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中耳炎頻頻復發怎麼辦?

返回上一層
中耳是耳膜後方的一個空腔,有耳咽管連接鼻咽部,維持中耳的平衡。相較成人,小孩子因為臉型尚未發育完全,耳咽管短且接近水平,一旦呼吸道感染,病菌容易入侵中耳,加上控制耳咽管的肌肉不夠成熟,鼻咽處的耳咽管開口旁也有腺樣體―這是一個充滿淋巴組織的腺體,為身體抵禦病菌的第一道防線;幼兒因為過敏及頻繁的呼吸道感染,腺樣體容易腫脹、肥大,因而影響了耳咽管的開闔,讓中耳積水難退。
 
一旦有急性中耳炎時,醫師從耳鏡觀察耳朵,因為中耳充滿液體或者膿液,可看到耳膜紅通通、腫脹的樣子。孩子可能出現發燒、耳朵悶痛,或抱怨聽不清楚、明顯聽力變差。如果是嬰兒或者還沒有說話能力的小小孩,則可能只會有發燒、抓搔耳朵的動作,也可能因為不舒服而哭鬧不休、黏人,需要父母多留意,第一線的醫師也需要例行性檢查耳朵,確認耳朵的狀況。
 
當診斷出是急性中耳炎時,最理想的作法是去培養確認是哪種細菌或者是病毒,再看是否給予抗生素,但臨床很難做到。有些國家的治療準則建議先觀察,不立即使用抗生素,這是因為不確定是細菌或病毒引發,避免抗生素濫用。
 
不過在台灣,目前相關研究培養出的細菌大部分為肺炎鏈球菌或者嗜血桿菌等兩大菌種,也因此台灣的醫師通常在看到急性中耳炎時,就會給予約10~20天的抗生素療程,先舒緩孩子的疼痛。由於台灣過去抗生素用得太浮濫,第一線抗生素已有抗藥性,醫師通常會直接給予二線的抗生素如安滅菌,效果通常都很不錯,短期使用也不太有副作用或衍生抗藥性的問題;另外也會給予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的鼻噴劑控制過敏症狀。
 
急性中耳炎過後,不少孩子仍存在中耳積水的狀況,甚至積水還沒退,又因為感冒復發,需要再次吃一次抗生素的療程,但急性期過去後,基本上不需要持續使用抗生素。
 
「時間」是中耳積水最好的治療。中耳積水在急性期發作的第一個月內,約有一半的孩子的中耳積水會消退,第二個月再一半的孩子可以退,第三個月則可能剩八分之一的孩子退不了。家長面對反覆中耳炎或中耳積水的孩子,需要耐心的等待,不須過度焦慮。一般來說,在孩子5歲後,臉型漸長,肌肉成熟,中耳炎的狀況就會減少很多。
 
一般而言,醫師透過耳鏡就可診斷中耳炎,並不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所以診所即可診治,然而有非常少數的孩子積水2~3個月無法退,或者半年內中耳炎反覆發作4~5次,此時建議可以到大醫院進一步診治。醫師會安排「鼓室圖」檢測耳壓,若孩子3歲以上,表達能力更好了,也可能安排聽力檢查,評估聽力狀況。
 
如果觀察到積水並未超過聽骨位置,則還不會影響聽力,也代表已經有空氣進入中耳腔,水快退了,應不須手術。少部分的孩子積水真的很難消退,甚至影響到聽力與學習狀況,此時建議手術,在耳膜上裝通氣管,強制讓耳膜兩邊壓力平衡。由於中耳炎會讓中耳內成為負壓的環境,更容易將黏膜滲出液吸進中耳腔,通氣管手術不只是可以讓積水流出,也讓中耳維持壓力平衡,避免中耳再吸入滲出液。
 
通氣管手術需要全身麻醉,手術是透過顯微鏡或內視鏡,將耳膜劃開一小洞,將中耳蓄積的膿水抽掉,最後在耳膜的小洞上裝上通氣管,手術過程一耳只需5~10分鐘。通氣管的作用在於讓兩邊維持通氣,若只劃開耳膜、清除中耳積水但不裝通氣管,耳膜在1~2天內就會癒合,然而耳咽管功能還不好,很可能又會開始積水。
 
通氣管在半年到兩年內就會自己排掉,耳膜也會自然癒合,此時孩子的年紀又大了一、兩歲,臉型變長,耳咽管不再那麼水平,肌肉也更成熟,中耳炎就不容易復發。裝上通氣管後,生活一切如常,只需要小心洗澡時盡量不要進水,另外只要戴好耳塞、泳帽覆蓋好耳朵,也能夠游泳。
 
極少數患者在通氣管掉落後,耳膜仍遲遲無法痊癒,也不須擔心,這不會影響聽力,太小的小朋友進行耳膜修補手術成功率較差,很可能中耳又會再積水,建議可以等到孩子青春期時再進行手術補耳膜,等身體較為成熟時成功機率較高。全文請見 https://pse.is/584s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