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2期

出刊日:2010-04-15

返回上一層

預防尿毒症 要謹「腎」

腎臟跟肝臟一樣都是「沈默器官」,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患者出現臉色蒼白、身體虛弱、噁心、嘔吐等症狀時,已進入腎臟病末期,知名棒球教練徐生明就是最佳例證。
 
諮詢/洪冠予(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副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 林杰樑(長庚醫學院腎臟科教授、長庚醫院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
撰稿/邱玉珍
 

有病要就醫 不要亂服藥

「有病一定要找醫師,不要自已當醫師隨便亂服藥,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台灣職棒史上最年經的教練徐生明日前出席腎病防治影片,以過來人的身份呼籲民眾定期做腎臟健康檢查,注意腎臟健康。
五年半前,因慢性腎衰竭住院、醫師宣告他需終身洗腎,一想到自己可能需靠洗腎度日,「當時我很難接受,幾乎天天以淚洗面,」徐生明娓娓道出當時心境。後來幸好弟弟徐政明捐腎給他,讓他能重返棒球場,繼續總教練生涯,也讓他更加珍惜重新得來的生活。
 

定期腎臟健檢 預防腎病上身

徐生明是台灣職棒史上最年輕的總教練,曾帶領球隊拿下五百場勝利,因為多年痛風的關係,經常吃止痛藥,又因忙於帶兵操練中華隊參加2004年雅典奧運,疏於定期做腎臟健康檢查,等到各種症狀出現求醫診治才知已經到了腎衰竭的地步。
徐生明開玩笑說:「以前朋友看到他都會談論棒球,現在大家都詢問他如何護腎。」他感性地說:「我對棒球付出的青春與熱情,我不後悔,但是因為沒做定期腎臟檢查失去健康,覺得很後悔。」他以過來人的身份呼籲,呼籲民眾不要隨便服用藥物,有病最好看醫師,長期服用止痛藥民眾,應定期驗血、驗尿檢查腎功能,預防腎臟病的發生。
 

台灣末期腎臟病 世界第一

絕大多數的人跟徐生明一樣,不知道自已腎臟出毛病,等到出現症狀到醫院檢查時,通常已是末期腎衰竭需終生洗腎,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2008年發表於英國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分析發現,台灣地區罹患第一至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為11.9%,總數高達200萬人。
 
溫啟邦蒐集約50萬筆的20歲以上台灣民眾健康檢查資料,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台灣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人有慢性腎病,但只有3.5%的人知道自已罹病,有96%的人不知自已腎臟已經出問題。醫院門診裡,就發現不少民眾,出現症狀到醫院就診,被醫師宣判須洗腎時,往往難以接受。
 
根據美國腎臟病登錄系統《末期腎臟病2007年年報》顯示,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新生病例)和盛行率(累積總病人數),都是世界第一;在2006年,每百萬國人中有419人被醫生宣判進入末期腎衰竭(俗稱尿毒症),總數有59,200個病人正在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
 
 
 

不當自行停藥 導致腎功能惡化

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腎臟病人?跟國人愛吃藥有關嗎?其實,並不只有台灣腎臟病人數逐年上升,腎臟病是目前全球需共同面對的問題,主要跟人口老化、飲食生活習慣改變,致使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人口增加,造成慢性腎病盛行率年年攀高;台灣高於其他國家,分析原因跟國人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不佳有關外,健保實施功不可沒。
 
在健保還沒有實施之前,洗腎患者一年需花70萬元,所以很多人一聽到要「洗腎」馬上跑得不見人影,因為一旦洗腎等於傾家蕩產,健保的實施,對需洗腎的病人來說是一大德政;另一個原因,則是國人血糖、血壓控制不佳,很多病友有錯誤觀念,認為吃藥會傷腎,因此常自行停掉降血糖、血壓藥,殊不知,血糖、血壓藥會保護腎臟,不吃才會造成腎功能惡化。
 
