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4期

出刊日:2023-04-15

返回上一層

心臟電腦斷層檢查報告標準新變革 血管狹窄、鈣化、斑塊 一次掌握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常無聲無息奪走性命。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是少數可透過非侵入性的方式了解心血管健康的檢查,2022年國際學會聯合推出新版的檢查結果判讀準則,讓醫師在診斷時能更全面,減少誤差。
 
諮詢/李文正(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副主任、臺大醫學院放射線科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理事)
撰稿/趙敏
 
50多歲的陳先生在公司定期安排的健康檢查項目勾選了電腦斷層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檢查,沒想到發現心血管多處鈣化,鈣化指數超過200,醫師建議施打顯影劑,進行更詳細的電腦斷層掃描,可看出冠狀動脈狹窄指數與斑塊分布。陳先生檢查後發現狹窄可能性高,被轉診心臟內科,進行心導管檢查確定血管實際狹窄情形,後來除了在最狹窄處置放支架,也開始用藥控制斑塊。
 
「55歲的人壽公司獨立董事於高鐵列車上猝逝,疑似因天冷引發心肌梗塞...」 「上午還與台灣同事連線開會,生技公司創辦人於美國驚傳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
 
媒體上常有名人疑似心臟病猝逝的消息,讓人遺憾。國人的心血管疾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問題居多,在心臟電腦斷層掃描問世後,醫師可藉由檢查了解病人的冠狀動脈有沒有狹窄、鈣化或斑塊,再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接受心導管檢查或用藥控制,防患未然。
 
►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可一次看出血管狹窄、鈣化與斑塊。
 
血管狹窄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關
 
冠狀動脈一旦狹窄,會讓心臟缺乏血流,出現胸悶、心絞痛等症狀;冠狀動脈有斑塊堆積,雖不一定造成血管狹窄,但斑塊愈多,未來愈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塞。
 
早期心臟電腦斷層掃描沒有標準報告格式,所以對於狹窄程度會有不同的描述或分類。後來國際心血管電腦斷層協會(SCCT)與其他相關學會推出冠狀動脈疾病報告和數據系統(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CAD-RADS™),將狹窄程度分成0~5級(如表一),醫師在解讀影像報告時才有一致的標準。例如,過去「輕微狹窄」只是形容詞,有了百分比後,就可以更精確地知道輕微的程度。但修改後的第一版冠狀動脈疾病報告和數據系統仍不完美,著重於血管狹窄度描述,缺乏對血管內斑塊的評估,因此無法完整的呈現冠狀動脈健康程度。
 
 
舉例來說,冠狀動脈主要有3條血管,假設A病人只有一條血管有一處嚴重的狹窄,B病人則是3條血管到處都有狹窄,不過狹窄程度都很輕微。依照以往報告的分類,A可能狹窄的地方很嚴重,所以被評為4級;B則因為屬於輕微狹窄,而被評為2級。
 
然而,4級真的比較嚴重,2級就比較輕微嗎?其實很難說。局部嚴重狹窄確實容易出問題,因為血管變窄,血流不足,運動時就會不舒服;可是3條血管到處都有狹窄的人,未來的風險可能更高,因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或突然心臟病發作,不一定是血管最狹窄處所致,血管任何位置的斑塊,都可能突然破裂,引發血栓,造成心肌梗塞。這類有破裂風險的斑塊不一定會使血管特別狹窄,平時或許沒事,一旦突然破裂,問題就大了。因此,即使病人的3條血管只有輕微狹窄,但是有零星斑塊散布在各血管上,同樣很危險,表示有很多地方可能會突然破裂,引發血栓。
 
 
檢查報告新增斑塊嚴重等級 更精準
 
由此可知,血管內斑塊宛如不定時炸彈,但過去缺乏評估斑塊的統一標準,因此醫師在描述斑塊的嚴重程度時,敘述不盡相同,看報告的醫師解讀也會有落差,可能低估斑塊的風險。
 
2022年7月,國際心血管電腦斷層協會再次聯合多個心臟、影像相關的學會,共同發布CAD-RADS? 2.0。這項新版的冠狀動脈疾病報告和數據系統,建議放射診斷科(影像醫學科)醫師解讀影像時,不僅需明確描述血管狹窄的程度,還新增斑塊的嚴重等級。
 
新標準將斑塊的多寡分為1~4級(如表二)。目前建議的其中一種評估方法是計算哪幾個段落有斑塊。3條血管又可分成前段、中段、末段,如果1~2段有斑塊,可評為P1(P意指斑塊Plaque);3~5個段落有斑塊是P2,依此類推。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的檢查有了新標準後,影像科醫師因此有一致的方法為斑塊嚴重程度分級,即使不同醫師來解讀,結果都會差不多。
 
