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8期

出刊日:2019-04-15

返回上一層

攝護腺癌不一定要開刀! 積極監控也是選擇方式

做為一個與「男性雄風」有關的器官,攝護腺出毛病總是特別引起關注,不過,攝護腺癌的治療觀念近年來已有轉變,對於早期或低風險之攝護腺癌病人,不急著給予開刀等侵入性治療;密切的追蹤觀察,對部份病人反而更好。
 
諮詢╱蒲永孝(臺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學院泌尿科教授)
撰稿╱楊雅馨、黃靜宜
 
台灣每年約有5千多人罹患攝護腺癌,2016年統計顯示,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5位,診斷時年齡中位數為73歲。2017年則有1,392人因攝護腺癌死亡,排名第7位,死亡率比起前一年增加3.5%,推測可能與人口老化有關。


只有三分之一的攝護腺癌有轉移

攝護腺癌屬於「進展緩慢」的癌症。據統計,每年攝護腺癌新診斷的案例中,約三分之二為局部攝護腺癌,也就是未轉移的攝護腺癌(又可分為早期及中期攝護腺癌);三分之一則是已轉移的攝護腺癌,就是晚期攝護腺癌。
 
早期攝護腺癌不太會有症狀,當腫瘤逐漸壓迫到尿道時,會出現解尿不順的症狀,但這些與攝護腺肥大的症狀相當雷同,一旦等到血尿,甚至骨頭疼痛、體重減輕時,就有可能已經癌轉移了。
 
現在健康檢查普遍,不少人是因為抽血檢驗「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 PSA)此一項目,因指數異常升高、進一步追查而發現。但因此發現的多半是局部攝護腺癌,也就是無症狀腫瘤,大多是早期且低復發風險。事實上,這類腫瘤很少造成病人死亡,病人反而大多死於其他疾病,如其他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
 

PSA數值高不等於攝護腺癌

在決定做PSA檢查前,建議民眾要有正確的認知。PSA正常值為低於3.0∼4.0 ng/ml,然而,小於4.0 ng/ml不表示完全沒有攝護腺癌的可能;高於4.0 ng/ml也不見得一定是攝護腺癌,因為PSA值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年齡、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感染,甚至醫療檢查(如先肛診後才抽血)的影響。
 
美國曾有一項研究追蹤76,693位55∼74歲男性發現,有做PSA篩檢的受試者,每年每萬人有2人死於攝護腺癌,而沒做篩檢的受試者,則是每年每萬人有1.7人,分析起來,PSA檢查並無法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且兩組總死亡率也沒有差距。
 
歐洲也有研究針對182,000位50∼74歲的男性,結果顯示追蹤8年後,攝護腺癌死亡率在有做PSA這組下降20%,不過「總死亡率」並沒有差異,且發現有伴隨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的問題。

應充分了解好處壞處

再決定是否抽血檢查PSA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並未顯示PSA篩檢對於減少攝護腺癌死亡率一定有幫助。依據美國預防醫學委員會(USPSTF)之建議,雖然PSA檢查可以偵測早期的攝護腺癌,但針對75歲以下男性,現有證據尚不足以確定攝護腺癌篩檢是否利大於弊。美國癌症學會(ACS)則建議,預期壽命尚有10年以上之無症狀男性,從50歲開始,醫師應讓民眾充分瞭解有關PSA篩檢的好處與壞處,再決定是否需抽血檢驗。
 

切片檢查才能確診 但有感染、出血風險

之所以對PSA篩檢有所保留,另一個原因是攝護腺癌之確診必須透過切片,不像肺癌、肝癌通常透過影像學檢查就能確診,而切片本身就是侵入性的醫療行為,會有一些風險和副作用。當PSA檢查發現數值異常,民眾往往很憂慮,要確診就得接受切片檢查。
 
攝護腺切片通常在門診就可以執行,醫師用一根直徑約2毫米的穿刺針,經由直腸超音波導引進入前列腺內,取出一小條(約15∼20毫米長,直徑約1毫米)的攝護腺組織送驗,整個操作過程約15分鐘左右,不用麻醉。
 
切片檢查後可能有血尿、血精、血便的情況發生,多數會慢慢的改善。要特別留意的是,雖然已做清腸及預防性抗生素使用,檢查後若出現發燒、畏寒等嚴重感染的症狀,有可能是「急性攝護腺發炎」(發生率約佔3%),或是大出血,必須立即回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攝護腺癌治療考量較複雜

我們常說「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是,這對於攝護腺癌卻不一定完全適用,原因就是如前所述,攝護腺癌相對其他癌症較為溫和,可能終其一生不會致命,早期治療不見得有好處。此外,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相當多樣且複雜,副作用與併發症也不同,術後可能伴隨尿失禁、出血、性功能障礙等。
 
