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9期

出刊日:2012-01-15

返回上一層

固腎好撇步

台灣洗腎人口比例世界第一,如何保有「腎利」人生,該做的檢查千萬不能少。
 
諮詢/黃政文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淨化科主任、腎臟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
撰稿/李孟華
 
30多歲的劉小姐兩年來因月經不規則,加上有經痛的困擾,她在鄰居的介紹下,服用草藥調理;但最近她感到非常疲倦,且全身乏力,就醫後,抽血檢查發現,她的肌酸酐高於正常值,而且有輕微的蛋白尿,血色素只有5 g/dL。

20多歲的「小高」,最近上廁所總發現,他在小便後總是會起泡泡,讓他想起廣播電台的中醫診所廣告,這可能是房事操勞的結果,他擔心日後會出現「敗腎」,趕緊去求醫。

濫用藥、人口老化 洗腎族群節節升

人有兩個腎臟,分別在腹腔後壁的脊椎兩側,外形如蠶豆,俗稱「腰子」,長約10~12公分,寬5~6公分,每個腎臟的重量約150公克。

腎臟是代謝廢物的主要器官,除了製造尿液機能外,具有維持體內恆定、控制電解質、維持體液及血壓穩定功能,它還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如果因腎損傷而導致分泌不足,病患會出現貧血;一旦腎臟功能缺損,代謝物就無法排除,嚴重時有可能引發腎衰竭,到最後只能按時接受血液透析(洗腎)或腹膜透析才能活命。

國人是愛吃藥的民族,總認為吃了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殊不知,當藥物吃進肚子裡,經由腸胃道吸收及肝腎代謝,無形中會加重肝臟及腎臟的負擔。類似劉小姐的個案,就是因為亂吃草藥,以致腎小管已遭受毒性傷害而不自知,並有貧血的現象。

台灣洗腎人口越來越多,除與濫用藥物有關外,當然與人口老化與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日增密不可分。一般人在年過四十之後,腎功能就會逐漸下降,大約以每年降低1%而走下坡。另外,因高血壓引起的腎病變,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以及腎絲球炎、腎小管間質性腎炎等,都同樣因腎功能嚴重受損及腎臟組織纖維化,如同走上一條不歸路,最後無法脫離洗腎一途。


常見腎功能檢查有哪些?

當病人出現下肢水腫、小便有泡沬、血尿等病徵,醫師通常建議抽血進行腎功能檢查,檢測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酸酐和尿酸是否正常;並安排尿液檢查,以便瞭解是否有蛋白尿、尿路結石或發炎等,供臨床進一步鑑別診斷。

●尿素氮:
關於尿素氮(BUN)的檢測數值,主要是反映血液中尿素的含量多寡,參考值是6 ~21 mg/dL。由於尿素是蛋白質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經由腎臟過濾後和小便一起排出體外,而尿素氮的濃度是由每天攝取蛋白質的量,和腎臟排泄尿素的速率等兩大因素決定,一旦腎功能出現問題時,血中的尿素氮就會升高;但要注意的是,這項檢查往往受食物的影響,有時吃類固醇等藥物也會干擾它的數值。
●肌酸酐和尿酸:
至於肌酸酐(creatinine)和尿酸,前者是人體活動時,肌肉所產生的一種代謝產物,釋放到血液,經腎臟從尿液排出體外,如果腎功能不好,肌酸酐就會異常;腎衰竭的病人也會有尿酸偏高的現象,一旦尿酸過高,就會導致痛風。

值得一提的是,光測量血中肌酸酐濃度並不是檢視腎功能最敏感的方法,即使血中肌酸酐濃度正常,並不一定代表腎功能一定正常,因此腎小球過濾率才是評估腎功能最精準的方法,但是其測量方式頗為繁複,且價錢昂貴,因此臨床上多以肌酸酐廓清率(CreatinineClearance Rate)來評估腎小球過濾率。

正常人的肌酸酐廓清率約為每分鐘80~120 C.C.,平均約為每分鐘100 C.C.。目前,臨床診斷慢性腎臟病的五個階段,就是依照肌酸酐廓清率的高低來加以區分:
●第一期:每分鐘肌酸酐廓清率大於90 C.C.。
●第二期:每分鐘肌酸酐廓清率介於60~90 C.C.。
●第三期:每分鐘肌酸酐廓清率介於30~60 C.C.。
●第四期:每分鐘肌酸酐廓清率介於15~30 C.C.。
●第五期:每分鐘肌酸酐廓清率小於15 C.C.。

一般而言,第一、二期表示腎功能有輕度損傷,第三期以上則可經由驗血發現血清尿素氮或肌酸酐上升,代表腎臟功能開始變差,目前醫師所要積極挽救的是第三期以前的病人,避免進一步惡化,否則到了第五期病人就應準備開始接受透析治療。

