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2期

出刊日:2010-04-15

返回上一層

食道 精妙的食物隧道

您知道吞下的食物,不是靠地心引力落到胃裡,而是被緩緩蠕動的食道推擠到胃部嗎?這條不算長的管道,構造十分複雜,是人體重要的消化管道。
 
諮詢/曾屏輝
撰稿/吳靜美
 
當我們吃進美味的食物,在咀嚼享受美好滋味之後,食物會從食道通過、進入胃部,消化變成人體所需要的營養。
 
在這個過程中,食道似乎只是一條讓食物經過、進入胃部的通道;事實上,食道奧妙的構造,把大大小小的食物「擠」進胃裡去,也讓吃進的食物、吸入的空氣分別到它該去的地方報到,不會跑錯地方。而如果有一天食道出了問題,那種「食不下嚥」的痛苦,恐怕誰都難以忍受。
 

結構縝密 協調性強

食道位於胸腔縱膈腔偏後的位置,長約24至25公分,主要做為食物的通道,把口、咽、食道到胃整個連接起來,讓食物可以順利的進到胃中。
 
食道是一條細長的柱狀構造,雖看似簡單,結構卻相當縝密。由內到外,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最外面又包著纖維性外膜層。最特別的是,肌肉層的構造,在上段為橫紋肌,中段同時含橫紋肌與平滑肌,下段全為平滑肌。此外,肌肉層又分內外兩部分,內層屬於環狀肌、外層則是縱狀肌,食物進入後,藉由肌肉間內外協調合作,而能被順利的「擠」下、進入胃裡,具有非常重要的協調功能。可曾看過蛇吞下比身體大的食物?從外觀可見食物從蛇口一直往身體後面蠕動過去,食物在食道經過的樣子,就很類似。
 

會厭、賁門上下把關

食道還有一個很神奇的構造,就是它的上下端各有一個括約肌。上括約肌掌管食物的吞嚥,此時會厭軟骨封住聲門及呼吸道,使食物進入食道而不進入氣管,所以像中風等患者,因為控制吞嚥的神經受損,食物容易跑到氣管、肺部去,造成吸入性肺炎;下括約肌即在賁門的位置,當食物進到胃裡,像個單向開關的賁門就會關上,食物才不會逆流回食道裡。
 
而做為食物的通道,食道最內層的黏膜層屬於非角質化的複層鱗狀上皮組織,細胞不斷推陳出新的結果,使得不論是軟硬冷熱的食物通過,都不會傷及食道的深層結構。
 

吞嚥困難 小心食道病了

吃東西時容易咳嗽、嗆到、有異物感、吞嚥困難或吞嚥疼痛,都可能是食道生病的警訊。
 
●咳嗽:例如逆流性食道炎,可能造成咽炎、喉嚨敏感等,而誘發咳嗽,甚至過敏體質者還可能引起氣喘發作。
●嗆到:有些人吞嚥神經調控功能較遲鈍,吃東西時容易嗆到。又如中風患者,也可能因吞嚥神經協調性欠佳,而容易嗆到。因此,如果已先排除消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則可能要到神經科或復健科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減少嗆到的發生。
●喉嚨異物感:食道異物感的原因很多,例如吸菸造成慢性咽炎、食道良性腫瘤如平滑肌瘤、食道惡性腫瘤等,都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另外,食物未嚼碎或吃得太急,也可能在食道較狹窄的位置卡住,而出現異物感。
●吞嚥困難: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警訊,例如下咽癌、食道癌等疾病,導致食道通道受到阻礙,又或食道肌肉收縮功能異常造成蠕動協調功能變差等,都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
●吞嚥疼痛:通常發生在誤食魚刺等異物而戳傷食道,或是服用止痛藥物時喝水不足,藥物卡住食道而造成潰瘍疼痛,此時皆須以胃鏡將異物取出,才能緩解疼痛。
 
如果出現吃東西時容易咳嗽、嗆到、或有異物感等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看是否為疾病引起,不可輕忽。
 

先進檢查助診斷

位於身體深處的食道,藉由先進的檢查,可協助診斷、找出正確的病因,檢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項。
 

上消化道內視鏡

俗稱胃鏡,是檢查食道最常用且最直接的方法,包括下咽、食道、胃及十二指腸上段等,都可一覽無遺。經過8小時的空腹,喝下消泡劑,口含或噴灑喉嚨局部麻醉劑,並施打抑制腸胃蠕動的針劑後,再以一根細長之內視鏡,在清晰的彩色影像引導下,由口腔進入食道做檢查,可讓大小病灶無所遁逃。當發現病灶,可直接加以切片或做進一步處置。
 

