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3期

出刊日:2020-07-15

返回上一層

後新冠肺炎時代 ─如何安心旅遊?

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讓國際間交通幾乎停擺,讓旅遊儼然成為染病的高風險行為。然而,人們渴望再度出遊的心情是擋不住的,這次疫情教會我們許多自保之道;而在出國前,善用旅遊醫學門診評估風險和事先做好準備,也是積極的做法。
 
諮詢╱盧佳文(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執行長)
撰稿╱楊雅馨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讓世界各國陷入空前的「斷航」、「隔離」狀態,隨著疫情減緩,預期應會逐步解禁。然而,此次疫情讓人們體會到,旅遊,不管是搭飛機或郵輪,都有可能籠罩在傳染病的陰影下;而病毒更是會藉由人們的旅遊行為而傳遍世界各地。
 
旅遊前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
過去大部分人出國前都知道要買旅遊平安保險,卻沒有花很多時間去了解旅遊目的地的醫療風險,此次疫情後也許是個轉機,讓民眾了解旅遊也需要醫療諮詢,而且自己可以事先做好防護,減少染病風險。
 
醫學上原本就有「旅遊醫學」的類別,顧名思義,就是提供各式各樣跟旅行者健康有關的醫療照護,例如各地疫情風險諮詢、傳染病衛教、疫苗接種及預防性投藥評估等,涵蓋了旅遊前、中、後可能遇到的問題。台灣也有不少醫院開辦有「旅遊醫學門診」。
 
在門診,醫師可以根據旅遊者過去的病史、健康狀況、行程內容、活動及目的地等各種因素一併評估,提出相關的預防措施及建議,來減少旅途中感染疾病的機會。旅遊返家後,若出現一些症狀,例如嘔吐、腹瀉、腹痛、發燒、皮膚出疹、黃疸、週期性發冷發熱、淋巴腺腫脹、骨頭關節酸痛、肌肉痛等症狀,有可能是在國外染病,也可以到旅遊門診尋求醫療。
 
一般而言,當旅遊的目的地較不熟悉,或旅遊活動的風險較高,或是旅遊者本身有慢性疾病,都建議可多利用旅遊醫學門診。例如前往衛生條件較差的國家或打算攀登世界高山等。又如糖尿病友搭機出國,可能需要調整胰島素劑量,就可以請醫師協助調整。
 
而且看診的時間要提早,建議於出國前4~6週就到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主要是要評估疫苗接種的必要性,例如A肝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日本腦炎疫苗等,而且施打疫苗需要2~4週才能產生保護力,有些疫苗也不只打一劑,如A肝疫苗就需要施打2劑。
 
飛機屬密閉空間 各項防護不可少
為防範新冠肺炎,各國紛紛採取類似「鎖國」措施,航空業在此次疫情中陷入寒冬,未來即使逐步恢復空中交通,如何在搭機期間自保?
 
由於飛機上屬於密閉狹窄的空間,加上人多密集,很難維持良好的社交距離,若是長途飛行,十幾個小時都在機艙裡,更增加了傳染疾病的風險。尤其是一些容易經由飛沫、接觸傳染的疾病,例如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結核、麻疹等。
其實過去就不乏機上群聚感染案例。新聞報導2018年9月,阿聯酋航空一架班機500名乘客與機組員中,有約100人疑似流感,下機時被檢疫隔離,經調查原來有部分乘客登機前參加了聖城麥加的朝聖活動,可能因此染上流感,在機上密閉空間又傳給其他人,引爆這起群聚感染。
 
所以,搭飛機要完全避免疾病感染風險是有困難的,除了倚賴航空公司加強機艙內的清潔外,乘客們最好還是有些防護措施,例如使用75%酒精擦拭可能任何會碰觸的地方,包含椅子及椅子旁的按鈕、扶手、安全帶、餐盤區域、螢幕等等。若要用餐,務必洗手或使用乾洗手。
 
此外,在機艙裡盡可能地全程戴上「醫療口罩」,避免用餐、與人交談,並盡可能地減少使用機上備品如枕頭、毛毯等。至於洗手間,盡量減少使用機率,倘若要上廁所也別太緊張,如廁後應正確的洗手,避免用手接觸口鼻。
別讓搭郵輪成為災難
原本是想要享受一次悠閒、奢華的郵輪假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數十艘郵輪卻成為無法靠岸只能海上漂流的「瘟疫船」,歡樂假期成了災難之旅。
 
其實,搭乘郵輪的時間通常以「天」計算,比搭飛機來的更久,而且乘客人數更可能多達上千人,郵輪中途可能靠港停泊,讓乘客下船遊玩,這些情況都會增加郵輪上的疾病傳播機率。
 
