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8期

出刊日:2011-10-15

返回上一層

只要「愛」不要「滋」 認識愛滋病

月前愛滋病成為新聞焦點,再度喚醒大眾對此疾病的重視。愛滋病是什麼病?

諮詢/盛望徽 (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副教授)
撰稿/江敏
 
愛滋病的全名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 c q u i r e d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所引發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愛滋病組織最新資料顯示,全球目前約有3340萬名存活的愛滋病毒感染者,2008年新增270萬名感染者,每年死亡人數約為200萬人。

其實,愛滋病可依是否出現臨床症狀,發病與否,細分為「HIV病毒感染者」(帶原)與「愛滋病患」(發病)。感染HIV與愛滋病患並未劃上等號,感染者有可能一輩子帶原,卻不見得會成為愛滋病患。10年前愛滋病治療仍無藥物使用時,被稱為「世紀黑死病」。

但現在醫學日新月異,感染者的病況可被控制在帶原階段,不會進一步發展。


不安全性行為與毒癮者 愛滋病高危險群

愛滋病毒通常經由接觸血液或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而傳染,懷孕婦女也會垂直感染給胎兒,即使感染者無任何症狀出現,也具有傳染力。從事不安全性行為者與共用針頭的毒癮者,皆屬於高危險群。其三大傳染途徑為:

1、性行為傳染:以陰道、肛門、口腔等方式性交或其他體液交換。
2、血液傳染:包括輸入或使用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劑;或共用針頭、針筒,或使用未消毒的針進行紋眉、刺青等針刺行為。
3、母子垂直傳染:婦女在懷孕、分娩或授乳時,皆可傳染給嬰兒。感染後常不立即發病感染愛滋病毒後,身體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產生抗體,因此在感染初期,約有三週至三個月的時間無法檢查出是否已遭感染,這段時間稱作空窗期(window period)。

感染後通常不會立刻發病,部分感染者初期僅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發燒、疲倦、肌肉關節疼痛、咽喉疼痛等。空窗期過後則進入約5∼10年的潛伏期,此時已可以驗出抗體,稱為HIV病毒感染者。一旦潛伏期過後至體內免疫力開始下降(體內免疫淋巴球CD4下降),才會出現臨床症狀,進入發病期,即為愛滋病患。發病會出現體重減輕、長期腹瀉、夜間盜汗、超過1周發燒不退、淋巴腺腫脹、口腔出現念珠菌感染等症狀,發病患者會失去抵抗病原體的能力,若未藥物治療則可能喪命。

由於病程速度因人而異,許多帶原者甚至在空窗期與潛伏期沒有症狀,而繼續從事高危險行為,因而使得愛滋病難以防治。若已感染愛滋病毒,進行性行為時,一定要全程及正確地使用乳膠保險套;禁止捐血、器官、精子、眼角膜、骨髓等。感染婦女應考慮懷孕的危險性,胎兒可能受到垂直感染,成為愛滋寶寶。
 

感染後常不立即發病

感染愛滋病毒後,身體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產生抗體,因此在感染初期,約有三週至三個月的時間無法檢查出是否已遭感染,這段時間稱作空窗期(window period)。

感染後通常不會立刻發病,部分感染者初期僅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發燒、疲倦、肌肉關節疼痛、咽喉疼痛等。空窗期過後則進入約5∼10年的潛伏期,此時已可以驗出抗體,稱為HIV病毒感染者。一旦潛伏期過後至體內免疫力開始下降(體內免疫淋巴球CD4下降),才會出現臨床症狀,進入發病期,即為愛滋病患。發病會出現體重減輕、長期腹瀉、夜間盜汗、超過1周發燒不退、淋巴腺腫脹、口腔出現念珠菌感染等症狀,發病患者會失去抵抗病原體的能力,若未藥物治療則可能喪命。

由於病程速度因人而異,許多帶原者甚至在空窗期與潛伏期沒有症狀,而繼續從事高危險行為,因而使得愛滋病難以防治。若已感染愛滋病毒,進行性行為時,一定要全程及正確地使用乳膠保險套;禁止捐血、器官、精子、眼角膜、骨髓等。感染婦女應考慮懷孕的危險性,胎兒可能受到垂直感染,成為愛滋寶寶。


早期發現與治療 增加存活率

 
從1996年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博士開始使用三合一高效能抗病毒療法至今,抗愛滋藥物治療已可大幅提升免疫,控制發病,感染者能長期存活。只要維持正常生活起居,適量運動與正向的生活型態,並按時服藥,愛滋病可被視為慢性病,感染者的壽命與一般人無異。

只要能早期發現與治療,愛滋病的存活率是可增加的;但截至目前為止,仍無有效的方式完全治癒,亦無疫苗,所以須遵守維持單一、固定的忠誠性伴侶,進行性行為時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勿與他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用品;使用拋棄式針頭、針筒;避免不必要的輸血;若罹患性病,請盡速就醫等預防原則,杜絕愛滋。至於平時,和感染愛滋病毒者或病患握手、輕吻、擁抱、游泳、上課、用餐等共同生活或工作,並不會被感染。愛滋病毒也不會經由昆蟲等中間媒介傳染,目前並未有蚊蟲叮咬而感染愛滋病的報告。

捐血不會感染愛滋病,接受輸血則視血液狀況。在台灣自1985年後血袋經過廣泛篩檢與處理,因接受輸血而傳染的機會已微乎其微,但因空窗期可能無法篩檢出,因此高危險群請勿藉由捐血篩檢,以免殃及無辜。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