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1期

出刊日:2010-01-15

返回上一層

美食當前 食難下嚥 ─食道癌

食道癌已成為台灣男性的第7大癌症,不只患者年齡層下降至40、50歲,且死亡人數也有增加的趨勢,是亟待正視與防範的危險疾病。
 
諮詢/李章銘(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副教授)
撰稿/蔡秉杰
 
年過60的李阿伯,個性爽朗、豪邁,朋友多、應酬多,菸、酒、檳榔完全不忌,晚上時常與三五好友,大啖火鍋、羊肉爐,但最近他卻覺得在吞嚥東西的時候,好像有點卡卡、不順的感覺,到醫院檢查,竟然發現已經罹患食道癌,這讓他難以承受,因為家中沒人有得過癌症的家族史,為什麼食道癌會找上自己?
 

食道的結構

要談食道癌,先從食道的構造談起,食道是一個中空的管道,長約25公分,連結喉部與胃部,當人們在吞嚥食物時,食道的肌肉會適時地收縮,讓食物得以順利輸送至胃部,且避免嗆進呼吸道。
 
食道癌發生的成因,根據目前的研究,個人的習慣與飲食等因素,都可能有所關聯,在個人習慣方面,抽菸、喝酒、吃檳榔等行為,容易增加食道癌的發生機會。
 
菸品與檳榔含有可能致癌物,長期使用可能活化體內致癌基因,造成全身性多處器官的癌變;至於喝酒,酒精則會直接刺激到食道壁,增加其細胞癌病變的機會;因此,上述的李阿伯雖然沒有癌症等家族病史,但長期嗜菸、酒、檳榔等不良習慣,早已悄悄地增加其罹患食道癌的機會。
 

常吃高溫、醃漬食物 危險性增

除了菸、酒、檳榔外,中東等國家的研究也顯示,常喝熱湯、吃高溫熱食者,由於高溫食物容易刺激食道壁,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會;另在中國大陸河南等地研究則是顯示,常吃含亞硝酸等醃漬食物的人,是食道癌好發族群,研究指出當地人常吃醃漬食物,不僅食道癌發生率高,且經抽取已罹患食道癌患者的血液,其血液中的亞硝酸濃度,明顯高於不常吃醃漬食物者。
 
此外,有食道癌家族史、食道曾遭受化學性灼傷、放射線照射食道、胃食道逆流的患者,都是食道癌較好發族群,以胃食道逆流患者為例,患者因胃酸不斷逆流、刺激到食道,因此較好發食道癌。
 

食道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

早期的食道癌通常沒有症狀,但隨著腫瘤不斷生長,患者可能會慢慢覺得食物不容易吞嚥、偶爾痰中帶有血絲、體重減輕、噁心、嘔吐、肺炎等不適等,因此才會前來就醫,但一般來說,如果已經出現吞嚥困難等症狀,病程多已是在第3、第4期的中、晚期,腫瘤阻塞已超過食道直徑約4分之1大,預後多較不理想。臨床上,能夠在食道癌初期就透過健檢等方式,幸運地及早發現者,算是相對少數。
 
 

影像檢查可協助精確診斷

要確定患者是否罹患食道癌,醫師會依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安排患者進行X光、食道內視鏡、氣管鏡等不同檢查,在內視鏡檢查時,醫師可順便切片,採取組織進行檢查,確認患者有無罹癌,而為更清楚地了解癌細胞侵犯的位置與範圍,可能還會配合電腦斷層、食道X光鋇劑攝影、內視鏡超音波,甚至是更高階的正子掃描等檢查。
 
電腦斷層檢查是以電腦配合X光機做檢查,因為X光可穿透身體大部分組織與臟器,且機器的掃描速度快,醫師可藉著其掃描出來較清楚的影像,來協助判斷癌細胞是否已經侵犯到周圍的組織與臟器,或者癌細胞是否有淋巴結轉移等現象。
 
食道X光鋇劑攝影則是讓患者先吞下鋇劑,再藉著X光無法穿透鋇劑藥物的特性,來觀看食道蠕動情形,黏膜的變化與外在器官相對的關係,以利更清楚地觀察有問題的病灶;至於內視鏡超音波則是在內視鏡前端有加裝探頭,讓醫師在進行檢查時,可一併觀察黏膜下的組織等結構,評估癌細胞侵潤細胞的深度等。
 
