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食物分級 吞嚥困難少受罪 治療可採雙管齊下|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目前吞嚥障礙最標準的檢查方式是「螢光錄影吞嚥檢查」。臺大醫院副院長、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復健科教授王亭貴,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提及表示,檢查時會讓病人吞下不同黏稠度的鋇劑,藉由影像看病人「吞」下去的肌肉動作,不過缺點是有X光暴露,以及鋇劑畢竟並非真正的食物。
 
此外還有內視鏡吞嚥檢查、口咽壓力檢查、超音波和血氧飽和度檢查等。內視鏡吞嚥檢查也是讓病人吞染劑或有顏色的食物,同時放入內視鏡,看吞嚥的過程中食物有沒有跑到氣管或滯留。執行良好的內視鏡吞嚥檢查和螢光錄影吞嚥檢查一樣準確,不過最大的缺點是,如果在吞的過程中食物跑到氣管的瞬間,內視鏡無法直接看到,只能從吞完之後氣管有沒有東西來推測。
 
口咽壓力檢查是放一根管子到咽喉去看吞嚥的壓力指數,不過這個檢查在台灣較少做。超音波檢查是最新的發展,全世界只有一、兩個國家有能力進行,臺大醫院目前也在此領域致力研究發展,並與產業界攜手開發工具,希望未來能建立新的檢查標準。血氧飽和度是以結果回推,也就是當病人嗆到的時候,血氧飽和度會下降,當吃飯的時候血氧飽和度下降,就代表病人可能嗆到了,主要作為監控使用。
 
一旦檢查確認有吞嚥障礙,該如何治療?可分為直接治療法和間接治療法兩大類。不過通常都是雙管齊下、二線並行。
 
直接治療法是給予病人最適合的食物,例如若病人每次喝水都會嗆到,進食固體食物就很順利,可以在水中加入增稠劑,改變食物的型態。或是建議病人採取較不易嗆到的姿勢或方式,例如喝水的時候頭不要抬高,或是吃東西的時候用力吞等。不過這樣的方法較適用於吞嚥問題不是很嚴重的病人。
 
間接治療法主要是訓練病人的肌肉,所以病人一定要能夠配合,如果是失智症病人就不適用。例如社區中常有語言治療師推動「呷百二吞嚥健康操」,藉由「透早起床笑咪咪」、「嘴唇尖尖親五下」、「舌頭伸長推到底」、「舌頭轉轉很有力」、「臉頰鼓起變氣球」、「大口嚼嚼用力吞」等6個口訣,搭配動作,教導長者運動吞嚥肌肉。
 
當然,在醫院內也有更多針對病人個人問題的特殊化訓練,例如一些訓練咽喉肌肉的運動,或是借助肉毒桿菌的幫忙將環咽肌放鬆,不過這就需要復健科醫師的專業評估,給予個人化的建議及治療。此外,要注意的是,任何復健包括吞嚥在內,有兩個重點,一是反覆做,二是要做對,才能達到效果。
  
如果因為吞嚥困難就減少攝食,會陷入惡性循環。有些年長者因為蛋白質攝取不足罹患「肌少症」,除了走路比較沒力之外,口腔的肌肉也會受影響。如果因為吞嚥障礙而不敢吃,肌肉萎縮、體重減輕的速度就越快,離正常生活品質的距離就越遠。有些病人甚至因為吞嚥障礙不敢喝水,最後全身脫水送醫急救,或是送醫後被評估要裝鼻胃管,對生活影響更大。
 
所以,有吞嚥障礙的年長者,千萬不要因此害怕吃東西,只要選擇適合的食物,並且注意一些進食技巧,一樣可以保有所需的營養。例如固體和液體食物分開吃;吃東西的時候要專注,不要因其他事情分心;食物先在嘴巴裡「含」一下,準備好再吞。此外,在吞的時候用力一下,咽喉的上升就會比較快速。
 
對於有吞嚥困難的人,如果暫時改變不了生理上的問題,但又不能不吃東西,改變食物也是一個方法。目前國際上有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是由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組織制訂,將食物依質地、黏稠度分為0~7級,第0級是流速如水,第7級是食物原形的常規食物,透過螢光攝影吞嚥檢查可以判斷病人適合吃哪個等級的食物,家人和主要照顧者就能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給予適當級數的食物。
 
家人除了可以用果汁機把食物攪碎以利吞食外,坊間也有廠商開發「吞嚥障礙飲食」,料理包上會載明適合的IDDSI等級,且經營養師調配,可幫助有吞嚥障礙的病人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維持身體機能。文章全文請見:https://pse.is/3za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