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1期

出刊日:2020-01-15

返回上一層

「蛤?你說什麼?」 一耳突然聽不見 是怎麼了?

突發性聽力喪失是一種耳鼻喉科的急症,發病的年齡從小孩到銀髮族都有可能,而且沒有明確的高危險群,目前發生原因也無明確定論,不過,若能盡早把握治療黃金期,仍有機會恢復聽力。
 
諮詢╱楊庭華(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耳鼻喉科助理教授)
撰稿╱楊雅馨
先生50歲,這一、兩天來,一直感到左耳悶悶的,還會耳鳴,有天早上接起電話時,一直「蛤、蛤、蛤」,聽不清楚對方說話的聲音。掛上電話後,他趕緊到醫院就診,醫師為他安排各項檢查,確診為「突發性聽力喪失」。張先生不免擔心,聽力還有回復的可能嗎?為什麼會突然聽不到?心中充滿了疑惑與不安!
 
聽力喪失的情形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聲音傳導路徑」出了問題,因為聽小骨傳遞或耳膜破洞這類物理結構問題,造成聲音無法傳到內耳神經系統,稱為傳導性聽損。常見的有中耳炎、聽小骨硬化、聽小骨外形或連結異常等任何會影響聲音傳入內耳的狀況。另一類則是接受聲音訊號的耳蝸或聽神經出現問題,稱為神經性聽損。
 
而突發性聽力喪失(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 SSNHL),舊稱突發性耳聾,是一種神經性聽損。
 
雖然在醫學診斷指引上,突發性聽力喪失有一個「333原則」,診斷要滿足在3天之內,至少有連續3個音頻,分別為500、1000、2000赫茲(Hz)出現大於或等於30分貝的聽力損失。然而在臨床上並不採取如此嚴格的定義才進行突發性聽力喪失的治療。
 
發生原因不明
突發性聽力喪失是一項耳鼻喉科的急症,發病的年齡從小孩到銀髮族都有可能,而且沒有明確的高危險群。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突發性聽力喪失?其實醫學上目前仍無定論,關於病因仍有許多種不同的學說與理論,以下舉例三種假說:
 
1血管循環不良說:內耳的血液循環不佳,造成內耳的耳蝸功能下降,影響聽力。此一說法是根據耳朵的解剖學,因為內耳的血流是單一的循環,缺乏周邊備用的側循環,當這條單行道通行不暢時,就可能出現耳蝸功能不良,聽力喪失。但是,心腦血管問題的族群並未發現其突發性聽力喪失的比例顯著較高,所以這個假說,可能只有特殊的族群才適用,例如頭頸部曾經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或洗腎病人等,而對於他們的治療,也比較會朝著改善血循的方向進行。
 
2病毒感染說:病毒感染是目前最廣被接受的病因。由於外來或本來就潛藏在體內的病毒感染,如?疹病毒發作,導致內耳或聽神經系統發炎,造成聽力喪失。
 
由於顏面神經麻痹及前庭神經炎也被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所以認為相鄰近的聽覺系統,可能也免不了病毒的影響;而標準的類固醇治療,目的是降低神經炎程度及減少免疫反應的傷害,也是源於這種假說。再者,因突發性聽力喪失發病年齡層從小到大都有,跟病毒傳染無分年齡相似,所以目前以此假說接受度最高。
 
3氧化傷害因素:細胞壓力可能產生自由基或氧化代謝物,造成內耳神經系統傷害,使功能下降,但這論點也僅止於假說。而以抗氧化物治療突發性聽力喪失並未帶來驚喜的結果。
 
聽力檢查可確診 需排除聽神經瘤
要診斷突發性聽力喪失通常不困難,合格的聽力檢查加上詳細的病史詢問通常已足夠,但要排除其他造成突然聽力喪失的疾病,則需要醫師細心的推斷及相關的檢查。聽力檢查結果必須是以神經性聽損為主,才考慮突發性聽力喪失這個診斷。
 
突發性聽力喪失大約有3~4%的比例為聽神經瘤導致,初步可透過聽覺腦幹檢查來篩檢,若因聽力喪失超過檢查有效範圍,或臨床上症狀有異,磁振造影檢查是診斷聽神經瘤等中樞病因的最佳檢查,在健保規範下,滿足特定條件者可給付此檢查,不然,可能需要自費這項高貴的影像檢查。
 
高劑量類固醇是標準治療方式
雖然診斷突發性聽力喪失並不困難,但在治療上要有明顯的成效卻不容易。在目前學界認可的治療方式下,治療成果與以往相差不多,簡單來說,約三分之一的患者聽力會改善,三分之一沒改善,僅三分之一可回到原來的聽力狀態。
 