依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腎臟病登錄資料統計,台灣最大宗的洗腎病患中有高達43%是糖尿病病患、腎絲球腎炎佔20%,高血壓佔15%,不當用藥及老化佔12%,其他為先天性多囊、腎結石及腫瘤。由此顯示,台灣洗腎人口發生率居高不下,跟國人糖尿病控制不佳有極大關係。
 

腎臟機能強 受損仍可用

慢性腎臟病是許多慢性疾病的下游,如果上游疾病沒有積極控制與治療,幾乎都會造成腎臟損傷。人體的腎臟是由將近100萬個「腎元」組成,包括腎絲球及腎小管;腎絲球像是一團密密麻麻如毛球般的微血管網,位在腎皮質裡,主要功能是過濾血液;腎小管則是負責吸收有用物質並濃縮和排出代謝廢物。腎臟是體內的「過濾器」,負責過濾血液、清除老舊廢物,並製造尿液、保持體內水分平衡,甚至還參與了人體最重要的血壓調節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活動。
 
腎臟因為生理上負責重要的機能,因此在演化上有很大的儲備能力。也就是說,當腎臟有一大部分受損無用時,剩下的殘餘部分會適應增強,肩負起身體的需要,一直到撐不住垮掉為止。
 

善待腎臟 可用「百二歲」

過去國外有研究發現,人體器官從30~35歲開始走下坡,腎功能則從55~60歲開始才走下坡,曾有一句話說:「人在還沒有退休,腎臟己經開始退休了,」因為腎臟儲備能量大,而且人有兩顆腎,即使六十歲腎功能只剩下2/3,一個正常健康人,只要好好過活,腎臟用個120年是不成問題的。
 
雖然腎臟夠人類用到120歲,但很多人在70、80歲死於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既然腎功能儲備能力這麼大,為什麼好端端腎臟會衰竭?引起腎臟病的原因相當多,包括糖尿病、紅斑性狼瘡、接觸重金屬、長期濫服西藥止痛藥或偏方、腎結石、痛風...等。
 

腎功能剩兩成 身體才現警訊

腎功能衰竭跟水果放久了脫水的原理很類似,以新鮮柳丁為例,剛從果樹上摘下來時,水份、色澤都很美,放在冰箱幾天或幾星期後,不管再怎麼保存,原本新鮮柳丁不但重量變輕,水份不見了,外皮也變得皺巴巴,這是一種纖維化,腎臟萎縮也是一種纖維化的過程。
 
腎臟萎縮後,血液循環變差,身體清除廢物需靠血液帶至全身,腎臟萎縮後,使每天可以隨血液運送廢物量的效率變差,腎臟處理廢物的效能也變差,久而久之,身體易堆積尿毒素,當腎功能只剩一、兩成,瀕臨洗腎邊緣時,身體才會出現警訊。
 
美國腎臟基金會(NKF--- NationalKidney Foundation)鑑於以往對於腎臟病的嚴重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在2003年召集一群專家擬定了腎臟病的分期。這個分期系統由於簡單,而且定義清楚,很快的被廣為接受。

第1期腎臟腎絲球的過濾能力為每分鐘大於或等於90毫升,與正常人相同,但已經合併有蛋白尿或血尿。第2期過濾能力降低到每分鐘60到89毫升。第3期降低到30到59毫升。第4期降低到30毫升以下。第5期則是洗腎病人的狀態。病人一旦被醫師診斷為第3、4期,只要好好接受治療,仍可減少必須終身洗腎的機會。
 

腎臟宣告罷工 得靠洗腎救命

當腎功能惡化到只剩下正常15%以下,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意識改變、呼吸困難、肺水腫、心衰竭、血鉀過高、酸中毒、血中肌酸酐升高(>8-10mg/dl)、尿素氮升高(>80-100mg/dl)、肌酸酐清除率降低(<10-15ml/min),即進入末期腎臟病階段,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尿毒症」。
 