所以治療攝護腺癌,要根據病情、病人本身的諸多條件(包括年齡、家族是否長壽、能否承受手術副作用、心肺功能、是否曾中風或失智等),來決定要不要治療以及進行何種治療。這些考量是很細膩的,也才能找到對病人最好的方式。

PSA、期別、葛里森分數 決定治療方向

評估攝護腺癌風險的參數很多,最基本的有3種。第一是PSA,指數若超過10較差,小於10較好。第二是期別,如果透過肛門指診完全摸不到硬塊是最好的,如果有硬塊,越小越好。第三是葛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這是指癌細胞的惡性度,分數越高,癌細胞惡性度越高,病人攝護腺癌惡化的風險越大。
 
目前對於早期或低度風險的攝護腺癌病人,「積極監控(active surveillance)」與「觀察性等待(watchful waiting)」是兩種國際上常使用的方法。
 
積極監控即暫時不治療,但積極地追蹤病情變化。對於年紀較大的病人,且其癌細胞分化良好,醫師預期病人終其一生,癌細胞不會致命者,可接受此種選擇。定期追蹤要做兩件事,一是切片,二是做磁振造影檢查,可能一年半、兩年或三年一次,一直追蹤到估計病人只有10年餘命時(以台灣來說,約是75歲到80歲之間),就不再切片了,但繼續追蹤。若追蹤發現癌細胞惡化,才須轉而進行積極治療(如根除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等)。國外許多報告均顯示,對於這樣的病人積極監控,並不會增加攝護腺癌致死率。
 
「觀察性等待」也是暫不治療,只有當腫瘤造成症狀或轉移時,才會採取「荷爾蒙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適合身體狀況較差,或預期生命較短的病人(如:年事已高,或同時有致命性的其他癌症),因為就算攝護腺癌出現轉移才以荷爾蒙治療,仍能夠維持平均3∼5年的壽命。
 

開刀切除攝護腺是否會影響性功能及造成尿失禁?

若是屬於應該積極治療的病人,攝護腺癌根除手術目前有傳統開腹法、腹腔鏡及機械手臂(達文西)等3種,後兩者是微創手術,皆是直接切除攝護腺及儲精囊,再將膀胱及尿道縫合,屬高侵入式治療。
 
國內目前約70%的前列腺根除術是以達文西機械手臂完成,優點是傷口小、流血較少,但是手術時間較長,而且要自費約20∼25萬元。
 
很多病人最擔心的是手術後是否有後遺症?據統計,手術後完全不會尿失禁(無須使用護墊或尿布)的比例約有8∼9成,約有1∼2成的病人,術後仍需使用每天至少一片護墊甚至尿布。
 
至於性功能部份,因性神經分佈在攝護腺兩側,切除攝護腺多少會傷及性神經,當然現在發展了更精細的手術方式,包括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等。根據統計,若採用性神經保留手術,大概有一半的人手術後仍可保有勃起功能,但常常還是需要配合服用威而鋼等藥物;若完全不靠藥物,大概約3∼4成的人還可以有不錯的勃起功能。
 

放射線治療可能有出血副作用

其他治療還包括放射線治療,不用住院,但需連續8週每天到醫院治療,每次約15分鐘。治療不會流血,不會痛,因此不需麻醉。坊間不少醫院引進光子刀、電腦刀,螺旋刀等新一代放療的方式,多半需自費二十幾萬元,但是癌症控制的效果,和健保給付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例如弧旋刀,沒有太大差別。
 
放射線治療在剛開始不會有尿失禁的問題,但是有少數人將來可能會發生出血性膀胱炎或出血性直腸炎、血尿或大便有血,偶爾會造成尿失禁。 
 

荷爾蒙治療針對晚期攝護腺癌

男性荷爾蒙可以說是攝護腺癌細胞的「養分」,所以荷爾蒙治療是藉由減少男性荷爾蒙分泌,讓癌細胞死亡,腫瘤縮小,PSA下降。但只是暫時控制病情,無法根治,一段時間後會再度惡化,通常荷爾蒙治療用在已經轉移的晚期病人。
 
荷爾蒙治療以打針為主,每一至三個月打一次針。通常病人沒有什麼不適感,而且食慾會變好,所以體重常會增加,醫師會勸病人要多運動。
 
Q:
吃什麼有助於預防攝護腺癌嗎? 
A:
攝護腺癌與年齡較有關,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少數研究顯示肥胖、吃紅肉為危險因子,所以要避免肉類及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另根據一些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十字花科蔬菜、黃綠色蔬菜、帶有茄紅素的蔬菜水果,有一些預防攝護腺癌的作用。茄紅素存在於番茄、木瓜、西瓜等黃紅色蔬果內。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