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7期

出刊日:2011-07-15

返回上一層

小小疹子學問大

每個人從小到大,多少都有突然起疹子的經驗,皮膚紅癢。聽來似乎不必大驚小怪,但疹子不見得單純只是皮膚的問題,背後可能代表著體質起了變化,甚至是更嚴重的病情。
 
諮詢/廖怡華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撰稿/江敏
 
每個人從小到大,多少都有突然起疹子的經驗,皮膚紅癢。聽來似乎不必大驚小怪,但疹子不見得單純只是皮膚的問題,背後可能代表著體質起了變化,甚至是更嚴重的病情。
 
小莉開心地與男友共進浪漫的海陸大餐,含情脈脈的男友突然皺起眉頭:「小莉!你脖子上怎麼出現一塊一塊紅紅的?是疹子嗎?」「真的嗎?可是不會癢耶,是不是...你之前種的草莓?」
 
小莉嬌羞地說。「草莓不會吃飯時突然冒出來啦!愈來愈多了,我帶你去醫院掛急診吧!」
什麼是「疹子」?
 
不管是喝了酒、食物過敏、悶出一身汗或是感染水痘......,每個人從小到大,多少都有過突然「起疹子」的經驗,發作情況各有殊異。對醫生們來說,「疹子」真是一門大學問,因為它常常是身體有問題時,出現的第一個或最明顯可見的徵兆;雖然疹子出現在皮膚上,卻不見得單純只是皮膚科問題,背後可能代表著體質起了變化,甚至是更嚴重的病情。
 
疹子正確的名稱應叫作「皮疹」(skin rash),廣義來說,只要皮膚出現發紅或疙瘩等病灶,就可稱為皮疹。從皮疹的形狀來區別,大致上可分類為六種:
1、斑(平)
2、丘疹(凸)
3、水皰:透明,內含組織液
4、膿皰:內含黃色膿液
5、囊腫
6、蕁麻疹:又名風疹塊、膨疹,起自真皮。
 
以上六種病灶,除了囊腫外,其他五種都是一般人所認知的「疹子」。通常皮膚科醫師認定,只要有發紅就算是皮疹,不一定需要見到突起或者其他異狀。
 

最常見的「疹子」

發疹子的狀況因人而異,疹子數量有多有少,分布可能只在局部或遍及全身。出現皮疹時,大部分的人會伴隨著癢的症狀,但也並非絕對;某些特殊的皮疹甚至會痛,例如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最常遇到的起疹子狀況,包括痱子、濕疹,以及蕁麻疹。
 

與流汗有關的痱子

夏天常見的痱子,是由於汗管口阻塞,導致皮膚組織發炎而產生。例如運動員打球或激烈運動之後,皮膚上會出現小顆的微紅突起,其實是因為大量出汗後,汗管口被塞住,造成輕微的發炎。同樣的狀況也常發生在嬰孩身上,因為怕著涼穿了太多衣物,流汗多又排汗不佳,也容易生出痱子。
 

濕疹是門診最大宗病例

濕疹是個易被誤解的名詞,正確的名稱應為「皮膚炎」。症狀多半是皮膚發紅、脫皮、癢,外表摸起來會粗粗的,有些脫皮。
 
皮膚炎依發作狀況,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急性皮膚炎可說是真正會出水的「濕疹」,皮膚會出現水皰,組織液滲出,因此得名。亞急性的皮膚炎相對比較乾燥,稍厚一點;慢性的皮膚炎皮膚會增生變厚,也就是俗稱的牛皮癬。
 
造成皮膚炎的原因,又可分為內因性與外因性。內因性即體質造成,最常見的,莫過於異位性皮膚炎了。異位性皮膚炎會發作在特定部位,如肘彎、膝蓋窩,為慢性反覆發作的病程。患者多擁有家族性的過敏體質,最常見的是對塵螨過敏,,和氣喘、過敏性鼻炎也有關聯。異位性皮膚炎的搔癢症狀常令人苦不堪言,也是許多過敏兒父母心中的痛。
 
另一個可能與體質有關的,便是脂漏性皮膚炎。患者容易在臉部T字部位、鼻翼、眉間、頭皮等皮脂腺分泌較多的地方,產生脫屑紅斑。許多人常有頭皮屑多的現象,其實也是輕微脂漏性皮膚炎的表現。脂漏性皮膚炎也是慢性反覆發作的疾病,會影響外觀,造成困擾。由於確切的成因仍未明,醫師多針對發作時的症狀進行治療。
 

外來物質引發的接觸性皮膚炎

外因性的皮膚炎,因是對外來物質產生反應,所以又叫作接觸性皮膚炎,可分為過敏性及刺激性接觸皮膚炎兩種。我們的免疫系統遇到引發反應的物質時,需要一段時期學習、認知,學習完畢後就會對這些外來物質開始引發反應。例如有人用精油按摩,開始時都很正常,隔了一陣子後再按摩,便全身發起疹子;或使用痠痛貼片、面膜一段時間後,在局部出現貼片大小或面膜形狀的疹子,這些都屬於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的例子。刺激性接觸皮膚炎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俗稱的「富貴手」,因頻繁的接觸水及清潔劑造成手部脫皮及紅癢。
 

