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22期

出刊日:2012-10-15

返回上一層

人體消化第一站 捍「胃」你的健康

吃,是一種人生的樂趣,當我們遍嚐美食,食物經過牙齒咀嚼成較小的顆粒之後,便會順著食道進入人體內,而這些食物在人體內第一個短暫居住的地方,就是胃。
 
諮詢/吳明賢(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撰稿/吳靜美
 
我們的胃位於上腹部,也就是肚臍周圍偏左上方的腹腔內,是一個中空的囊袋,上與食道的下端相連,連接處稱為賁門,胃的下端與十二指腸相連,連接處稱為幽門。
 
胃的主要功能是混合、儲存及消化食物。它就像個石磨一樣,能把牙齒咀嚼後的食物磨得更細小。胃可分泌胃液,是食物進入人體後的重要消化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胃酸能殺死隨著食物一起進入人體內的細菌,並活化胃蛋白酶,以消化蛋白質等食物;胃壁的蠕動可把磨得細小的食物與胃酸及胃蛋白酶充分混合攪拌,以促進消化分解,並有利於後來進入腸道;同時胃也具有儲存功能,能把我們在短時間內吃進去的食物消化分解後,慢慢釋放、進入腸道中。
 

工作繁重的器官

打開一般家庭裡的醫藥箱,最常看到的除了感冒藥之外,就是胃腸藥了。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胃不好,胃的毛病真的這麼普遍嗎?
 
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是人體最容易與外界接觸的兩個部位。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都在吃東西,所以細菌等有害物質很容易跟著食物進入胃部;加上消化液的分泌、蠕動,容易受到壓力及情緒的影響,所以胃確實很容易出現不適症狀。
 
常見的胃部疾患,大致可分為功能性疾病及器質性疾病,前者如功能性或非潰瘍性的消化不良,後者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胃癌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症狀治療為主

功能性或非潰瘍性的消化不良,是一群無法以結構或生化異常來解釋的慢性反覆性症狀組合,患者胃部不適可能持續3個月以上,且沒有消化系統的器質性疾病,如潰瘍、腫瘤、結石等,也沒有胃食道逆流等疾病。
 
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眾說紛紜,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食習慣、壓力等都有可能,尤其是壓力更扮演重要角色。有人說,「胃為心之窗」,壓力對胃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每個人都會感受到壓力,短時間的壓力對人不一定有害,有時反而會使人成長,但長期處在慢性壓力之下,就可能產生腎上腺肥大、胃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潰瘍及免疫組織萎縮等疾病。
 
患有功能性腸胃疾病,以症狀治療為主,但也要調整生活作息、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改善壓力問題,才有機會痊癒。
 
要注意的是,下診斷之前必須排除藥物影響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潰瘍、胃食道逆流、膽結石、食道或胃惡性腫瘤、胰臟疾病、乳糖耐受不良症等。對於年紀大才出現消化不良的患者,或出現體重減輕、反覆嘔吐、吞嚥困難、出血、貧血等症狀的人,更須進一步的檢查確認病因。
 

胃食道逆流 先改善飲食習慣

胃部的器質性疾病,最常見的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胃癌等,常為患者帶來很大的困擾。
 
胃食道逆流指的是胃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引起不適症狀、或使食道黏膜發生組織結構的破壞,患者常在飯後、尤其是在飽餐或攝取高油脂食物之後,出現心口灼熱感、胃酸逆流等症狀,且在平躺、或腹部用力時,症狀更明顯。病因主要是胃與食道之間的賁門屏障功能不全、混合了胃酸的食物對食道黏膜的直接刺激、和食道黏膜對這些逆流物的敏感度增加等。
 
要治療胃食道逆流,應先改善飲食習慣,例如飲食最好七分飽、少吃太油太甜的食物、吃飯時細嚼慢嚥、飯後不要立刻躺下等;若仍無法改善,則可以制酸劑或胃腸蠕動促進劑等藥物來治療,嚴重時可以內視鏡或腹腔鏡等手術來改善。
 

胃潰瘍 胃痛常見病因

胃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胃潰瘍。此病會使胃部的黏膜受損、甚至達到肌肉層,造成胃部肌肉糜爛甚至穿孔,有60%~80%的患者都會有上腹痛(即胃痛)的症狀;一旦潰瘍造成出血,還可能出現解黑便、嘔血、貧血等症狀;嚴重時造成胃穿孔,患者會有劇烈的上腹疼痛,甚至引起腹膜炎,也可能有食慾不振、進食後嘔吐等症狀。
 
胃潰瘍與家族有相關疾病史,或個性事事要求完美、容易緊張等有關。此外,使用消炎藥劑、吸菸、飲食不節制及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等,也可能導致胃潰瘍。
 
