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23期

出刊日:2013-01-15

返回上一層

寒冬到!嚴防腦中風

65歲以上者,每15人就有一個曾經腦中風,中風不僅會讓患者癱瘓、殘障,龐大的醫藥費和照護費還可能拖累一家子,形成家庭、社會沈重負擔,需要積極預防。
 
諮詢╱鄭建興(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湯頌君(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撰稿╱楊惠君
 
剛過65歲生日的王先生,一天晚餐後正和家人聊天、吃水果,沒幾分鐘突然變得呆呆的、不講話,王太太叫他好幾次他也不理,走近仔細端詳才發現,王先生臉部好像有點抽搐,嘴角還微微顫抖,此時一旁的女兒機警,趕緊撥打119叫來救護車,原來有高血壓宿疾的王先生竟然中風了!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20歲以上民眾1.4%曾被診斷中風,推估國內中風人口高達25萬人;其中男性盛行率約1.6%、較女性1.2%高,65歲以上老人則每15人就有1人曾中風。
 
中風不僅是引起成人殘障的主因,民國100年有一萬多名國人死於中風,是僅次於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排名第三的國人健康殺手。比起癌症來,中風的致病因子更為明確、也更容易預防,但近30年來,腦中風仍高高盤踞10大死因的前3名,顯見民眾對腦中風這個最熟悉的敵人,從防治到急救,還有許多盲點。
 
stroketype

栓塞型中風較出血型多

中風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因腦內血管阻塞所致,稱為栓塞型(或缺血型)中風;另一種是因腦內出血而造成的,稱為出血型中風。當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了神經功能受影響,就稱為「中風」。
 
國內統計顯示,栓塞型腦中風發生率是出血型的4倍,但其已有藥物可治療,死亡率較出血型低中風。據衛生署統計,發生中風一個月內的死亡率,栓塞型為5%、出血型為20%;一年內的死亡率,栓塞型為10%到15%、出血型則為20%到30%。
 
統計也發現,出血型腦中風患者平均發生的年齡在57、58歲左右,較栓塞型腦中風患者約67、68歲年輕了10歲。年齡差異主要與兩者發生的原因有關。出血型腦中風十之八九都是因為血壓飆升、爆破血管所致,而國內高血壓好發族群是40~50歲青壯年人口,因此出血型腦中風發生的年齡較低;而栓塞型中風則多半肇因血管硬化,而血管硬化的族群則大約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
 
出血型腦中風,致病因子較單純,絕大多數都與高血壓有關;此外,還包括腦血管畸型、澱粉樣血管病變(年紀大時因不正常蛋白堆積致腦動脈易破裂)。
 
而栓塞型腦中風則可分為幾類:(1)大血管阻塞,如頸動脈或腦內大動脈粥狀硬化狹窄所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是主要導致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2)腦內的小動脈病變,大多與高血壓、糖尿病造成腦中小血管管壁變厚、管腔變窄使得血液無法流貫相關;及(3)心因性的血栓,心臟內產生血栓,隨著血流跑到腦內動脈發生栓塞,最常見的是因心房顫動所引起。
 

三高患者 中風候選人

中風看似突然而發生的急症,讓人措手不及,其實它是長期已在腦內血管持續進展的疾病,當到達一個爆發的臨界點時,因外界環境或壓力因素煽風點火下,才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身體健康、心血管無恙的人,發生中風的機會極低。相反的,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問題或冠心疾病者,不好好控制疾病,便是中風的「候選人」。
 
大約40%的中風與高血壓密切相關,血壓太高會引起腦血管變硬、變脆,一方面容易破裂、另一方面也易形成動脈硬化的硬塊而使血管狹窄,是栓塞或出血型中風共有的危險因子。
 
高膽固醇會加速動脈壁上粥狀硬化斑塊的產生,糖尿病也會產生血管的病變並加速動脈硬化。另外,曾經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風濕性心臟病、裝有人工瓣膜、心律不整者,甚至癌症及牙周病,也可能因為慢性感染、慢性發炎,讓血管容易硬化,都會增加中風的機率。
 

戒菸2周 中風危險立降

吸菸則是另一個中風的「親密愛人」。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增加冠狀動脈與腦動脈的粥狀硬化、損傷動脈內膜及增加心肌缺氧。研究更證實,吸菸者若能戒菸2周到3個月,罹患心臟病的危險性就會下降,戒菸1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減少一半,戒菸5年後,中風機率甚至可降低至與不吸菸者相同。
 
