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6期

出刊日:2018-10-15

返回上一層

小兒「鳥事」知多少?

生男生女一樣好,但生男生女的煩惱不太一樣,如果是生下「帶把」的,從睪丸到陰囊、包皮等,有哪些要注意的狀況?
 
諮詢/賴鴻緒(好心肝門診中心一般暨小兒外科特聘教授、好心肝基金會醫療策略暨外科體系總顧問、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撰稿/龍珮寧
 
陳阿公在幫小孫子洗澡時發現,睪丸有時出現有時又消失了,很緊張的帶到醫院檢查,怕以後孫子的「命根子」有問題無法傳宗接代,醫師仔細檢查後,研判只是暫時性的現象,稱為伸縮性睪丸,不用太擔心。
 
小兒外科門診中常見的小兒「鳥」事,從外生殖器構造可區分為睪丸、陰囊、包皮問題。睪丸方面,最常見的是隱睪症,包括伸縮性(浮動性)睪丸、睪丸異位;包皮方面,則是包皮過長衍生出的衛生問題、陰莖的尿道下裂,另外還有陰囊積水。
 
 

睪丸去那兒?怎麼不在陰囊內?

陰囊內有睪丸、副睪丸,外層覆蓋的表層皮膚,不僅保護睪丸,更具有散熱功能。人體體溫是37度,在陰囊內的睪丸處於比體溫還要低的環境(約32~34度),可保護精子免於過熱而失去活動性,最終影響生育。而「隱睪症」,顧名思義就是在陰囊內「暫時」或「長時間」找不到睪丸。
 
懷孕時,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成長。睪丸在胚胎早期階段於後腹腔形成,約在孕期第8~9個月時,「睪丸引帶」會將睪丸往下帶入陰囊內,過程中,睪丸能否進入陰囊仍有變數,如果睪丸引帶太鬆,睪丸沒有被拉下,就不會進入陰囊;如果「提睪肌」力量大,將睪丸往上拉時,睪丸也無法進入陰囊。只要睪丸沒有在陰囊內就稱為「隱睪症」,用手觸摸即知。
 

不孕的隱憂 隱睪症建議一歲前治療

隱睪症多發生在單側,其中右側的機率是55%、左側是30%。為何右側隱睪症機率高於左側?原因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右側睪丸會比較晚才往下掉。兩側都發生的機率是10~20%,不過兩側的發生與內分泌失調有關,也可能是染色體基因調控異常所致,或家族遺傳,因此不孕率也較高。
 
隱睪症要治療嗎?坊間認為自己多拉陰囊,可讓睪丸掉下來,其實這是無稽之談,建議只要有症狀,應由醫師診治。最好在1歲以前進行「睪丸固定術」手術,術後還要定期追蹤檢查,直到恢復成正常的硬度與大小。
 
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手術治療,有可能導致不孕,因為睪丸的功能是分泌荷爾蒙的細胞及精母細胞,隱睪症會讓男性荷爾蒙的分泌較少,精子成熟度與活動力會較差,長大後發生不孕的機率大增。
 
如果是單側隱睪症,一樣會有不孕的機會,因為會受自體免疫或其他原因,發育較差而影響未來的生育力。即使不影響荷爾蒙分泌量及生育能力,但睪丸若處在37度的溫度下,發生癌症病變的機會是正常人的40倍以上,所以有隱睪症千萬不要拖延,應積極就醫。
 

年齡與隱睪症機率

年齡
隱睪症機率
滿2歲
0.5%
滿1歲
1%
新生兒剛出生*
5-10%
早產兒(<2500公克)
20-30%
早產兒(<1000公克)
100%
註:5-10%的新生兒出生時睪丸不在陰囊內,待數週或數個月後會降下來,不過仍有2%是隱睪症的機率。
 

伸縮性睪丸 暫時躲一下

需與隱睪症區別的是「伸縮性睪丸」。例如:緊張時,總是摸不到睪丸;放鬆時,就能摸到;或白天老是摸不到,但洗澡、睡覺時,又可以看到。當大叫、大笑、緊張、或陰囊受觸摸刺激時、或手捏、碰撞、刺痛及其他壓力時,睪丸都容易往上縮,直到「提睪肌」放鬆後,睪丸又會回到陰囊內。以上都可能是伸縮性睪丸會有的情況。
 