除了典型病史及理學檢查之外,上消化道攝影及內視鏡是胃潰瘍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在治療上,過去認為胃潰瘍是壓力性疾病,所以必須好好休息才能改善;後來有人認為胃酸對於胃潰瘍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還不知道幽門螺旋桿菌的年代,有不少人因此被以胃部切除來治療胃潰瘍;所幸如今醫學進步,只要好好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大多數的胃潰瘍都能獲得改善。
 

胃癌 常見的消化癌

遠如拿破崙家族,近如旅日棒球名將王貞治、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長媳陳靜文、藝人徐華鳳等,都曾罹患胃癌。胃癌是很常見的消化系統癌症,佔癌症發生率的第6名,好發於50~70歲之間。
 
胃癌有超過90%以上都屬於腺癌,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部疼痛不適,尤其是吃飽飯後或空腹時的不適更為明顯,不過因為胃痛太普遍,很容易疏忽而未就醫,延誤早期發現的時機;等到開始出現體重減輕、出血、噁心、嘔吐、無法進食等症狀時,往往胃癌已經很嚴重了。
 
胃癌與遺傳有關,家族中若有人得過胃癌,則罹患胃癌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其他致癌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喜歡吃高鹽、煙燻、 醃漬等食物,這些原因會導致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長期下來就可能突變產生癌細胞。
 

良好生活習慣 捍「胃」健康

要預防胃癌,應多吃新鮮蔬果、少吃高鹽或醃漬食物;若曾有胃潰瘍、胃黏膜萎縮、家族中有人罹患胃癌者,則最好定期做健康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也可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驗,以了解自己是不是高危險群,有則儘快加以治療。
 
此外,要做好情緒和壓力管理、每天持續適當的運動,並維持規律的生活,如早睡早起、規律排便、戒菸且最好少喝酒,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
 
常有胃部不適者在未經診斷確定病因之前,千萬不要自行服藥解決,應趕快就醫檢查。內視鏡配合生化檢驗,是檢查及診斷胃癌最好的方法。胃癌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是治癒率很高的一種癌症。
 

胃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病

不論對胃潰瘍或胃癌而言,幽門螺旋桿菌都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只要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就能大幅降低罹患慢性胃炎、胃潰瘍或胃癌的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會藉由共享食物而傳染,如果感染者又喜歡吃高鹽或醃漬食物,則發生胃炎或胃癌的機會及胃萎縮的速度,都會比未感染者快上許多。臺大醫院曾進行胃癌家族篩檢發現,這些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比率達60%以上,而一般人只有40%。
 
有研究發現,如果在胃部黏膜萎縮之前就先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則罹患胃癌的機率非常低,對胃潰瘍的患者來說,越早除菌的治療效果也越好。治療方式以抗生素為主,但務必完成完整的療程,治療時間及劑量都要足夠,才不會產生抗藥性,只要平時不亂使用抗生素,首次治療的成功率可達80%~85%。

Q:常有「胃糟糟」的感覺,可能是什麼問題?
A:「胃糟糟」是一種通俗說法,可能包括了飢餓、微微疼痛、脹脹的等多種不舒服的感覺,一般來說,有可能是胃部慢性發炎、胃潰瘍,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產生的上腹部灼熱感。但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得就醫檢查才能確定。
 
Q:參加大胃王比賽會把胃撐大嗎?
A:經常參加大胃王比賽的職業選手,可能經過訓練,久而久之確實會把胃撐大。但一般人若偶爾參加比賽,影響的重點倒不在於會不會把胃撐大,而是短時間內吃進大量的食物,可能造成胃部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消化不良、急性胃發炎、胃黏膜撕裂、胃出血、胃穿孔、賁門口撕裂等,傷害不小,所以未受過訓練的人,最好不要隨便嘗試。
 
Q:為什麼有些人喝茶後,胃會不舒服?
A:喝茶對一般健康的人來說是沒有影響的,但對已有胃潰瘍等胃疾的患者而言,如果喝了太濃或太多的茶,茶葉中的成分可能會刺激胃液分泌導致胃酸過多、促進腸胃蠕動,並影響胃部肌肉組織,加速胃中食物的排空,對胃反而是一種刺激,而造成不適感。建議這類患者最好不要早晨空腹喝茶、少喝冰茶,睡前也不要喝濃茶,或乾脆改掉喝茶習慣。
 
Q:胃潰瘍一定要殺菌嗎?殺菌後會復發嗎?
A: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對胃潰瘍的患者而言,越早殺菌,對預防未來產生胃癌的效果越好,而對尚未引起胃潰瘍的人來說效果更顯著,所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最好還是早點接受治療。不過,幽門螺旋桿菌會經由共享食物而感染,因此即使根除後,若沒有小心預防,仍可能再度受到感染。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