揪出中風在體內「臥底」的壞分子,就可以擬定預防的戰略。例如勤做運動、控制體重及遵照醫囑服用藥物控制血壓、血脂、血糖。戒除吸菸、熬夜,不良的生活習慣,可以大幅減少被中風突擊的機會。
 

溫差大 引爆中風危機

入冬後,病房內中風患者開始增加,以台灣為例,每年1、2月的中風住院患者,約較7到9月高出3成左右。但誘發中風的關鍵不是氣溫高低,而是溫差變化的大小,突然由冷變熱或是急速由熱變冷,都在挑戰人體調適能力,而人體對環境變化的調適能力又會隨著年齡老化或本身已有心血管疾病而減弱。
 
老年人不僅血管老化,調控血管收縮、舒張的能力也退化,一旦氣溫遽變,血壓、心跳就會跟著起伏。如果平時血壓就控制不佳,突如其來的忽冷忽熱,身體來不及反應,更易讓血壓失控,中風就可能降臨。
 
除了季節的差異,中風常在半夜或清晨出現,也和突然地外在氣候環境改變有關。如許多老人有晨運的習慣,晚上睡得身子暖暖的,一早起床出門,室內室外溫差大,暖身不及,身體就可能先受不了。
 

短暫中風易忽略

最危險的狀況是,中風已經上身,還不自知。有些短暫性的腦缺血,為中風症狀在一天之內完全緩解,譬如突然一隻眼睛看不見、耳朵暫時失聰、臉部失去表情,但一下子就好;這類眼中風、耳中風,或是被俗稱「小中風」,病人常常好了之後,就會掉以輕心。
 
其實,中風沒有分輕重和大小,只要出現神經症狀,常暗示可能有更大的問題存在需要立即處理。譬如頸動脈狹窄可以先以輕微症狀表現,如短暫一眼看不清楚,若不及時治療頸動脈狹窄,可能短時間就會發生嚴重中風。這就如同河道淤積一樣,若不及早整治,山洪爆發就來不及。
 

內頸動脈狹窄為中風警訊

據臺大醫院腦中風登錄研究,1至2成之栓塞性腦中風為內頸動脈狹窄引起。病人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發生一側無力、口歪眼斜、說話不清或單側目盲,有症狀之病人每年有約6%至20%發生中風,無症狀病人則每年有2%到5%的中風機會。
 
內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中風之重要原因,曾發生腦部缺血症狀者或合併其它血管病變之高危險群病患,應接受頸部血管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有嚴重狹窄,便應考慮進行內頸動脈支架放置或是手術治療,以有效減少日後發生中風之危險。
 
不過,一般民眾也不必杯弓蛇影。如果一般健檢包括血壓、血脂、血糖完全正常、沒有其他危險因子,也不曾出現神經症狀的異狀,並不建議特別做頸動脈超音波或血管攝影;由於血管阻塞速度為漸進式,若有危險因子、年齡在5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接受檢查發現頸動脈沒有異狀,建議2、3年後再做檢查即可。
 

把握黃金三小時儘速送醫

一旦不幸中風來臨,速度就像風一樣快,當下血管栓塞的程度、部位,雖已決定大半病情嚴重的程度,但搶救的效果如何,決勝也在速度。以栓塞型中風為例,若在3小時黃金時間內送醫、治療,除去症狀較輕微或太過嚴重的患者,多可使用血栓溶解劑(t-PA )打通血路,及時注射的話,一半以上對於神經症狀都能改善。但目前全台約僅有4%到5%的施打率、比率最高的臺大醫院也只有8%到10%。
 
出血型腦中風患者,若出血在表淺部位或小腦出血,立即手術也可減少傷害;即使不適合手術的深層出血,往往3小時內出血面積也會擴大,若能及早送醫,立即有效降血壓,也可以減緩出血面積。
 
適時治療後,待症狀穩定的48小時內,即可展開物理、職能和語言的復健評估,甚至在加護病房內就可以展開,提高預後的效果。
 

多數患者未能於3小時內送醫

臺大醫院2010年至2011年一項為期一年半、針對急診逾千名中風患者統計發現,僅二成五到三成的中風患者可以在病發後3小時內被送抵醫院,影響送醫時間的關鍵在送醫的方式和中風的地點。調查發現,打119送醫的患者比自己就醫者快;在戶外發生中風者也比在家發生者快,差異在於對病識感的辨識度和警覺性;辨識度較高的患者或家人,可能發病第一時間就會打119;而在戶外發生時,突然猝倒或出現不尋常的症狀,路人或外人也會警覺,所以送醫反而迅速。
 
