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5大方向 治療顳顎關節障礙

返回上一層
若有顳顎關節障礙與口顏面區域疼痛困擾的民眾,治療方向大致如下:
1.戒除不良的壞習慣,如緊咬牙關、夜間磨牙、喜歡咬硬的食物等。
2.採取物理治療,如對患部熱敷。
3.給予藥物治療,如消炎止痛劑與肌肉鬆弛劑。
4.咬合板治療,減少夜間磨牙並放鬆緊繃的肌肉與關節盤壓迫。
5.手術治療,上述的保守治療都沒有效果時,而且確定是顳顎關節結構問題或無法控制的發炎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如關節沖洗、玻尿酸注射、關節鏡手術等。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如果疼痛是源自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臺大牙科的顳顎障礙門診,會整體評估口腔顎面與頸椎結構,並與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合作,利用乾針、注射玻尿酸、徒手治療等手法來解決病人的疼痛。
 
乾針與中醫針灸不同,源自於歐美。最初是醫師在處理病人長久的肌肉疼痛時,以針筒將麻藥注射到患部希望減輕疼痛,但發現即使藥效過了,病人痛感仍減輕,就連注射生理食鹽水也有同樣效果,因此推測止痛效果與「針刺」有關,並非藥物的功效,後來就發展出「乾針」療法。過去醫師多以注射針頭來進行乾針療法,現為了減輕神經血管受傷的風險,普遍改用針頭較鈍的針灸針來進行乾針治療。
 
為何乾針有止痛效果?科學家從生理與生化的角度切入了解針刺對於肌肉的影響。透過肌電圖觀察,可發現在乾針治療前,周邊疼痛的肌肉在神經肌肉交界處會有神經末梢「漏電」的現象,治療後再測肌電圖就不再漏電。
 
有不少疼痛一、二十年的患者在接受乾針治療後,獲得極大的改善,甚至也因此解決了困擾已久的耳朵不適。以顳顎關節內翼肌緊繃導致的耳咽管緊閉為例,因為內翼肌位於顱內,一般物理治療很難處理到,必須以乾針深入肌肉刺激放鬆。不少病人因為顳顎關節疼痛求診,透過乾針深入治療,放鬆緊繃的肌肉,意外發現長久以來的耳朵悶塞也不藥而癒。目前針對顳顎關節障礙的乾針治療於2019年已通過台灣健保給付。
 
但是,這些長期的疼痛多半都是累積已久的結構問題與姿勢不良所致,乾針有點像是止痛針,雖然當下解決了疼痛,但釜底抽薪之道仍應找出疼痛原因予以改善。
 
從顳顎關節到頸椎,可發現結構與姿勢影響人的健康程度極大。下巴位置的變化,不只影響咀嚼功能,還可能讓呼吸道不通暢,未來還可能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此若有長期的口顏疼痛、顳顎關節障礙的症狀,仍應及早求診,了解真正的病因,並矯正與治療,以免引發更多共病。原文請見 https://pse.is/4vrb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