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9期

出刊日:2019-07-12

返回上一層

面對疾病/擠不掉的「痘痘」!皮膚粉瘤是什麼?要緊嗎?

臉上、背上出現一個小突起,常讓人以為是粉刺或青春痘,下意識地想擠掉它。其實,皮膚上的「違章建築」類型很多,粉瘤也是常見的一種,但是擠了不一定可完全消除,更可能因此發炎感染。
 
諮詢╱林明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撰稿╱黃玉芳
 
滿20歲時,愛美的小琪特地去穿了耳洞,但是過一陣子她發現一邊的耳洞持續滲液,摸起來鼓鼓的,而且滲液的味道聞起來臭臭的。拖了半年一直無法改善,才到皮膚科就醫。醫師告知她穿耳洞的位置長了「粉瘤」,也就是一個球狀腫瘤,已經造成發炎。在引流之後,粉瘤稍微消腫了一些,醫師再進行手術切除粉瘤,雖然耳洞也因此必須縫合,但這個困擾她半年的毛病也總算解決了。
「粉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又稱為表皮囊腫,是皮膚科門診中最常見的腫瘤。常見的生長位置在皮膚有皺摺處,如脖子、胯下、腋下、耳朵後方、臉上、背部等。
 
粉瘤的成因通常是皮膚表皮因摩擦破皮、外傷、手術等原因產生傷口,產生皮下囊袋,形成一個表皮囊腫,囊袋內皮層分泌的角質愈來愈多,摸起來就像一顆圓滾滾的小球。上述案例中的小琪就是因為穿耳洞,耳垂皮膚有傷口,因而形成一個表皮囊腫。
 
不痛不癢 發炎才會痛
一般來說,剛開始表皮囊腫直徑大約2到3公釐大小,在沒有發炎的情況下,通常不痛不癢,但是一旦發炎,就會越長越大,很可能造成細菌感染、出現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長在背上的表皮囊腫,因為容易忽略,少數民眾甚至可能「養」到直徑7、8公分大才就醫。
 
過去新聞就曾報導,藝人李易的背上原本有顆小小的表皮囊腫,他以為只是一般的粉刺類東西,不以為意,一拖5年後,發現它愈變愈大,而且壓到會痛,才決定就醫切除。他也公開自己術後的傷口,就像50元硬幣那麼大,這是因為表皮囊腫長到比較大才切除,所以傷口較長。
粉瘤、粉刺、青春痘大不同 
亂擠恐發炎感染
不少人一看到皮膚上冒了一個小點、或有突起物,就猜測自己是長了粉刺或青春痘,隨手就想擠掉它,其實表皮囊腫與粉刺、青春痘大不同。
 
「粉刺」是皮脂腺分泌旺盛,造成毛囊開口輕微阻塞,常見長在鼻子、雙頰和下巴,擠了會有白白的角質和皮脂。「青春痘」則是粉刺的「進階」版,跟皮脂腺分泌過多、毛囊開口角化異常造成阻塞、毛囊附近的「痤瘡桿菌」過度增生、以及毛囊周圍發炎都有關係。除了T字部、兩頰等位置外,還容易出現在胸前、背後,擠了可能會有膿疱破裂,容易產生痘疤。
 
粉刺跟青春痘可能擠了就會消失,但如果是表皮囊腫,有些沒有開口,擠不出分泌物,有些有開口即使擠出白白如牙膏一般的分泌物(角質和皮脂混合物),但因為囊袋還在,會繼續分泌角質,所以不會因為擠了就消失。
 
此外,若是表皮囊腫,擠破了就可能造成細菌感染、急性發炎,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臨床上有不少病例就是因為擠了之後造成細菌感染,不得不求助皮膚科醫師。若表皮囊腫因此變得越來越大,手術開刀後留下的疤痕也會較大。
 
相較於長在皮膚真皮層的表皮囊腫,還有一種常見的脂肪瘤,則是長在皮下脂肪層,組成物則是脂肪。脂肪瘤摸起來也是圓圓的一球,但不會造成細菌發炎,也不會引起紅腫熱痛,除非太大或壓迫引起疼痛或不適,才需手術切除。
 
由此可知,摸到或看到皮膚上長了東西,其實有很多型態,建議還是找皮膚科醫師鑑別診斷。若是青春痘也建議不要隨便亂擠,以免留下痘疤。粉刺可以使用含A酸、果酸等外用藥膏,至於青春痘則有口服抗生素、外用抗發炎藥可以治療。
粉瘤變大、發炎 須求診皮膚科醫師
發現自己長了粉瘤,正確的處理方式可先觀察,如果沒有症狀、沒有長大、沒有發炎,可以和平共處。一旦粉瘤有變大的傾向,建議找皮膚科醫師評估是否手術切除,把囊袋拿掉。如果已出現發炎,則須先引流再做手術切除。
 
長粉瘤沒有特定的季節,一年四季皆可能發生,不限於夏季,也與皮膚清潔無關,因此很難預防。有些人就是有容易長粉瘤的體質,即使手術切除,之後仍可能出現在其他部位或是復發;另外粉瘤合併惡性腫瘤的機率較低,不需過於憂慮,但有些附屬器腫瘤或惡性腫瘤肉眼下也類似粉瘤,因此一旦長了粉瘤須找皮膚科醫師鑑別診斷。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