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3期

出刊日:2020-07-15

返回上一層

龍骨的「避震器」壞了! 椎間盤疾病 讓人坐立難安

椎間盤具有讓脊椎「避震」及自由活動的功能,一旦椎間盤出問題,不僅會疼痛,很多動作也會受影響。如何預防椎間盤疾病?
 
諮詢/劉文俊(台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骨科特聘主治醫師)
撰稿/張雅雯
 
30多歲李小姐趕著搭捷運,不小心從樓梯跌倒,結果除了背痛、右腿痛,甚至連大小便都解不出來,就醫檢查發現腰椎的椎間盤竟然破裂了,接受手術治療後才逐漸恢復。
 
人體脊椎主要分為幾個區塊,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以及薦椎和尾椎,神經就藏身在這個椎體裡面,每一塊脊椎骨之間都有個特殊的軟組織構造來連結,那就是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
 
椎間盤宛如避震器 支撐脊椎靈活活動
椎間盤本身是半固體,像圓盤般分三層構造:最外圍是韌帶,再來是層層環狀的纖維環(annulus fibrosus)包覆,中心則是如膠狀物的核仁(nucleus pulposus)。核仁高達80%是水分,就像顆水球般,被重壓時可以支撐住並提供回彈的力量,所以當脊椎活動時,核仁也會隨著移動,但這樣的移動並非毫無限制,是靠纖維環讓核仁能夠維持在中間的位置。
 
這樣的特性讓椎間盤具有兩個重要功能:一個是提供脊椎避震效果,當有壓力下來時,椎間盤可透過往外擴散以及恢復,幫助吸收部分的力量。另一則是提供脊椎活動的靈活度,讓身體不會像根竹子般僵硬,靠著有柔軟度的椎間盤跟韌帶一起提供脊椎的活動力,讓身體可以做到前後彎、左右彎以及一定程度的旋轉。
 
然而核仁的水分會因年齡增長而減少,使得纖維組織漸漸失去彈性,這是椎間盤可能受損的原因之一,加上當脊椎受到不正常的施力,比如長期姿勢不良或運動傷害,也會傷害到椎間盤,長期反覆發生,可能使得纖維環產生裂痕,進而發生結構上的失常。最常見的就是核仁脫出形成的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 HIVD)。
椎間盤隆起不等於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會產生哪些病變呢?其一就是脊椎狹窄(spinal stenosis)。當椎間盤退化、變得扁平,在X光上看到椎體的間距就會變小,如果再加上骨骼增生及椎體內黃韌帶肥厚,會導致脊椎管狹窄,透過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才能看清楚。
 
椎間盤的缺口處:左後方和右後方這兩個角,是它結構上的脆弱點,若有重力壓下來時會整個膨脹,稱為隆起(bulging),這時患者一般只會出現腰部疼痛等輕微症狀。若椎間盤的核仁由一個點衝出纖維環,這時才叫做椎間盤突出,由於多數會壓迫到神經根,會出現神經疼痛及肌力降低的症狀;若椎間盤突出太厲害時,導致脊椎後縱韌帶破掉,甚至核仁組織外洩(rupture),引起神經麻痺時,就必須手術。
 
這些椎間盤的病變好發於頸椎與腰椎,至於胸椎的椎間盤出問題,主要是細菌感染或腫瘤造成。
頸部椎間盤病變壓迫神經
可能疼痛、手麻、頭暈
若頸部的椎間盤有病變,壓到神經根就會造成頸部神經痛、肩膀和上臂疼痛以及手指發麻;若血管也受到影響,則會頭暈、頭痛,通常以單側痛為主。
 
若壓到頸椎脊髓組織就很嚴重,患者會四肢無力、步行困難、手腳都麻、容易跌倒、甚至大小便出問題,有點類似癱瘓。這類患者較少疼痛,主要是麻木僵硬,四肢乏力。不過頸椎的神經因為分佈上下交叉複雜,所以哪一節神經壓迫比較不易判斷。
 
腰椎神經受壓迫 
可能合併跛行、垂足類似癱瘓症狀
不同於頸椎,腰部椎間盤若壓迫到脊椎某一節的神經根,就會在特定部位出現症狀,比如椎間盤病變發生在第3、4腰椎之間,會往下壓到第4神經根,主要疼痛處是臀部、大腿及小腿「前側」;發生在第4、5節腰椎之間,會往下壓到第5神經根,主要疼痛處是臀部、大腿及小腿「外側」、腳掌背屈無力、足部背側酸麻。
 
發生在第5節腰椎與第1薦椎之間,會壓到第1薦椎神經根,主要疼痛處是臀部正後方、小腿後外側、腳底或足部外側酸麻,甚至無法墊起腳尖。
 
腰部椎間盤病變除了疼痛症狀,還可能造成間接性跛行,患者可能走100公尺或走路5分鐘後,神經血管因被壓迫而導致腫起來,休息一下會改善,又能繼續走,但這種雙腳無力會反覆發生,無法走遠路,腳步又慢。
 
