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0期

出刊日:2017-04-15

返回上一層

「香、檳、酒」不節制 口腔癌傷身奪命損顏值!

香菸、檳榔、酒是引發口腔癌的罪魁禍首,尤其是檳榔;但非檳榔族也並非完全免疫,如果口腔出現不明白斑、或同一個部位長期反覆被刺激,如配戴不合的假牙、尖銳的齒面等,也可能造成細胞病變,導致口腔癌的發生!
 
諮詢/李正喆(臺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臺大牙醫學系暨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撰稿/鍾碧芳
 

▲曾抽菸或嚼檳榔的民眾最好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紅極一時的歌手齊秦,日前遭媒體報導疑似罹患口腔癌,但齊秦否認,表示只是植牙。媒體報導稱齊秦從13歲就開始吃檳榔,至今超過35年,再加上菸不離手,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確實較一般人增加89倍。
 
國內十大癌症中,口腔癌的致死率位居第五、在男性癌症死因中更排名第四,且發生率也有上升的趨勢。
 
仔細推敲,台灣近30年來,檳榔的種植面積、產量成長大幅增加,雖然近幾年增幅趨於平緩,但口腔癌患者卻仍直線上升,這意味著過去吃檳榔的負面效果已經慢慢浮現。
 
因檳榔而導致的口腔癌,通常大約要累積15年左右的時間,如果從出社會就開始嚼檳榔計算,15年後這些人都已是青壯年,且多為家庭經濟支柱,若不幸罹癌,背後就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此外,口腔癌的治療仍有其後遺症,不只外觀受影響、也會影響說話、吞嚥等功能,人生可能就此黑白,威脅性不可小覷。
 

「香檳酒」是最大危險因子 口腔長期慢性刺激也會引起

過去研究已發現,與沒有菸、酒、檳榔嗜好者相比,光是嚼檳榔的致癌率為28倍、加上喝酒則為54倍、若有嚼檳榔又有抽菸習慣者則為89倍,倘若同時有喝酒、嚼檳榔又吸菸,則高達123倍。且檳榔中的所有成分及添加物,如檳榔子、荖葉、荖花、石灰、紅灰等,全都是致癌物。
 
台灣因檳榔文化導致口腔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從統計上來看,國外的口腔癌發生率確實較低,日本的口腔癌更在十大癌症之外,且與台灣不同的是,國外口腔癌成因大多與慢性刺激有關。
 
不過,台灣仍有約一成的病人沒有「香檳酒」習慣,還是罹患口腔癌,可能原因包括:維生素缺乏、口腔衛生不良、口腔長期慢性發炎如糜爛型口腔扁平苔蘚,以及其他慢性刺激包括斷裂的牙齒、不合的活動假牙、尖銳的蛀牙等。
 

口腔白斑、紅斑症 恐為癌前病變狀態

口腔癌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早期發現的,有三分之二的口腔癌都有可察覺的癌前病變或狀態,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口腔白斑症、紅斑症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這些病變仍未轉變為癌,卻足以提供致癌物很好的發展環境。因此,如果已經有了癌前病變或狀態,又受到危險因子的長期刺激,更有機會轉變成癌。
 
一般來說,嚼食檳榔約5至10年後,口腔黏膜就可能出現口腔白斑症,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口腔癌在發生前,都有很長一段時間存在口腔白斑症,但其中有ㄧ成的機率會轉變成口腔癌。估計平均嚼檳榔7至15年後,罹患口腔癌的機會就會大增。
 
絕大部分的白斑都屬於良性,但日後仍有機會轉變成癌症,尤其是嚴重非均質性的白斑,加上不間斷的菸酒檳榔,更會持續朝往癌症的路上走。一旦轉為癌症,最典型的症狀為口腔黏膜顏色改變如紅或白顏色、或者有超過兩週以上仍未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以及口腔內或頸部有不明原因的腫塊等。
 
由於早期白斑階段並不會不舒服,甚至即使是小腫塊也不容易被發現,只有潰瘍型腫塊才會有疼痛感覺或出血現象。因此,口腔癌剛發生時,患者常輕忽而耽誤病情,但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症狀會日益明顯。例如長在舌頭上的癌症,會出現舌頭活動困難等現象;長在牙齦的癌症會出現下唇麻木、牙齒鬆動脫落等病癥;若是長在頰黏膜,甚至侵犯開口肌肉群,患者的嘴巴會張不開,感覺會特別明顯,若有最近突然張不開嘴的現象時,就要特別小心。
 

口腔癌治療以手術為主 術後外觀可能改變

口腔癌的診斷方法,除了透過視診、觸診外,會建議先照顎骨X光,檢查骨頭是否遭到破壞,接著進行組織切片來確定診斷。診斷確定為口腔癌後會安排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掃描,確認病灶範圍及有無頸部淋巴轉移。並安排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全身骨骼掃描,檢查是否有身體其它遠處的癌細胞轉移,並做為臨床分期的依據。
 