上消化道攝影

由於上消化道內視鏡並非人人適用,例如心肺功能衰竭、意識不清、無法配合醫囑、喉嚨敏感無法忍受胃鏡檢查等的患者,都不適合,因此非侵襲性的上消化道攝影,便成了另一種檢查利器。喝下鋇劑(顯影劑)後,在X光下,可由不同姿勢、不同角度拍攝上消化道的影像,找出食道、胃等的結構異常或可能病灶。不過,上消化道攝影時,患者必須在檢查台上翻轉身體,因此行動不便的人或孕婦等,較不適合。然而,上消化道攝影發現的病灶,必要時仍須進一步內視鏡檢查及切片化驗,才能確定診斷。
 

內視鏡超音波

當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腫瘤等疾病時,可進一步伸入前端附有超音波探頭的儀器,以偵測腫瘤的特性、侵犯的深度、淋巴結受影響程度及是否侵犯其他周圍器官等。例如大多由黏膜層長出的惡性腫瘤深度,黏膜下腫瘤的來源是平滑肌瘤或脂肪瘤等,都可由內視鏡超音波做進一步的了解。
 

24小時食道酸鹼值阻抗性檢測

將檢查管由鼻子放入食道、進入胃部,固定在食道下端,偵測食道的酸鹼值及阻抗變化,可檢查出是否有胃食道逆流等疾病。
 

保健趁早 無病免煩惱

食道關係著食物能不能進入體內提供營養來源,因此了解常見的食道疾病,並加以預防及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食道腫瘤:

最常見的就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其高危險群為長期抽菸、酗酒、吃檳榔者,及曾有頭頸部腫瘤、食道曾受過腐蝕性傷害等患者,因此避免菸、酒、檳榔等高危險因子,是最好的預防方式;飲食上,新鮮食物是最好的選擇。另一種較少見的是食道腺癌,好發於食道下端,臨床上與逆流性食道炎、巴瑞特氏食道(食道原來的鱗狀上皮細胞,在胃酸一再侵犯、發炎,修復的過程中,長出像胃部一樣的柱狀細胞)有關,因此改善胃食道逆流問題,是比較好的預防方式。
 

●逆流性食道炎:

容易因胃酸過多、下括約肌鬆弛、食道裂孔疝氣、肥胖等引起。患者易有胸口灼熱感,胸悶、胸痛等症狀,特別常在吃得很飽、或夜間睡眠時發作,影響生活及睡眠品質,因此必須好好治療。除藥物治療外,生活型態務必配合改變,例如少量多餐、餐後不要立刻平躺、飯後走動幫助食物進入胃部及十二指腸、睡前4小時不要進食等;平時避免茶、咖啡、可樂、過甜飲食等刺激性食物,以免促進下括約肌的放鬆,導致胃內食物或酸水逆流。
 

● 食道靜脈曲張:

台灣肝病患者眾多,特別肝硬化患者在晚期,很容易併發食道靜脈曲張,此乃是因為肝硬化造成門脈高壓、血液不易由門脈系統回流到肝臟,而在食道造成靜脈曲張。當靜脈曲張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很容易破裂、大出血而引起生命危險,預防之道,是藉由藥物控制門脈高壓,或對於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靜脈曲張予以結紮、硬化治療等。
 

● 食道裂傷:

多因酗酒過度、酒後嘔吐過於嚴重,導致下食道及胃的交接處裂傷而吐血。要預防這項傷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避免酗酒。

健康Q&A

Q、喝烈酒比啤酒更容易灼傷食道嗎?
A、一般來說,酒不太會灼傷食道,但酒精對食道黏膜有一定的傷害,長期下來容易使細胞變性,烈酒的酒精濃度高,可能對食道及腸胃的局部刺激更大;不過,如果長期喝大量的啤酒,還是可能會造成同樣的刺激與結果。另外,酒喝太多,不論是烈酒或啤酒,都可能因過量而嘔吐,造成食道裂傷等問題,因此還是少喝為妙。
 
Q、有食道靜脈瘤的人可以吃像花生般硬的東西嗎?
A、有食道靜脈瘤(即食道靜脈曲張)的患者,最好盡量避免吃像花生一樣堅硬的食物,因為有些嚴重肝硬化患者的食道靜脈瘤較大,堅硬的食物可能因咀嚼不夠細或有尖銳角度而刮傷食道黏膜,造成靜脈瘤破裂出血,因此這類患者的飲食,仍以較軟、容易消化的食物為宜,不建議過硬的食物。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