嚴重時腳踝無法上舉
其中又以發生在第4、5腰椎及第5腰椎、第1薦椎之間最常見,患者會有強烈的下背痛與下肢麻痛症狀。檢查時,請患者將腳伸直並上舉,正常人可到80~90度,但腰椎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只要上舉超過30度,就會因神經的牽扯而疼痛加劇,這是神經根受壓迫的證據。若4、5腰椎間椎間盤突出,神經麻痺時,甚至連腳踝都無法上舉,此即垂足,要盡快手術,否則恢復困難。
 
更嚴重者還會產生影響大小便功能的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沒有及早醫治,可能出現無法正常大小便等後遺症。
 
需做相關檢查
排除腫瘤、感染等其他因素
要診斷椎間盤病變,必須藉助於影像檢查,最基本先做X光,但要真正看到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必須透過磁振造影檢查(MRI)。
 
此外,要確認下背痛是椎間盤病變引起,必須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比如有些人以為是椎間盤突出造成下背痛,結果是腎結石引起。此外也要排除腫瘤或有血管的障礙、感染、髖關節或其他骨盆腔的問題。
 
優先採取保守療法
治療椎間盤病變往往先採保守療法,也就是藥物、運動、物理治療來改善症狀。藥物主要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肌肉鬆弛劑、其它止痛劑這3大類,可減緩不適症狀。急性期還可以使用頸圈、背架等輔具。
 
不過這些處方如何運用,前提是要知道病變原因,比如有些人是不良姿勢造成,那麼就要改變這種習慣。若還沒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運動的強度可以高一點;反之若已經有椎間盤突出,就要避免賽跑、爬山、提重物、抱小孩等動作,運動處方也必須加強訓練胸部和臀部的肌肉,才能透過強化上、下群的肌肉來保護頸椎及腰椎。
 
如果病況持續未改善甚至惡化,就必須進行手術。
 
手術原則是減壓加固定
手術的方法首先是減壓,讓神經不要受壓迫,若有脊椎骨之間的不穩定,再做固定,因此手術原則就是「減壓加固定」。
 
腰椎手術主要從背部開刀進去,拿掉椎間盤。傳統是採開放式手術切除椎弓,視腰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及範圍,從背部做一個5~15公分長的切口,接著撥開脊椎旁的肌肉,再將受壓擠的神經根及脊膜分離出來,加以保護,把突出的椎間盤切除。
 
這個手術方式雖然傷口較大、對組織破壞也較大,但視野較寬,因此能充分減壓,減少神經損害,而且手術時間較快、有時不到一小時即可完成,因此目前仍廣泛使用,特別是病況較複雜者,建議採開放式手術。
 
現在還有另一種微創手術可選擇,優點是傷口小、可縮短復原時間,但手術時間比開放式手術長,較適合單純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臨床上不少年輕患者為了急著返回工作,多傾向做微創手術,但醫師仍會依病患影像診斷的結果,再決定使用哪種手術方式最適合。
 
腰椎切除椎間盤後,現在的觀念是不置放人工椎間盤,而是讓軟骨自己慢慢長起來,約莫3~6個月可以長出纖維組織,其性質當然不如正常的椎間盤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人工椎間盤那樣鎖死,且多年來觀察發現,人工椎間盤無法承受腰椎活動的壓力,還會加速上下節脊椎骨的老化,因此現在幾乎不建議在腰椎置換人工椎間盤。
 
不過若是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患者,考量到頸椎的軟骨不容易再生,且頸部活動度不像腰部這麼大,因此手術拿掉椎間盤後騰出的空間,仍需要放墊片填補,或放置人工椎間板,否則頸部容易有疼痛的問題。
4大要點預防椎間盤病變
預防椎間盤出問題,可從以下4個要點去努力:
1.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打太極拳,以及體操、瑜珈、皮拉提斯等伸展運動,還有適當的肌肉訓練。加強腹肌、背肌、臀肌、大腿肌肉,可保護腰椎。加強胸肌、背肌、肩部及頸部肌肉,可保護頸椎。
2.避免過度負重及不當姿勢:避免拿過重的東西增加腰椎負擔,同時也要控制體重,因為過重對腰椎與下肢來說也是一大負荷。長期低頭寫字、滑手機、使用電腦,易傷害頸椎。其實人平躺時,椎間盤承受壓力最少,其次是站直、再來是坐著,最糟則是彎腰,所以要避免久坐、久站、彎腰等任一個姿勢持續太久。
3.避免跌倒等外傷:容易導致椎間盤受到劇烈壓迫,年輕患者容易因此產生椎間盤突出或破裂的問題。
4.避免抽菸:抽菸會影響血液循環,讓椎間盤缺少養分,導致纖維組織與核仁變得脆弱。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