●驗尿:
除了抽血檢查腎臟功能外,驗尿也是常規的檢查項目,一般會注意看是否有蛋白尿、血尿或糖尿。

前述個案「小高」發現自己的小便起泡沬,雖然與中醫所謂的「腎虧」無關,但如果尿液的泡沬像肥皂水般的聚集,且泡泡的顆粒較大,久久不易散去,確實是蛋白尿的臨床症狀。

一般正常健康的人,每天都會排泄微量的蛋白到尿液中,不過,若一天排出超過150毫克的蛋白,就稱為蛋白尿,可能的原因分為生理性蛋白尿、腎絲球蛋白尿和腎小管蛋白尿。當病人有發燒、激烈運動、懷孕等情況,都可能出現暫時性的蛋白尿,所以當檢查發現
有微量蛋白尿,建議複驗2~3次,以免誤判。另外,一旦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或腎盂腎炎,也會出現蛋白尿,只要感染受到控制,蛋白尿就會消失。

至於腎絲球病變引起的蛋白尿和腎小管間質病變蛋白尿,前者病情的進展及預後差別很大,常需由腎臟切片來確診;後者則可能因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接觸重金屬物質、甚至是安全性有疑慮的中草藥,都會造成腎小管產生病變,一般來說,腎小管病變所產生尿蛋白的量通常都較少。尤其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糖尿病患常會併發腎病變,並排出蛋白尿,所以當糖尿病患發現自己有微量的蛋白尿時,便應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腎臟功能的持續惡化。

驗尿的目的除了檢查有無蛋白尿外,若發現小便有異常數量的紅血球或白血球,也可能是腎臟病的徵兆,例如:尿路感染、腎絲球腎炎、或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如果尿液檢驗有尿糖,建議進一步接受抽血檢驗,以判斷是否有糖尿病。
●影像檢查:
至於其他檢查腎臟毛病的方法,還包括腎臟超音波檢查,它可以得知腎臟大小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腎結石、腫瘤或長水泡。其次,放射性腎盂攝影檢查,則是透過注射顯影劑,觀察腎盂、輸尿管到膀胱的尿路有無結石或腫瘤。


高危險群要定期檢查

建議凡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患者,均應該密切監測腎臟功能,透過定期測量血壓、驗血和尿液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以確保「腎」利人生。高危險群包括:
●糖尿病患者
●高血壓患者
●蛋白尿患者
●65歲以上老人
●長期服用中西藥物者
●有家族腎臟病病史者

健康Q&A

Q、頻尿是不是代表腎功能不好?
A、如果是正常人喝下過多的水分,自然排尿變多;但如果水分攝取並沒有太多而頻尿,因而經常跑廁所,男性若合併夜尿,有可能是攝護腺肥大所致,女性頻尿則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反而要注意的是,如果尿量突然變多,則不排除是腎臟病的症狀之一,因為腎功能不好的的病人,有的會以下肢水腫來表現,有的則會因尿液濃縮能力降低,導致尿量增加甚至脫水。

Q、尿液檢查為什麼要取中段尿?如何取?
A、尿液檢查雖然是早期發現腎臟問題最簡便、最快速的方法,但臨床上偶爾會有所謂「偽陽性」的現象,因而出現誤判,所以要避免其他干擾因素,因為尿道可能會殘留一些非尿液的分泌物或汙染物,進而影響到尿液檢驗的判別,尤其女性因尿道較短又靠近陰道,有可能逢生理期而誤以為有血尿。

因此,單次尿液檢查必須取中段尿,膀胱尿量要多一點,開始解尿之後,不取一開始排出的尿液,幾秒後再拿杯子去接排出的尿液,取中間一段的尿液約10~15 C.C.送檢,也不要留最後段的尿液。當膀胱尿液很少時,無法分前中後段,所以留尿液檢查時,膀胱的尿量要足夠。

Q、腎功能不佳,在生活飲食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腎臟病人要注意四個要訣,即「抗壓、不藥、謹(緊)鹽、腎行」,建議在飲食上應務求少鹽(也別選擇低鈉鹽),並降低蛋白質的攝取量,而且千萬別亂吃非醫師處方的藥物,並且儘量控制血壓及血糖。

Q、腎虧是不是代表腎不好?
A、傳統中醫理論所指稱的「腎」,與西醫所指的腎臟,截然不同,中醫的「腎」泛指人體的泌尿、生殖及內分泌系統,它比西醫以解剖學觀點所說的腎臟,範圍大得多。西醫沒有「腎虧」這個醫學名詞,因此中醫所言的「腎虧」不一定代表腎不好。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