 
單就斑塊來說,P4代表斑塊堆積最多,如果病人有搭配心臟鈣化指數檢查,便可加上鈣化分數,沒有鈣化是0;如果有鈣化,分數愈高也表示斑塊愈多,愈需要控制三高危險因子或定期追蹤。
 
新標準有提到,當鈣化和斑塊兩個分數不同,要取較嚴重的給予病人健康建議。假設一個人在鈣化的面向很高分,可是斑塊的數量只有一個,兩者分數不一致時,就取最嚴重的;相對的,檢查結果也有可能出現斑塊很多,但是鈣化不嚴重的情形。
 
此次變革最大的意義在於讓報告標準化,減少影像醫學科醫師解讀影像時的差異,也讓心臟科醫師更重視斑塊的存在與潛在的風險,在建議病人後續應接受哪些治療時,也更具信心。尤其,對於亞健康或健康的民眾來說,或許檢查結果血管還不至於狹窄,但可能已經檢查出有斑塊,民眾了解自己斑塊的分數後,有機會防患未然,從生活習慣飲食改變著手,甚至進一步接受治療,用藥控制。
 
 
綜合狹窄、鈣化、斑塊嚴重度
給予相符處置建議
 
當病人做完心臟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檢查報告上會有分數顯示冠狀動脈狹窄、鈣化及斑塊的嚴重程度,心臟科醫師會根據不同狹窄度及斑塊嚴重度給予處置建議。
 
冠狀動脈狹窄是最嚴重的,如果檢查出狹窄,需要轉診心臟科,有可能需要立即處理。若血管狹窄超過70%,可能需要做心導管手術,心導管的功能是把狹窄的地方擴張,放入支架,以改善冠狀動脈血流。
 
如果狹窄程度在50%以下,且有斑塊,主要建議仍為控制危險因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例如:規律的睡眠、運動、均衡飲食,並定期量血壓,若有高血壓需要用藥控制;有些人可能需要進一步抽血,看膽固醇是否過高,如果太高,也需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或阿斯匹靈(Aspirin),以穩定斑塊,讓它盡量不要破裂,預防血栓。
 
至於做了這項檢查後,多久需追蹤一次?每個人狀況不同。檢查結果完全正常的人,5年內應該不需追蹤;但若檢查發現異常,就要依照病情來調整檢查頻率,例如已經接受治療者,如果病情很穩定、也沒什麼症狀,可兩年做一次檢查;除非中間有突發症狀,再增加檢查的頻率。
 

Q心臟電腦斷層檢查,儀器切數越高越好?

電腦斷層掃描儀可以照全身器官,不限於心臟,切數則是看各家醫院引進的機型而定,原則上,切數越高、等級就越高。切數高比起切數低的儀器,一次拍下的區段範圍較大,檢查的時間也因此快很多。
 
例如臺大醫院目前是採用640切電腦斷層掃描儀,其優勢是一次掃描範圍長達16公分,這個長度一次掃描就可包覆全部的心臟,所以病人只要躺上儀器,對準和調好照射位置,就可以在1秒內照完,檢查床也不需移動;如果是64切,一次能照到的範圍較小,所以需要請病人閉氣約10秒才能掃完心臟。因此,像心臟這種會不斷跳動的器官,各醫院通常會選用最高階的儀器來檢查。
 
Q想了解心血管的健康情形,應該選擇心臟鈣化指數分析還是打顯影劑的心臟電腦斷層?
若是門診醫師評估需要做電腦斷層掃描,多半是因為病人有症狀,需要進一步評估心血管狀態,此時通常會安排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掃描,較為全面。
至於民眾若去健檢,因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檢查費用較高,以臺大醫院為例,約需25000元,其中包括鈣化指數分析;若是不打顯影劑,單純鈣化指數分析約6000元,因此會建議民眾依照有無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來選擇,如果有肥胖、吸菸、不常運動、40歲以上、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較適合做打顯影劑的心臟電腦斷層掃描,可以將心血管的狀態看得更清楚。
 
如果沒有高血脂、糖尿病、年紀大等心臟病的風險,平時均衡飲食,甚至還有運動習慣,可以選擇做無顯影劑的心臟鈣化分數檢查,如果檢查出鈣化,代表確實有風險,可先從生活、飲食習慣等加以改善。
 
 
 
 
BOX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影像
原始圖
 
此為冠狀動脈的左前降支,白色虛線為血管外緣。上方黃色箭頭所指是鈣化(白色亮點處),紅圈為斑塊區域,該處血管有非常輕微的狹窄(雙箭頭為尚未阻塞之血管內徑)。下方黃色箭頭所指是部分鈣化,藍圈為斑塊區域,該處血管有中度狹窄。
 
圖/李文正醫師提供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