由於腎臟幾近罷工,腎臟無法維持身體新陳代謝、體液與電解質不平衡,致使全身器官包括心臟血管、造血、消化、神經 、骨骼、內分泌等系統都會受到影響。為了救命,患者必須選擇腎臟替代療法,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換腎,取代已罷工的腎臟功能。
 

末期腎衰竭 多採洗腎治療

治療腎臟衰竭的方法共有兩種,包括換腎及洗腎,但台灣可供換腎的腎臟來源不足,因此腎臟衰竭病患大多採用洗腎方式治療;而洗腎又可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2種方式,其中9成以上民眾採用血液透析,僅9%至10%患者採用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洗血管」,已使用四十年以上,證實可以讓尿毒症患者長期存活。
作法是將穿刺針一端扎在動靜脈瘻管的靜脈端,把血液引流至體外,經由人工腎臟(洗腎機)半透膜的擴散和超過濾作用清除尿毒素及水分,再將血液引回動靜脈瘻管,一次洗腎時間約為四小時,每週治療二至三次。
●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是透析方式中最早被採用的治療方式,最早被採用於西元1923年,和血液透析不同,腹膜透析是利用人體天然的半透膜,即腹膜代替腎臟功能進行淨化。
腹膜透析作法需先經手術,將腹膜透析導管植入腹腔,約兩週之後開始做腹膜透析治療,由患者每天自行更換3到5次透析液,每次放流含毒素的透析液及注入乾淨透析液,約需20至30分鐘。由於患者自行操作,不論在家中或上班都可,較半透膜的擴散和超過濾作用清除尿毒素及水分,再將血液引回動靜脈瘻管,一次洗腎時間約為四小時,每週治療二至三次。
●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是透析方式中最早被採用的治療方式,最早被採用於西元1923年,和血液透析不同,腹膜透析是利用人體天然的半透膜,即腹膜代替腎臟功能進行淨化。
腹膜透析作法需先經手術,將腹膜透析導管植入腹腔,約兩週之後開始做腹膜透析治療,由患者每天自行更換3到5次透析液,每次放流含毒素的透析液及注入乾淨透析液,約需20至30分鐘。
由於患者自行操作,不論在家中或上班都可,較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又稱為「連續可攜帶式腹膜透析」,簡稱CAPD(Continuous AmbulatoryPeritoneal Dialysis)。
●腎臟移植:腎臟移植是用健康的腎臟取代衰竭的腎臟,可由五等親內捐贈或腦死病患的腎臟捐贈。患者需先抽血做組織配對,配對吻合後才能進行移植手術。方法是由腹部開刀,不需取出原來的腎臟,將移植腎臟放於下腹部,患者接受腎臟移植後,需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
 

遵醫囑定時服藥 避免步上洗腎不歸路

有不少痛風患者,未按時服藥控制尿酸,以致血中尿酸經常超過10,或每個月有超過一次的痛風發作,尿酸結晶破壞腎臟,因為疼痛長期吃消炎止痛藥,對腎臟造成二度傷害,最後步入尿毒症的不歸路。
 
糖尿病人應該嚴格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應小於7%,總膽固醇應小於180,按時服藥減低腎絲球的壓力,可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三年半。根據統計,糖尿病人三個就有一個會洗腎,因此糖尿病人每半年到一年要檢查肌酸酐清除率。
 
同時,也應定期檢查微小白蛋白尿,如果發現超過30毫克,就應好好治療,早期透過檢查發現糖尿病腎病變,都可早期治療,避免洗腎,一旦檢查發現尿蛋白每天超過0.5公克,大概腎臟病變已經達到某種程度以上。如果有不明原因的高血壓,也應該注意可能是腎臟病造成的,腎臟病人的血壓收縮壓應該嚴格控制在120毫米汞柱以下(一般人的標準是130毫米汞柱),也能避免因尿毒症而洗腎。
 

