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防治骨質疏鬆要趁早 別讓身體的「鋼筋」垮掉了!

返回上一層
骨質疏鬆是骨質流失的後果,但平常不痛不癢, 若不特別檢測是不會知道的,有人比喻就像土石流般,每天流失一點點, 等到有一天整個走山(骨折)了,才驚覺事情的嚴重性。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蔡克嵩,曾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指出,骨質疏鬆最主要的健康危害就是造成骨折,有些患者是因為背痛就醫,檢查後才發現腰椎已經骨折,而這骨折就是骨質疏鬆造成的。因為脊椎是慢慢崩塌的,痛感比較不那麼強烈,臨床上X光看到有骨折卻沒有自覺的患者,一半以上就醫時可能已經骨折一段時間了。
 
骨折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有二,其中以脊椎骨折人數最多,另一種則是大腿骨骨折。骨折會導致患者臥床,增加肺炎、膀胱炎等疾病的風險。有些慢性病也會增加骨鬆與骨折的風險,透過健保資料庫的相關統計可發現,肝臟相關疾病是重要因素,糖尿病則會影響骨頭的代謝,即使糖尿病患骨密度沒那麼差,但是骨折率是高的。
 
骨密度可代表骨頭強度的七、八成,其他影響強度的因素還包括骨頭大不大、骨頭鈣化有沒有完全(有沒有軟骨病)等。而骨密度愈低,確實愈容易骨折。
檢查結果是看T值高低,世界衛生組織認為T值達到-2.5,即可定義為骨鬆。總之,T值愈差、骨折風險愈高,每差一個T值,骨折風險約會增加兩倍。
 
什麼樣的骨鬆需要治療?最明確的標準就是已經有骨折,包括脊椎骨、大腿骨、上臂、手腕等部位,這些患者一定要治療骨鬆。至於還沒有骨折的人,若骨密度檢測T值已是負值,即使不到-2.5,若年齡愈大、骨折風險會倍增,也可以考慮治療。
 
骨質流失速度的快與慢,取決兩大因素:一個是年輕時骨質是否足夠,另個因素則是約50歲後骨質掉得多快;以女性來說,骨質流失速度會在停經後快速增加,是一大關鍵因素。
 
骨鬆症不論使用哪一種藥物,都能減少骨折的發生,但都必須治療大約半年至1年以上才有效果。
 
不過,藥物的重要性只佔一半。骨鬆和糖尿病一樣,要控制良好不能只靠藥物,非藥物治療也同樣重要。例如避免跌倒,只要不跌倒或不被外力撞到,骨折風險能降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