多數患者可能因為獨居、或一開始症狀太輕微而被忽略,延誤了送醫的時間,所以醫界和國民健康區大力推動「FAST」中風辨識口訣,讓民眾認清這個健康的恐佈殺手;而除了較為人知典型的半邊癱瘓、語無倫次外,突然暈眩站不穩、嚴重的嘔吐、講話和吞嚥困難等,也可能是中風徵兆。
 
為了爭取中風救治時間,臺大醫院兩年前和鄰近的北巿中正區、萬華區及新北巿三重區的消防隊合作,教導消防人員辨識打119送醫患者是否為中風,在救護的第一時間先通報臺大,讓急診和病房預先做好檢查、治療安排,病人一送抵就立即進行,目標是把栓塞型中風患者的給藥時間縮短到60 分鐘內,希望能讓更多中風患者獲得及時救治,減少中風對患者本身、家庭、甚至整體社會的傷害。
 
strokesign
搶救中風是在和時間賽跑,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和台灣腦中風學會近來大力推動FAST口訣,教導民眾快速辨識中風4大症狀,4步驟如下:
「F」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不對稱
「A」  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
「S」是Speech:請患者說一句話、是否已出現口齒不清、說得不完整
上述三個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個症狀時就要趕快送醫
「T」是Time: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即送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Q:曾經有過一次中風經驗,很容易會再復發嗎?
A:在醫院裡因中風住院的患者中,有四分之一都是再次中風而住院的。中風不是突然自己發作的疾病,都是因為本身有其他問題,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子,若誘發中風的危險因子沒有控制住,當然再次發生中風的風險就會一直存在。
 
Q:有過腦中風的人,也可能比較容易心肌梗塞嗎?
A:腦中風和心肌梗塞都是屬於心血管病變引發的急症,但一般而言,發病先後順序多半是心肌梗塞先於腦中風,主要是因為心血管管徑比腦血管細,更容易造成阻塞,所以臨床來看,心肌梗塞好發的年齡也比腦中風年輕;而曾有心肌梗塞的人,引發中風的機率也較高。
 
Q:腦中風時,可以放血急救嗎?
A:在急診或神經內科病房,確實常見中風患者送醫前被家人用細針放血、十根指頭都有血跡,坊間流傳透過手指放血可把頭部血管壓力宣泄出去。然而,這種做法並不正確,一來,並非所有中風都是高血壓所致;二來,手指放血是不是真可降血壓也沒有科學實證。但腦中風發生時儘早送醫,對預後才有真正的幫助,自行放血效果不明,但若延誤送醫時間,就得不償失。
 
Q:中風多久沒急救,可能變成植物人?
A:是否會變成植物人,與送醫急救時間不完全相關。中風的黃金急救時效是3個小時,在黃金時間內送醫,可增加痊癒機會、降低後遺症的嚴重程度,但影響中風的預後關鍵與中風發生的部位、阻塞的情形或出血量也有很大關係。若掌控生命中樞的腦幹大出血,就足以喪命,搶救回來也有變成植物人的可能;而且同樣的出血量,發生的部位不同,嚴重度也有極大的差異。不過無論如何,儘快送醫才能將後遺症減到最低。
 
Q:老人家冬天泡溫泉會容易腦中風嗎?
A:會誘發中風的兩大因子就是氣候溫差變動太大、人體自我調適的能力變差。老人家身體對血管收縮和舒張的調適力因老化而下降,冬天泡溫泉,身體會處於忽冷忽熱狀態下,血管因應外在溫度改變要快速收縮和舒張,對老年人的身體是一項考驗,如果平日血壓控制就不佳的老人家,並不建議在冬天泡溫泉。
 
Q:中風可以用打通血路的藥嗎?不能打、用吃的可以嗎?
A:坊間確實有一些打著「銀杏製劑」或不明成份的藥物,透過電視廣告、電台廣播宣傳,誤導民眾可「通血路」。事實上,目前醫學唯一證實可以「打通血路」的藥,只有血栓溶解劑,它是靜脈注射、不可能口服、也不能隨時打,而且僅限於缺血性腦中風才適用。至於銀杏類的萃取物,在預防老人失智上已證明無效,甚至還有一些報告認為可能增加出血危險,民眾不宜擅自服用。而要使用任何保健食品、特別是已有心血管慢性疾病者,最好還是詢問醫師的意見。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