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0期

出刊日:2019-10-15

返回上一層

透視檢查/聆聽身體的聲音! 聽診器的奧妙

醫師脖子上掛的聽診器已經成為職業的表徵,醫師問診後的第一個檢查,往往也是拿出聽診器在病人身上各處按壓「聽一聽」,究竟聽診器為什麼這麼重要?又能聽出什麼?

諮詢╱吳妮民(好心肝門診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專任主治醫師)
撰稿╱鐘碧芳

您知道嗎?聽診器其實已經有兩百年的歷史了。

人體會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而這些聲音還可能是身體出了某些狀況的線索,經由醫界前人的經驗累積,聽診逐漸形成西方醫學在診治疾病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法國醫師雷奈克發明聽診器
過去還沒有聽診器前,醫師若要了解病人心肺的聲音,是隔著一條手巾,用耳朵貼著病人的身體來聽診,但這種方式常會礙於太過親密且男女有別,而不是那麼方便。

直到1816年,法國醫師雷奈克想為一名肥胖的貴婦看病,正困擾著該如何用傳統的貼耳聽診法來為其診斷時,想起曾見過兒童用木桿傳遞聲音的遊戲而得到啟發,便利用手邊的筆記本捲成圓筒,一端放在婦人心臟部位、一端貼近自己耳朵,果然心臟跳動的聲音就清晰許多。

依據這個原理,雷奈克找人製造了一種與單耳式木質聽診器類似的聽診器,後來經過不斷地改進,逐漸形成如今常見的雙耳聽診器,且普遍使用於世界各地。至今,聽診器的種類與功能已愈來愈多。

聽診器能聽出什麼?
聽診器的傳聲原理是透過如話筒的方式,前端有個面積較大的膜腔,透過氣體震動的方式,能將聲音放大,並將聲音傳遞到塞入耳朵一端、內腔道較細窄的耳竇中,因此,只要身體會發出聲音的部位,都能透過聽診器來做初步的診斷。

以下幾處是最常運用到聽診的部位:
【胸腔】胸腔最主要的器官就是心臟和肺臟,心臟「怦怦跳」的聲音,在聽診器下可說一清二楚,心臟跳動是否規律、心音的強度如何,都可能顯露出心臟疾病的蛛絲馬跡;也能從心臟內血流所發出的不同聲音,研判是否可能是心臟瓣膜缺損或心房心室缺損所產生的異常雜音。

肺部也常會用到聽診,醫師會聽聽病人的呼吸音是否順暢、是否有喘鳴聲等,從聲音可初步判斷是否有肺部氣管堵塞、積痰或肋膜積水等問題。若是聽出病人呼吸音減弱,可能是呼吸無力、阻塞性肺氣腫、氣胸或胸腔積水等;或者在聽診時聽到有些奇特的聲音,如類似哨子咻咻聲時,則可能是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狹窄或部分阻塞所發出的聲音。又好比如氣胸病患,因為患處肺部被漏出的空氣從胸腔中壓扁,呼吸時的聲音大小就會有兩邊不對稱的現象。

【腹腔】聽診器用於腹部,最主要是聽取腸胃蠕動聲音的大小與頻率,也就是所謂的腸鳴音。當腸胃蠕動比較劇烈時,腸鳴音也會比較活躍,此時可能是有急性胃腸炎、腹瀉等;反之,若腸鳴音較弱或聽不到時,可能是老年性便祕、腹膜炎、低血鉀、腸胃蠕動低下等。此外,聽診器也可用來聽腹部的血流音。

【周邊血管】心臟怦怦跳可以聽到聲音不難想像,其實血管內的血流也會發出聲音,而早年利用水銀血壓計測量血壓時,醫師就是一邊按壓氣球替病人血管施加壓力,一邊透過聽診器來聽取血管加壓後的血流聲音變化,記錄下收縮壓與舒張壓;此外,有時也會透過聽診器來聽取病人周邊血管的血流聲音,例如了解洗腎的病人在使用中的人工廔管是否通暢等。

聽診器直接貼近皮膚聽聲音最清楚
聽診器不僅可用來初步判別疾病,也可用做侵入性治療時的定位工具,例如某些肋膜積水的病患,在需要放胸水時,就需要靠醫師使用聽診器來界定水的位置,雖然如今已有超音波可輔助,但臨床上仍有醫師習慣使用聽診器。

不過,用聽診器聽診時,也可能受到其他干擾因素而影響聲音的清晰度,包括病人衣服的厚度、聽診器使用方式是否正確等。一般來說,在聽診檢查時,比較嚴謹的方式是將探頭直接貼在病人皮膚聽診,如此聽到的聲音最清晰;若是隔著衣服,多少會影響聲音傳導,尤其若衣服過厚的話,聲音傳導不好,就無法原音呈現。

聽診器方便好用,難被取代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各種不同的診斷工具愈來愈多,例如X光、心電圖、超音波、磁振造影、電腦斷層等影像學,這些工具或許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但有些成本較高,有些則是操作麻煩,並不全都適用於初步診斷。

因此,二百年來聽診器並未被淘汰,仍是醫師看診時的最佳配備。而且聽診器其實也有助於醫病之間迅速建立起信任關係,當病人陳述完病情,醫師開始聽診時,病人往往會感覺到自己正在被治療而安心不少。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