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期
出刊日:2024-07-15
返回上一層膝蓋疼痛成因多, 如何對症治療重拾關節活動力?
上、下樓膝蓋痠軟無力,久坐後就僵硬、腫脹,一定是關節退化了嗎?復健科專家解析常見疼痛原因與治療對策,恢復關節健康非難事。
諮詢/張凱閔(臺大醫學院復健科臨床教授、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撰稿/李佳欣
膝關節承受人體的重量,更是維持行走、蹲、跳動作最重要的關節,一旦不當或過度使用造成傷害,往往對患者的日常活動造成困擾,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
在復健科門診中「膝蓋痛」是十分普遍的問題,如何診斷與治療其實頗具學問。這是因為膝蓋構造十分複雜,不僅由髕骨、關節軟骨連接著大、小腿骨與周邊肌群,還有多條細小的韌帶與關節滑囊等軟組織,只要任一處異常或受傷,都可能引發膝蓋的疼痛。
因此,膝蓋疼痛的治療往往不能只聚焦在單一部位,在治療上也經常需要多次嘗試,才能釐清疼痛成因,有效改善患者的困擾。
►年輕族群的膝蓋痛多來自運動傷害或結構肌力失衡。
高齡者膝蓋內側疼痛 6~7成是退化性關節炎
50歲以上的高齡族群,最常見的膝蓋問題就是因年齡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根據門診觀察,約佔高齡患者的6~7成。
膝關節軟骨是介於大腿骨與小腿骨間、透明有彈性的組織,就像是天然的軟墊,為骨骼間的摩擦提供良好的緩衝。然而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下,軟骨組織就容易磨損、變薄,使得骨骼與周邊的組織在相互摩擦下發炎損傷。而女性由於更年期後賀爾蒙分泌改變,對關節保護力下降,發生率更比男性高出了4倍之多。
退化性關節炎最典型的症狀是膝蓋內側的疼痛。這是因為膝蓋內側位處於人體重心的中線上,摩擦耗損最嚴重,而一旁的內側韌帶是維持穩定度重要的組織,當關節軟骨磨損時,韌帶也會變得鬆散,產生明顯疼痛。有些病患甚至可見關節間因摩擦,刺激了骨刺增生;也有患者從外觀上可發現膝蓋內翻(varus knee)的現象,也就是俗稱的「O型腿」。
不過,雖然退化性關節炎在高齡族群很普遍,但診斷上仍會以X光確認病灶與分級(見上表),並依此決定治療的策略。
有時候,因關節在磨損後會連帶引發周圍組織如半月板、內側韌帶、後側十字韌帶的代償與傷害,久而久之患者也無法明確指出疼痛的位置,而是感覺整個膝蓋的僵硬、腫脹,除了安排X光檢查,也會需要搭配超音波來檢查軟組織的病變。這類狀況尤其常發生在在病程拖得較久的患者中。
非侵入治療 目的在延緩手術時間
膝軟骨退化後無法再新生,因此治療首要目標在於緩解發炎帶來的不適,並盡可能減緩關節的惡化。
一、二級患者,通常會建議至少接受傳統物理治療,以電療、熱敷等方式促進組織的血液循環。若發炎、腫脹仍持續,則可考慮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液(high concentration dextrose)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兩種都屬增生治療 (prolotherapy)中的一種介入方法,可促進膝關節內受傷組織的修復與周圍韌帶的穩定度,減緩急性期的疼痛。
前者的原理,是讓葡萄糖液引發關節周圍的發炎反應,刺激細胞的修補機制;後者則是從患者自體血液中萃取出生長因子,再注回患部促進組織再生、延緩軟骨細胞的耗損速度。不過,這兩種方式都建議初期使用,若患者的軟骨已耗損嚴重,效果就相對有限。另一些研究也發現,以PRP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若直接施打於關節內,PRP會被關節液稀釋,效果並不理想,應治療周邊受損的韌帶,有點像是修補吊橋的繩子以維持橋的承重,改善整體的關節環境。
另一種方式則是注射玻尿酸,利用其黏稠與高度保水特性,達到類似潤滑液的作用,有些也可以降發炎,減少膝軟骨的磨損、退化。適用於關節已攣縮、僵硬的患者,也可幫助恢復關節的活動。這項治療健保現已納入給付,然須治療持續6個月以上仍未改善,才可申請。
上述非侵入治療的意義在於延後置換人工關節的時間,若治療後患者能恢復關節活動、自覺感受良好,即使三、四級的患者,也不必然需要手術。但若治療後發炎、積水仍持續,或關節仍無法活動,影響日常功能活動,仍得考慮手術治療。
年輕族群膝蓋痛 多為運動傷害、結構受力不均導致