如風難捉摸的蕁麻疹

蕁麻疹又名風疹塊或膨疹,台語俗稱「起清膜」,也是屬於過敏性(反應性)的問題。最常引起的是食物或藥物,甚至吸入過敏原也可能引發。蕁麻疹亦分為急性與慢性,發作期為六週內屬於急性,慢性則為六週以上。患者身上會突然出現如蚊子咬後的浮腫、不規則形狀的紅疹,通常會很癢。由於是屬於皮膚真皮部位的水腫反應,表皮不會產生變化,因此表面摸起來是光滑的,不會像濕疹脫皮或摸起來有粗糙感。特別的是,同一個部位在24小時內會消失,像風一樣來去迅速,但其他地方會再發出來,是全身性的反應。有的患者發作時,除了皮膚外,會連帶眼睛或整個臉或四肢都腫起來,即所謂的血管水腫,屬於更嚴重的過敏性反應。更嚴重的過敏會影響內臟,造成腹瀉;或者因為組織水腫而壓迫到呼吸道,使得呼吸變喘,屬於皮膚科急症,務必趕緊求醫。
 
蕁麻疹的成因與複雜的免疫機制有關,誘發原因很多,包括情緒、壓力、運動、物理性如搔抓、接觸環境冷熱變化等因素都會引起蕁麻疹。主要是因為接觸過敏原後,體內免疫系統中的肥大細胞收到指令,開始釋放組織胺,使得血管通透性變大,身上出現一塊塊的疹子,臉、嘴唇也因此腫起。蕁麻疹治療通常以口服或注射抗組織胺藥物治療。
 

病毒感染造成皮疹

另外像水痘與帶狀皰疹,是由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皮疹,由於症狀相當典型,所以很容易判斷。水痘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常在孩童之間流行,傳染力高,得過一次便終身免疫。一開始時會發燒、倦怠,症狀像是感冒,之後身上會出現紅點與小水泡(台語又稱「水珠」),奇癢無比,之後也會化膿;現在因為水痘疫苗的施打,所以病例已漸漸減少,或水痘發生時症狀變得輕微。
得過水痘的人,水痘病毒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內,一旦年紀增長,或體力、免疫力下降時,水痘病毒就可能復甦而出現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會沿著神經皮節發病,會有疼痛順著神經蔓延,並在疼痛的部位出現紅斑與水皰。
 
非特異性的病毒疹常表現在孩童感冒後,全身上下出現許多紅色小斑點,一般在病毒感染痊癒後,皮疹即會慢慢退去。
 

最危險的藥物疹

除了以上常見的皮疹外,還有一種所謂的「藥物疹」,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有些民眾會對特定藥物過敏,用藥後出現一塊一塊的斑塊或突起的丘疹,若情況不嚴重,停藥後皮疹會漸漸改善。但是如果身上出現皮疹之外,黏膜處如口腔、眼結膜、生殖器等出現破皮潰瘍,甚至有發燒等症狀,就可能是嚴重藥物疹如史帝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syndrome),會導致病患的肝、腎、肺等器官受損,以及體內血球不正常,嚴重時有致死之虞,屬於皮膚科急症,務必趕緊求醫。
 
有些藥物較有可能會引起較為嚴重的藥物疹,用藥時必須謹慎,例如常用於治療關節炎、肌肉痠痛等的「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止痛藥(NSAID),抗生素、抗癲癇藥(如卡巴氮平 Carbamazepine),以及治痛風藥物、部分降血糖藥等。
 

癢癢不可抓,自我照護保美觀

皮疹無論是發自表皮或真皮,多會改變膚色或皮膚的光滑度,分布面積大時,也會影響外貌,若伴隨搔癢感,更是惱人。此時皮膚處於疾病狀態,容易受外力傷害,甚至留下難以處理的疤痕,建議應有以下的因應策略:
●避免日曬,不要讓皮膚處於溫差大的環境下,以免汗水分泌後又再度刺激。
●發疹處禁止用手抓癢。
●發疹處更不可用熱水燙,也不可過度清洗。
●飲食方面應以天然、新鮮、清淡為原則,帶殼或不新鮮的海鮮富含組織胺可能引發過敏,應避免食用;也要少吃辛辣、刺激的口味,以及含有防腐劑、味精、色素等添加物的食品。
 
疹子的問題不易判別,醫師在門診常發現,病人所敘述的狀況,與醫師觀察到的不盡相同,所以只要民眾有疑慮,最好還是找專業醫師診斷鑑定,切勿自行使用坊間成藥。如有出現發燒、黏膜破損、皮疹擴散等症狀,更要特別注意,並儘快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健康Q&A

Q、吃什麼食物最容易起疹子?
A、不一定,視個人體質對何種物質過敏而定。一般來說,2歲前的小孩食物過敏相當常見,包括蛋、奶、麥、黃豆、花生、堅果、魚及帶殼海鮮;長大後主要是對花生、堅果、魚及帶殼海鮮過敏。過去曾有人針對臺灣的三萬多人的問卷調查發現,約有近7%的民眾曾有食物過敏的經驗,主要是食用蛋、奶、海鮮及花生,其次為芒果、奇異果、豆、麥及堅果。
 
Q、不癢的疹子常見什麼原因?需要理它嗎?
A、起疹子不一定會有癢的感覺,是否發癢或癢的程度,並不能作為疾病或疾病嚴重度的判定標準,有時很嚴重的皮疹可以完全沒有癢的感覺。還是要找皮膚專科醫師處理為宜。
 
Q、起疹子是不是不要吃螃蟹、芒果,這種俗稱有毒的食物?
A、請盡量吃天然、新鮮的食材,調味以清淡為主;避免帶殼海鮮或辛辣、有刺激性、含防腐劑、味精、色素的食物。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