搭飛機時多半都待在自己的位置上,郵輪上卻有許多公共空間和娛樂活動,在郵輪裡的餐廳用餐、表演廳看演出、遊樂場遊玩等,都是屬於人多密集近距離接觸的活動。除了呼吸道傳染疾病,郵輪上也常發生輪狀病毒或諾羅病毒等腸胃道病毒的群聚感染。
 
所以,搭郵輪更要注意防護,預防飛沫傳染的呼吸道疾病就是戴上口罩,預防病毒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就是「勤洗手」,尤其是在飯前、如廁後。另外也要避免生飲、生食,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降低感染風險。另外,目前大型郵輪幾乎都設有醫務室,身體不適應求助醫務室處理。
 
機場發燒篩檢有其必要
發燒篩檢是入境檢疫的第一關,台灣自從2003年4月起,因應SARS疫情在機場增設了紅外線體溫測量儀,之後就持續至今。一旦篩檢出有發燒症狀的旅客,會進一步採檢以及安排就醫。
 
此次為了防範新冠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訂定了發燒體溫標準(超過攝氏37.5度者),不過統計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不一定都會發燒,甚至只有3、4成會發燒,相較於SARS感染者幾乎都會發燒,而且發燒才有傳染力,體溫篩檢無法全面防範新冠肺炎。不過,不只新冠肺炎,其他如登革熱、流感、麻疹等傳染病,也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所以體溫測量儀還是很好的監測工具,在機場持續施行仍有其必要性。
 
誠實告知「TOCC」的重要性
「請問您最近有出國嗎?家裡有人出國嗎?」新冠肺炎疫情中,民眾到醫療院所都免不了被詢問這些問題,其實對於有發燒、呼吸道症狀、感染症狀等病人,詢問「TOCC」原本就是醫學常規作法,在此次疫情中更凸顯其重要性。所謂「TOCC」即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群聚(Cluster)等,這些資料可提供醫師診斷病情及是否需要採取適當的防護或隔離措施時參考,民眾最重要的就是要坦承以告,除了為自己好,如有感染也能及早避免傳染擴大。
 
如同此次疫情期間,已經有身體不適症狀的人是否還能搭飛機或郵輪,引起許多爭議,而站在醫師立場,重點還是不要隱瞞病情、如實呈報。如果呈報結果在當時的政策下是可以搭乘這些交通工具的,那自然沒問題,但做好防護,避免傳染他人,這種警覺心和公德心還是應該要有。如果因為身體不適而受到政策限制,無法搭乘,畢竟是基於防疫需要,也應體諒、配合辦理。
 
什麼是TOCC?
‧旅遊史:最近14天內,自己或同住的親友有無出國、到哪些地區、從事哪些活動等。
‧職業別:是否為高風險職業,含括醫院工作者、交通運輸業、旅遊業、旅館業、頻繁接觸國外旅客之人員等。
‧接觸史:近期是否有出入群聚場所及參加集會活動等情形,包含至醫療院所就醫、人口密集場所、室內活動、頻繁接觸外國人場所、公眾集會。
‧群聚史:近期內同間辦公室或同住的人,有2人以上出現類似的症狀。
 
Q出國旅遊就醫不易,是否建議先備好常用藥物?
A出國前為了因應旅途中突發的小狀況,可以準備一些常用藥品,例如止痛退燒藥、感冒藥、胃腸藥、抗組織胺(可以止暈、抗過敏、治療流鼻水)、外傷包紮敷料等,可以到藥局購買,也可以至各地醫療院所請醫師開立處方藥。
 
另外,原本就有慢性病者也要事先請醫師開立足夠的藥物,藥物應分袋包裝,並清楚標示藥名、用法、適應症,以免誤食發生危險。一些特殊藥物如胰島素、氣喘噴劑、安眠鎮定藥物,在通關安全檢查時需要提出醫師的處方及診斷證明,因此應先瞭解各國家的相關規定,準備需要的文件。
 
也可以先到旅遊醫學門診諮詢應該準備哪些藥物,醫師可針對個別需求給予建議,例如若打算到高海拔地區或去登山,可以由醫師開立預防高山症的藥物。
 
要注意的是,使用這些基本藥物後,身體仍然感到不適,還是要適時在當地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以免小病拖成大病,反而造成遺憾。
 
Q聽說機艙內的空氣其實是很乾淨的?為什麼?
A其實現在飛機上都有「高效空氣微粒分子過濾系統」(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簡稱Hepa),與外科手術室使用的是相同等級,可移除空氣中99.97%的病毒和細菌,機艙內可能2、3分鐘就做一次空氣的更新,不是如同想像中,髒空氣一直在密閉空間內循環。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在飛機上傳染疾病的風險。假設座位旁邊近距離一公尺左右就坐著一位帶病的乘客,他咳嗽了,大量的病毒噴出,對他四周的人來說還是高風險,所以在飛機上染病的風險在於距離,倒不是密閉空氣。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