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37期

出刊日:2016-07-15

返回上一層

關心男性的那條腺 攝護腺癌防治全攻略

攝護腺是男性獨有的器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2013 年國人(男女合計)的癌症發生人數,攝護腺癌排名第6,在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則排名第5 !由於牽涉到解尿與「男性雄風」等個人隱私,有些男性諱疾忌醫,等到尿不出來茲事體大,才發現攝護腺癌找上門!
 
諮詢╱黃昭淵(臺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泌尿科臨床副教授)
撰稿╱黃筱珮
 

疾病篇

76歲劉爺爺身體一向保養得不錯,2個月前卻開始一直跑廁所,經常感到尿急,到了廁所又尿不太出來,滴滴答答、斷斷續續,總有尿不乾淨的困擾,對生活造成不便,漸漸的還出現血尿,讓他不敢再忽視這個問題,求診發現竟是攝護腺癌作祟!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大小有如一個栗子,緊貼著膀胱下方,會分泌攝護腺液,在男性射精時,攝護腺液混著精液和精蟲一起射出體外,有潤滑的效果。目前已知的主要功能是維持精子活動力及保護男性生殖泌尿道免於感染。
 
據統計,男性分泌攝護腺液占精液總重的20%左右,有少數男性因攝護腺阻塞,精液和精蟲無法順利射出導致不孕,但比例相當低,並非男性不孕的主因。
 
比起其他癌症,攝護腺癌屬於「相對溫和」的癌症,有些患者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病,沒去檢查也不知道罹癌,西方醫學機構進行大體解剖時曾經發現,80歲以上的「大體老師」約有一半攝護腺都有癌化,但都沒有感覺,生前也未就醫。
 
儘管如此,不代表無須重視攝護腺癌。在台灣,攝護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第6位(2014年統計),每年約有一千人死於攝護腺癌。
 

四分之三攝護腺癌為早期、中期

早期攝護腺癌通常沒症狀,因此患者多半「無感」,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則會發生解尿不順的症狀,會一直有尿意,但尿液難以排空,嚴重者可能出現血尿、尿失禁等。若更晚期發生癌細胞骨轉移時,會有骨頭疼痛、甚至行動不便的風險。
 
據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之攝護腺癌案例,約四分之三為早期及中期攝護腺癌,四分之一為晚期。早期及中期的攝護腺癌,治療方式多,部分病人亦可選擇積極觀察監控,不急著治療;若是晚期攝護腺癌,因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平均存活率約只有3年左右。
 

PSA及肛門指診 早期篩檢工具

要如何得知是否有攝護腺癌?一般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應接受血清攝護腺特定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PSA)檢查合併肛門指診,是早期偵測攝護腺癌的診斷工具。
 
PSA正常值為4.0 ng/ml,但並不表示小於4.0 ng/ml就完全沒有攝護腺癌的可能,或PSA值高於4.0 ng/ml就一定有攝護腺癌,因為SA值上升的原因不是只有攝護腺癌,還有許多變數,例如攝護腺肥大、發炎以及尿路感染等,因此只能當成參考依據之一。
 
當PSA或肛門指診發現異常時,建議進一步接受超音波檢查、或經直腸超音波導引攝護腺穿刺切片檢查,以確認病情。隨著檢查影像愈來愈進步,像是核磁共振(MRI)等日漸普及,未來或許會有不同的檢查確診方式。
 

低度或中度風險 可密切追蹤暫無須治療

確診為攝護腺癌以後,需先分期,利用肛門指診、影像掃描、PSA數值、及病理切片細胞分化程度(即葛里森分數)等檢查方式,加以綜合判斷。
 
如果為低度或中度風險的攝護腺癌、且預期生命少於10至15年之病人,一般建議長期追蹤觀察,不必立刻接受治療,若腫瘤開始進展或惡化,再治療不遲。因為統計顯示,此類病人9成以上死因為其他疾病,不是攝護腺癌;且臨床發現,約2至4成之病人追蹤過程中,因疾病進展開始接受各式治療,但是存活率似乎不受延遲治療影響。
 

治療方式需考量年齡及癌症侵犯程度

由於攝護腺癌的特性多半較溫和,進展過程較緩慢,且平均診斷年齡高達70歲,患者多半已年老體衰,對於治療的承受度難以預料,因此確診時的「年齡」與「癌症惡性度」同為考慮是否治療、以及採取何種治療的重要因素。
 
舉例來說,若患者已經75歲,預期生命5至10年以下,評估癌細胞分化良好無立即致命風險,即便中晚期攝護腺癌(T3或T4)仍可能建議追蹤監控,不採取治療,若非得治療,也會採行低侵入性的療法為主;但若同樣的期別,患者是50歲的中壯年,就傾向建議積極治療,視腫瘤侵犯程度決定治療方式。
 
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相當多樣且複雜,各療法的副作用與併發症也不同,可能伴隨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直腸損傷等風險,加上患者的病況各不相同,泌尿科醫師多半會與病家討論,量身訂出最合適的療法。治療方式各別介紹如下:

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開刀):

分為傳統開腹法、腹腔鏡法及機械手臂輔助法3種。傳統開腹法手術時間平均2至3小時;腹腔鏡法及機械手臂輔助法約要3至4小時,皆是直接切除攝護腺及儲精囊,再將膀胱及尿道縫合,是高侵入式治療。其中機械手臂輔助法是腹腔鏡手術的進階版本,傷口小、流血量更少,但術後漏尿或性功能障礙等後遺症是否較低,則沒有定論。

冷凍治療(Cryoablation):

在超音波導引下,將4至8根冷凍探針從會陰部插入攝護腺,以低於零下40度低溫殺死癌細胞,攝護腺組織及癌細胞最後會萎縮而纖維化。手術時間約1.5至2小時,是低侵入式治療。

海福刀(HIFU):

是一種低侵入性微創治療,利用探頭經由直腸進入治療區,將高能量的超音波分散傳送,集中在攝護腺的病變焦點區上,使焦點區內的組織溫度上升,產生凝固性組織變化破壞細胞,達到等同切除的效果。
體外放射線治療(即電療或放療):不用住院,在放射治療科進行。以高能量放射線對準攝護腺,放射線會破壞正在分裂繁殖的癌細胞。

荷爾蒙治療(去勢性治療):

固定時間打針(一至三個月)、或一次性切除睪丸、或每天吃荷爾蒙藥物。這不是根治性治療,僅能暫時壓抑癌細胞,平均3至5年仍會再發惡化,平均8年後出現轉移。
 
02-A-1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大小有如一個栗子,緊貼著膀胱下方,會分泌攝護腺液。
 
▲進行肛門指診檢查時,醫師會戴上手套,由肛門處將手指伸入受檢者直腸內,檢查攝護腺和儲精囊。
 

一、5大原因與攝護腺癌發生相關

台灣每年約有5千名新診斷的攝護腺癌病例,攝護腺癌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目前醫界分析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老化 - 攝護腺癌多見於老年男性,國健署公布平均診斷出攝護腺癌的年齡約70歲。
2、遺傳性 - 許多學者研究發現,有攝護腺癌家族史時,攝護腺癌的發生危險度明顯升高。1996年11月《科學雜誌》(Science)曾刊載文章指出,人類的第一對染色體上的某段遺傳基因若有缺損時,很可能會造成家族性攝護腺癌。
3、種族 - 歐美國家的攝擭腺癌在世界上有較高的比率,東方的男性則是最低的。目前已知美國的黑人是全世界攝護腺癌最好發的人種,相對於美國白人,黑人的攝護腺致癌危險度高出85%,死於攝護腺癌的機會提高144%。種族因素所造成的差異,很有可能是遺傳的先天因素加上後天的環境因素(例如飲食等)所造成的。
4、飲食 - 根據美國癌症中心所出版的《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報導,飲食習慣偏好吃肉或是高脂肪飲食的人,也就是偏向「西方飲食」的人比較容易得到攝護腺癌。
5、男性荷爾蒙刺激 - 男性荷爾蒙是攝護腺增長的必要因素,有研究顯示去勢的男性一輩子都不會有攝護腺肥大以及攝護腺癌的問題。但是否攝護腺癌患者的男性荷爾蒙分泌就一定比較旺盛?則沒有定論。
 

二、何謂低度和中度風險的攝護腺癌?

低度風險:

臨床分期T1c-T2a及PSA<10 及
葛里森分數≦6(3項皆有才成立)

中度風險:

臨床分期T2b或 PSA 10?20或
葛里森分數7分
(任一項有即成立)
 

三、低度或中度攝護腺癌定期追蹤方式:

◎ PSA:每3至6月進行檢測
◎ 肛門指診:每6至12月檢查一次
◎ 攝護腺切片:首次切片可能在1至6個月內,以後每12至24個月一次,直到75至80歲或預期生命少於10年。
◎ 若PSA或肛門指診顯示異常,可能須再切片或進行影像檢查(如MRI)。
 

健康Q&A

Q、我父親有攝護腺癌,我是不是也是高危險群?應該幾歲就要去檢查?
A、攝護腺癌有家族關聯性,臨床上常見父親罹患攝護腺癌、兒子也罹患攝護腺癌,還有家族之中多個兄弟同時罹患攝護腺癌的案例。一般而言,若一等親有攝護腺癌,則罹癌風險提高至少3成,所以有家族史的男性應提早自40至45歲開始每年檢查。
 
Q、染髮與攝護腺癌有關嗎?
A、高雄醫學大學團隊進行染髮與攝護腺癌研究,該研究蒐集2000至2007年共296位攝護腺癌患者、另有296人未罹攝護腺癌作為對照組進行研究,發現染髮者罹攝護腺癌機率比未染髮者高出1.15倍,同時也在此研究中證實運動習慣有顯著保護作用。研究結果於2016發表於國際知名《BMC癌症》期刊。從這個研究可發現染髮與攝護腺癌可能具相關性,但是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