早發現早治療 一切以謹「腎」為原則

腎臟病早期雖然沒有症狀,但可透過定期檢查尿液、抽血來確定腎功能是否正常,只要早期發現,腎臟病是可以治療的,也可避免進入末期腎臟病而必須洗腎的悲劇。雖然腎臟病很難早期發現,但本身有痛風、糖尿病、腎結石、高血壓的民眾,平常應做好個人保健,以免危害「腎臟」,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腎臟是一個構造複雜且精細的器官,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狀,機能也會漸漸衰退。因此平時少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最好每年抽血、驗尿檢查肌酸酐及蛋白尿指數,以了解自已的腎功能,確保自身健康。

健康Q&A

Q、一旦洗腎,就得終身洗腎,是真的嗎?
A、不一定,過去台大醫院研究發現,因輸尿管、膀胱結石或阻塞而發生腎病變的洗腎病人,只要順利解決阻塞造成的腎病變,有機會可以恢復到不需要終身洗腎,但大前提是,病人必須遵從醫囑,醫療人員細心照料下,才能擺脫終身洗腎的命運;此外,因藥物或疾病引起的急性腎衰竭,只要給予適當治療,病患就可以恢復腎功能,不用再繼續洗腎。
 
Q、小便起泡泡就是有腎臟病嗎?
A、含有蛋白尿的尿尿會有泡泡,蛋白尿確實是診斷腎臟病的重要指標,但小便有泡泡並一定不代表腎臟有問題,喝水喝太少時,尿液濃縮會導致尿素濃度增加,致使小便產生泡泡;或攝取過多蛋白質,尿液裡排泄的尿素增加,小便時也會產生泡泡;糖尿病患的尿液也常出現泡泡。當小便出現泡泡時,不用過度緊張,可先至醫院檢查。
 
Q、葷食者比素食者容易得腎臟病嗎?
A、這完全是錯誤的觀念。去年美國腎臟科醫學會發表一篇研究發現,吃太多肉類、豆製品等蛋白質及鈉含量高食物,會增加罹患腎臟病的風險,素食者雖然沒有吃肉,但如果吃大量豆腐、豆干等豆製品,也可能會增加腎臟負擔。
 
Q、止痛藥會傷腎嗎?
A、會。國內有不少民眾因長期服用止痛藥,導致慢性腎衰竭最後需洗腎的案例。
 
Q、只剩一個腎臟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嗎?
A、大致可以。人體有兩個腎臟,只要有一個腎臟,就能發揮正常功能,人體排泄毒素調節水份、電解質、控制血壓及造血功能,理應都能維持正常;美國曾有研究發現,參與二次大戰老兵被炸彈傷只剩一顆腎臟之後,經過數十年依然存活,日常生活跟一般正常人一樣。
 
人體只需一顆腎臟就可以發揮正常功能,國內有不少飽受洗腎之苦的民眾,都想要做腎臟移植手術重生,但礙於國內器官來源有限,不少人只好繼續邊洗腎邊等待奇蹟出現;也有病人由親人捐贈,像棒球教練徐生明就是由弟弟捐贈。
 
Q、為什麼糖尿病人需要洗腎?
A、腎臟本來就是個微血管球,糖尿病會傷害腎臟毛細血管壁,時間一久,腎臟就會變壞。依據糖尿病衛教學會的統計,目前全台灣有100~120萬糖尿病患,佔全國人口4~6%,其中98%是第二型糖尿病;約有30%的病人有蛋白尿或腎衰竭;1%的病人己有末期腎臟病。
 
Q、洗腎的人會自然尿尿嗎?
A、當然會,如果病人沒有洗腎之前就有尿量,洗腎之後仍會有尿量,但尿量會有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洗腎病人的尿量不會愈洗愈多。為什麼人需要尿尿?主要就是把人體廢物溶於水,所以人尿尿是為把毒素排出體外,洗腎主要把身體裡的毒素及水份移除,洗腎患者洗腎後仍可自然尿尿,但不會愈洗愈多。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