理論上,睪丸應完全固定在陰囊內。若睪丸平常不在陰囊內,時常縮至腹股溝或腹股溝上方,只是偶而歸位或需要外力往下推,才能回到陰囊內,就是「伸縮性睪丸」。
 
伸縮性睪丸需經過觀察數日且每天不定時檢查,若是沒有改善,才評估手術必要性,而手術時間只需要15~20分鐘,術後效果良好,但仍需要定期追蹤,完全恢復率高。
 
不過,若是陰囊很小,或比較胖的小孩,睪丸經常往上縮入脂肪堆內,需推擠才能進入陰囊,或睪丸已逐漸萎縮者,甚至有越來越小的情況時,都需要及早開刀。
 
睪丸不在陰囊內的情況,除了是隱睪症、伸縮性睪丸外,也可能是「睪丸異位」,也就是睪丸跑到附近的其他位置。這需要透過手術將睪丸放回陰囊內,以免功能受損。
 
 

包皮過長過緊 恐發炎、尿垢堆積

每個男性都有包皮,包皮是指位於陰莖末端、龜頭及陰莖頸溝,有皮膚及內側黏膜層包住。其正下方有繫帶連接到龜頭下方,平時陰莖及龜頭都在包皮內,陰莖只有在勃起時才會突出包皮外,因此,從外觀上只會見到包皮而不會看見龜頭。
 
包皮長、包皮緊都是棘手的問題,還有當小孩包皮出現歪斜、發炎問題時,家長總是疑惑:「到底要不要割包皮啊?」
 
有人認為包皮具有免疫球蛋白E和G,可保護龜頭與尿道,降低尿道炎機率,不過這在醫學上並無根據。多數醫學專家認為,包皮只是皮膜過長,沒有實質保護作用,反而會因為皮膜較長、較緊而誘發發炎。
 
一般認為,包皮過長與家族遺傳有關,包皮長、包皮緊的父親,其兒子也會有類似狀況。當包皮太長,則不易剝開,造成包皮內部潮濕、骯髒;包皮太緊時,裡面會藏有尿垢,無法清洗;若產生發炎疼痛時,小便會有灼熱、刺痛感,導致小兒有憋尿。若不處理,則問題還是在,更擔憂的是發炎會往上延伸,引發尿道炎、膀胱炎或腎臟發炎等後遺症,更甚者會傷及腎臟。所以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會建議割包皮。
 
若決定要割包皮,最佳時間是剛出生的新生兒期,因為在新生兒期的手術最容易、出血量少、痛覺較不敏感、不必麻醉、不會留下痛苦的記憶,在成長過程中可保持良好的衛生狀態,需要手術者最遲應在3歲前完成,特殊情況可延緩開刀。
 
 

陰囊積水 新生兒期是治療最佳時間

陰囊(鞘膜)積水發生原因與腹股溝疝氣一樣,是在胚胎發育的後期,因為開放性腱鞘突起未完全閉合引起的,當洞口較大時,腸道等腹內物會掉下,滑入疝氣囊袋內,稱為「腹股溝疝氣」;當洞口較小時,腹內物無法掉出,只有腹水流入,形成堆積,即「陰囊積水」。
 
新生兒的陰囊積水最好治療,因為小孩還不會走路,且睡覺時間多,腹壓經常較低,消失的機會較大。可利用嬰兒睡覺時,以手帕或毛巾等軟布,將陰囊墊高,再用尿布加壓,使陰囊的壓力大於腹壓,有助於陰囊內囤積的腹水回流到腹腔。
若正確墊高則陰囊積水會在新生兒期消失,若沒有消除,小孩在1歲以後開始學走路,活動力增加,腹壓也會變大,陰囊積水消失的機會就降低了,反而可能因為洞口變大,增加形成疝氣的可能性,此時就需要藉由手術治療。
 

尿道下裂 需手術重建

全球平均每千個新生兒中,有8位可能有尿道下裂,這是高度遺傳性的疾病。尿道下裂會導致陰莖向下彎曲而不易勃起,嚴重者無法站著小便,如果陰莖彎曲幅度大,可能會埋入陰囊中央深處,讓外觀看起來像女性,而有「中性人」、「陰陽人」的說法。
尿道下裂的型態可分為輕微的龜頭及頸溝型、中度的陰莖型及陰莖陰囊型、重度的陰囊型及會陰型,建議應在1歲左右開刀,重建尿道。
 

健康Q&A:

Q、包莖就是包皮太長嗎?
A、兩者不太一樣。包莖是指包皮太緊,使得龜頭無法露出,甚至幾乎看不到包皮末端口,只留一個小洞可流出尿液,就稱為包莖。因為龜頭出不來,小便後常殘留些許尿液,長期下來,包皮內容易堆積尿垢而發炎。
至於包皮太長,通常龜頭還是出得來,只是要注意清潔,須經常將包皮翻開來清洗,否則容易藏污納垢。
至於是否需要割包皮,可從以下情形考量,例如包皮太長不易剝開,易藏污納垢;或是包皮太緊,內有尿垢無法清洗;或是包皮常發炎、疼痛等。有上述情形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割包皮。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