一般年輕族群若主訴膝蓋痛,多來自兩種原因:運動傷害及因結構肌力失衡引發的組織損傷,關節退化的機率相對較低。
前者多半為急性,像是打籃球、網球的跳躍太劇烈造成半月板破裂或扭轉動作施力不當造成的十字韌帶損傷;滑雪下坡時膝蓋內夾壓力過大,使內側副韌帶扭傷、斷裂等。這類傷害相對明確,治療上多半也會先採取傳統物理治療以及前述的注射治療等,促進組織的修復、抑制發炎。若已有肌腱、韌帶的斷裂,則須以手術進行移植、重建。
後者造成的疼痛好比女性常見的「髕骨外翻」。髕骨位於膝蓋前方,隨股四頭肌的收縮牽引上下滑動。然而當大腿內外側肌群力量不均(內側無力或大腿外側肌群過度訓練、緊繃),在股四頭肌用力收縮時,就容易將髕骨向外側拉。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在上下樓或下蹲時,膝蓋前側因不正常的摩擦而產生明顯的疼痛、緊繃。另外,女性由於天生的結構大小腿骨夾角較大,也比較容易有髕骨外翻的情況。
而這類慢性膝蓋的疼痛問題通常也跟身體整體結構力學有關。除了髕骨外翻,可能患者本身也有脊椎側彎、骨盆歪掉、姿勢不良、產後核心無力等,也都容易造成脊椎、骨盆代償,進而引起膝關節的損傷,通常發生的年紀會在30~40歲肌肉開始逐步流失的時期,而且有時候患者甚至同時合併多重症狀、難以一次釐清原發的因素。
因此,膝關節問題的治療,醫師通常會先利用儀器、物理治療、注射等,處理症狀較明顯的問題,治療後若未完全改善,再依照病人的症狀調整方向。同時,也會希望患者改正不當的姿勢或強化膝蓋周邊的肌群如股四頭肌,有時候也會利用貼紮輔助關節的穩定。
全面性強化關節組織 有效延緩退化
膝關節的問題在深層超音波技術的應用下,現已能更快、更精準地找到病灶,過去不易發現的問題好比十字韌帶細微病變、甚至膝關節後側組織內的神經腫瘤等,現都有機會在第一時間就確診。而治療方式的多元,也為不少患者延緩了手術治療的時間。
但要提升治療效果、維持膝蓋長期的健康,還是會建議患者應搭配肌力的訓練、維持運動習慣。
許多病患常因為膝蓋痛而從此不敢運動,其實不論是退化性關節炎或者關節軟組織的損傷,增強核心與腿部的肌力,才能提供膝關節良好的支撐、分散膝蓋的承重。運動也可增加軟骨中關節滑液的進出,提供更多的營養,強化關節周圍肌肉、肌腱和韌帶的結構。
在運動的選擇上,只要不是急性期,運動的類型並沒有特殊限制。但會特別推薦膝蓋疼痛的患者,多從事「封閉型」動力鏈的訓練動作,也就是手或腿部可支撐在靜止的平面、進行固定範圍內收縮的動作,例如靠牆深蹲、飛輪、固定式重訓器材等,較能維持關節的穩定度,也可刺激關節附近的肌肉收縮。研究已發現,肥胖者因膝蓋負擔大,退化性關節炎發生時間較一般人來得早,若有體重過重的情況,也應搭配每周至少2~3次的有氧運動。
至於是否應該補充保健食品來強健關節、保有骨質?由於目前相關研究尚未證明其療效,並不會特別推薦病患使用。但若患者服用後覺得疼痛改善或主觀上感覺症狀緩解,在正常劑量下服用,醫師通常也不會反對。
►透過深層超音波技術,醫師能快速精準找到病灶。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精準治療 跟「慢性疼痛」說再見
- 新聞NEWS一下 / 知名抗癌部落客肺腺癌離世 定期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保平安
- 新聞NEWS一下 / 知名科技大廠執行長膽管癌驟逝 「舊」台灣人務必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
- 擺脫慢性疼痛
- 台灣也有食人菌?! 如何避免感染?
- NGS檢測健保給付上路 我的癌症適用嗎?
- RSV呼吸道融合病毒重症風險超越流感 疫苗預計年底上市 藥物臨床試驗中
- 洗腎都是吃太多藥造成? 破解洗腎10大迷思
- 骨癌一定得截肢嗎? 全方位解析骨癌治療
- 健檢腫瘤指數異常,好緊張! 下一步怎麼辦?
- 反覆口腔潰瘍、長小腫塊, 會是口腔癌嗎?
- 腦動靜脈畸形易致命! 有哪些徵兆該注意?
- 隔夜菜能安心吃嗎? 食物保存的關鍵10問
- 「我有社恐…」 社交恐懼症是疾病嗎?如何克服?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睡夢中大吼大叫,拳打腳踢是怎麼回事? 談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 曾宇婷醫師專欄 / 糖尿病治療新進展 從胰島素到腸泌素、三重荷爾蒙受體促效劑
- 王清泓醫師專欄 / 正常眼壓型青光眼
- 消脂保肝專欄 吳妮民醫師 /3方法 檢測你的肌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