予電燒止血或使用止血夾、止血劑。若有小腸腫瘤則可考慮是否手術治療。而克隆氏症或腸道感染造成的吸收不良、腹瀉,則可給予藥物治療。

呵護小腸 從生活做起

小腸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要維持它的正常功能,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細嚼慢嚥,勿暴飲暴食:食物來到小腸,要輕輕鬆鬆地被消化、吸收,則前半段在口腔中的咀嚼、胃壁研磨絕對不可草率。快速大量進食,會使得食物無法被充分咀嚼,唾液酶、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無法與食物充分攪拌以發揮作用,並且造成小腸過度的膨脹,便可能影響到下半段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和蠕動功能。
●適度補充腸道益生菌:小腸後段及大腸部位有許多菌叢,包括以比菲德氏菌為代表的益生菌、以大腸菌為代表的惡菌,以及其他的菌類等。益生菌可以活化免疫細胞,改善蠕動功能及營養素吸收,增進屏障功能,並有抑制病原菌增殖的作用,而隨著年齡老化,腸道內的益生菌會逐漸變少,故長期適度補充優酪乳等含益生菌的乳品是有益的。
●水份攝取要充足:充足的水分攝取可以軟化糞便,使排便順暢,維持腸道健康。
 

健康Q&A

Q、小腸可切掉多長?其功能仍可正常運作?
A、不論是先天性短腸症候群患者,或是因克隆氏症導致小腸狹窄、瘻管,以及外傷撞擊而需切除小腸者,只要保留下來的小腸腸段長於200公分,通常就可以因應身體消化、吸收的需求。
 
Q、小腸有問題就可以用膠囊內視鏡檢查嗎?會不會排不出來?健保有給付嗎?
A、膠囊內視鏡是被動式的隨著腸道蠕動推移,如果有腸阻塞或狹窄時,就不適合使用。現行健保對這項檢查並不給付。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