目前最為學界接受的治療方式為口服類固醇及耳內注射類固醇,而高壓氧治療及注射血漿擴張劑等為其他的選項,且病人最好能於發病後立即就醫,盡早開始治療。 
 
◎口服高劑量類固醇:以prednisolone的劑量計算,每日每公斤體重1毫克為標準,吃10~14天左右時再慢慢減量,當然也有醫師使用不同的劑量和治療的時間。
◎耳內注射類固醇:將類固醇藥物直接穿過耳膜注射到中耳內,經由中耳的圓窗及卵圓窗膜進入內耳發揮效力。原則上注射約5~6次,依各醫師的習慣,注射間隔可一週兩次,每週一次等不同方式。
口服與耳內注射類固醇可以同時合併使用,亦可先口服類固醇,無效後再施打耳內類固醇。
◎高壓氧治療:讓病人在治療艙內,給予高壓的純氧。有些研究顯示,對於一開始聽力很差的病友,高壓氧的治療可能有些許的幫助,但也有研究顯示無明顯差別。不過,高壓氧治療健保並不給付,一次約需兩千多元,通常一個療程約10次左右的治療。
◎其他:如抗病毒藥物、血管擴張劑等,臨床上都曾被拿來使用過,但並無有力證據可改善病況,並不建議常規使用。針灸治療亦無足夠的研究證據支持其地位。
 
早期治療預後較好
對於突發性聽力喪失,早期治療預後會較好,這是急性疾病的通則,並不令人意外,只是突發性聽力喪失的治療預後,至今仍未臻滿意。一般來說,聽力在發病後前兩週進步的幅度最大,過了這時期,要復原的機率就低了許多。根據統計,約只有3成的病人其聽力會恢復,其中又以中低頻率的聽力喪失,有較高的復原機率。
 
對病人來說,聽力若沒有恢復,最難過的常不是聽力問題,因為仍有一耳可用,耳鳴(通常是唧唧嗡嗡聲等尖高的響聲)才是最大的困擾,雖說聽力改善的情形下,耳鳴也常會改善,但並不都是如此。學習如何與耳鳴相處並減低其帶來的困擾,是患者需面對的課題。
 
若治療3個月至半年,聽不見的問題仍沒有明顯改善,大概就無法再進步了。若有需要可以考慮配戴助聽器,甚至人工電子耳。若要配戴助聽器,除了需要醫學專業的建議外,一定要進行試戴一段時間,來確定助聽器的幫助。配戴後要常與廠商溝通,並根據日常活動情境及舒適度來調整助聽器,以減少因外在聲音環境變動造成適應不良,而影響日常使用助聽器的意願。
 
電子耳是助聽器無法提供幫助時的另一選項,人工電子耳藉由懸掛在耳後聲音處理器的麥克風接收聲波傳送至埋於內耳耳蝸內的線路,將訊號傳至聽神經以產生聽覺。其價格昂貴,需經由手術放置,且聽到的聲音是經過修飾的,一定要經過專業評估充分瞭解利弊才來配戴。
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引起突發性聽力喪失?
自體免疫疾病亦即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各個器官,當然也包含耳朵,因此,患有此病也有可能出現聽力喪失的現象。不過,若為自體免疫所引起的聽力喪失,未來有可能會復發,或是演變成「雙耳」發作;而突發性的聽力喪失多為單側發作,且多半不會復發。
 
兩者有時不容易分辨釐清,初步可以抽血了解免疫相關的指數,不過,指數異常不見得就表示此病人的聽力喪失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因為可能同時存在兩種疾病。所幸,不管原因是否為免疫問題,在聽力喪失發作初期的治療都是一樣的,都是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
 
Q:突發性聽力喪失會不會容易跟重聽搞混?
A:一般所指的重聽是指慢慢聽不到,而突發性聽力喪失則是突然就聽不到,透過病史的詢問,醫師可以清楚分辨,除非病人本身不清楚聽力喪失的時間點,通常並不難分辨。
 
Q:突發性聽力喪失有可能預防嗎?例如疫苗?
A:雖然一般認為突發性聽力喪失與病毒感染最有關係,然而,透過施打?疹病毒疫苗是否有幫助,目前無法得知,因施打?疹疫苗的人並不普遍,而且突發性聽力喪失的人數也不多,發生率每年約十萬人有5至20位,所以目前沒有研究證實可打疫苗預防。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的睡眠、懂得舒壓、保持心情愉快,可能是你我能做的最好預防。
 
Q:該怎麼做才能保護耳朵?
A:減少噪音暴露是最重要的。例如,應避免長期戴耳機聽音樂,特別是在吵雜環境下,此時為了遮蔽外界的聲音,會不自覺得將音量調大。長期暴露高音量下,可能會造成內耳耳蝸受損,影響聽力。
此外,耳朵平時要避免進水,避免感染。也不要自行挖耳朵,一旦施力不當,可能會對耳朵造成損傷。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