口腔癌的分期是依照腫瘤的大小、是否有頸部淋巴轉移、是否有全身器官轉移來分為四個期別。通常第一、二、三期口腔癌仍可以手術切除罹癌部位,但到了第四期就須視情況決定能否開刀,至於術後是否仍需進行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則取決於手術切除後病理報告的結果。
 
如果依照標準的治療程序,口腔癌經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第一期約有8成以上、第二期約6成、即使第三期仍有5成左右,但若到了第四期就只剩3成以下,因此早期發現是成功治療的關鍵。
 
只不過,口腔癌術後不僅會改變臉部的外觀,也可能產生言語、咀嚼、吞嚥進食等功能障礙及閉口不全、口水外流等後遺症,讓不少患者畏懼就醫。但如今重建手術進步,已可大幅修復缺陷,反而是拖越久越末期,受損部位會更嚴重。
 
臨床發現,嚼食檳榔所引發的口腔癌特別難處理,不僅有局部高復發率、且容易出現口腔第二原位癌,這是因為檳榔會讓整個口腔黏膜都受到影響,即使其他部位看似正常,但都已經受到檳榔長期刺激,口腔黏膜細胞可能已產生一些基因上的突變,時間久了又會陸續產生第二、甚至第三、四部位等的口腔內新癌症,這就是所謂的癌症「區域化」現象。尤其,若患者仍不聽勸手術後繼續吃檳榔,往往會發生「檳榔一口一口嚼、癌瘤一顆一顆來」的現象,因此建議,治療後仍要追蹤一輩子。
 

口腔黏膜檢查可早期發現口腔癌

口腔癌不像肝臟、腎臟是隱藏在身體內,很容易被發現,要早期診斷並不困難,可惜的是,有調查發現,國人口腔癌確診時以第三期居多,可見民眾對於自己的口腔健康及異常仍易疏忽。目前國健署有提供四癌篩檢,只要年滿30歲以上、目前或曾經有嚼食檳榔或抽菸習慣者,都有兩年ㄧ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的活動,可多善用。同時,也呼籲民眾要拒絕香檳酒,維持正常作息,若有口腔出現潰瘍且超過兩週沒好、且越來越嚴重時,就應立即就醫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什麼是口腔扁平苔蘚?

口腔扁平苔蘚屬於口腔黏膜的白色條紋狀病變,是人體的自體免疫反應所造成,導致體內的免疫細胞破壞口腔黏膜表皮,所產生的臨床症狀。在外觀上,通常分為糜爛型與非糜爛型兩種,多半不會有不舒服的症狀,不過,臨床發現,糜爛型的口腔扁平苔蘚若合併有吃檳榔或菸酒習慣,會更容易讓致癌物從潰爛的部位生根發芽,會比一般人提高口腔癌變的機率。國外統計,口腔扁平苔蘚的患者中約有1%會轉變成癌症,因此必須戒除「香檳酒」,且要定期追蹤。
06-01
▲糜爛型口腔扁平苔癬(李正喆醫師提供)
 

口腔癌前病變

▲白斑及紅斑都有可能是癌前病變狀態,日後有機率會轉成口腔癌。

健康Q&A

Q、口腔黏膜經常潰瘍,是口腔癌的症狀之一嗎?
A、常見的口腔黏膜潰瘍屬於外傷型潰瘍,ㄧ般都是咬到居多,只要不再咬到,通常兩週之內就能痊癒。要小心的則是長期反覆的咬到同一個部位,就可能讓組織長期反覆的破皮又癒合,而產生癌變。另外一種則是鵝口瘡,通常屬於多發性,但不會出現腫塊,只是與免疫力、壓力、失眠等因素有關,也多在10天內會痊癒,即使再次發作,也不會在同一部位,並不會轉變成癌症。
 
屬於糜爛型的口腔扁平苔蘚,一樣會出現潰瘍,但需要醫師鑑別診斷,有時也需切片確診,若為良性可使用類固醇減輕疼痛,約有三分之ㄧ的人會痊癒、三分之ㄧ的人會再度復發、有三分之一的人則一直不會好,因此就要定期回診追蹤,否則一生中會有1%的機率轉變為癌症,不可輕忽。
 
Q、長期戴不合假牙也會引發口腔癌嗎?
A、這個問題至今醫界仍未有定論,但臨床上的確看到許多患者是因為不合的活動假牙、金屬假牙,甚至是因牙齒斷裂而有尖銳的面,重複摩擦、刺激同一個部位,如此長期反覆造成破皮及發炎,若又有癌症體質,致癌的機率的確較高。雖然不是直接的致癌原因,但仍應該多加小心,建議有上述情況者,應該好好進行調整或治療,去除尖銳面的長期刺激,以降低同部位反覆潰瘍發炎的機率。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