另在部分醫療院所,則有引進正子掃描設備,以利更清楚獲知食道癌細胞是否有遠端轉移至腹部的肝臟、淋巴結或其他臟器與組織。
 

男、女罹患率約9比1

 
依臨床經驗來看,食道癌是好發於男性的癌症,男、女比約9比1,這可能與男性較容易有菸、酒、檳榔等習慣有關,許多食道癌名人患者也是男性,例如前總統蔣經國之子蔣孝勇、前台灣大學中文系主任臺靜農等。而據衛生署所公布「95年癌症登記報告」中顯示,食道癌高居國內男性第7大癌症,在95年當年奪走1604名男性生命,較前1年度的1403人,增加約14%。
 
在發生年齡方面,在早年食道癌多好發於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今年齡有下降趨勢,平均降至約40、50歲,臨床上更不乏收治30多歲的年輕人案例;而食道癌的好發位置多在食道中下端,其腫瘤型態大多是腺癌,至於病變位置,若發生於食道中上端則是屬鱗狀上皮癌,醫師先行確認腫瘤位置與型態,將有助於後續治療。
 

及早治療 預後較佳 

在治療上,食道癌依其癌症進展期別不同,腫瘤大小、位置、侵犯深度,與患者體力、年紀、身體狀況等,也有不同的治療原則,如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光動力療法等。
 

早期食道癌 宜採手術治療

原則上,若能盡量清除掉癌細胞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因此在患者體力等狀況許可下,對第1期與2A患者,原則都是採外科手術,盡可能把腫瘤切除乾淨,至於2B期、第3期患者,則可能在外科手術術前或術後,再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等;而第4期患者,因癌細胞已多處轉移,多不考慮再進行外科手術,而是採取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等療程。
 
食道癌手術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有在進行,施做的醫院1年應有5至10例經驗較適合,其複雜度較高,不僅要切除食道、甚至是食道與部分胃組織,還要進行胃管重建術,過程須全身麻醉,動輒8個小時以上。
 
對於較早期的食道癌病人,手術除將遭癌細胞侵潤的食道割除,若患者病變位置在食道下端,此時手術,還須切除胃的一部分,因為「沒了食道」,因此還要進行胃管重建術,取一部分胃壁,將其捲成長筒狀,取代原先食道,將其連結在剩餘食道與胃部間。
 

食道重建手術後 宜小心併發症

在術後患者也可能有些併發症問題,比如說肺部較易發炎,重建的食道吻合處,可能有滲漏問題,因此為讓重建的食道加速癒合,術後初期多會在患者腹部、亦即小腸外開立一個造口,以供術後灌食用,約2周後,若患者預後良好,此造口即可封閉,但若患者術後進食、預後情況仍不佳,此造口也許就不封閉。而對部分吞嚥困難病人,則可考慮自費裝置食道支架,撐開狹窄的食道,但約須自費6、7萬元。
 
另外術後部分病人在縫合處可能有結痂,導致狹窄或吞嚥困難,需要再次手術來改善,而術後因位於食道下方與胃交界的賁門,可能已被切除,喪失防止胃酸逆流功能,食物容易回流到新食道,因此,術後要謹記少量多餐的原則。

高齡患者可考慮採微創手術

雖然外科手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對部分年事已高或本身合併有肝臟等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能無法承受此大手術,對於這類患者也可僅採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或使用微創腹腔鏡、胸腔鏡手術,減少手術過程對患者的衝擊,不僅傷口與出血量都較小,住院天數也可縮短。
 

光動力療法 另一治療選擇

另過去用於治療肺癌的光動力,近來也被運用於食道癌的治療,這是種照光治療,先讓癌細胞吸收藥物,再促使這些已吸收藥物的癌細胞,曝露於特殊的光束中,以加強藥物發揮作用,催毀癌細胞。
 
光動力治療雖然不像外科手術侵犯性高,但也可能有副作用,若使用的藥物是Photofrin,此藥具有光敏感性,在治療後要避免曬太陽,以免被曬傷,此外也可能有食道腫脹、破裂等風險,現健保不給付此療法,約須自費30萬元。
 
食道癌相較於其他多數的癌症,算是預後較不好的癌症,因此早期發現、及早介入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就上所述,食道癌的發生與菸、酒、檳榔等習慣有關,因此想要遠離食道癌,奉勸一定要改掉這些不良習慣,臨床上有些食道癌病人,經食道癌手術好不容易清除癌細胞、重建了新食道,甫走出死神關卡,卻因術後卻再度菸酒不忌,接近喉嚨等食道部位再度復發食道癌,令人遺憾。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