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特殊旅遊體驗 應儲備體力與藥物

返回上一層
不少人希望探索不一樣的美景與體驗,選擇了較特殊的旅遊體驗,也須作好體力與藥物的準備。
一、登山:
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海拔1500公尺以上就可能影響人體機能,前往超過2500公尺以上高山,就可能出現高山症,隨著高度上升,發生的比例也隨之增加,而嚴重程度則與高度、上升速度、停留時間、個人體質等因素有關。
 
由於高山上氣壓降低、氧氣減少,身體會出現許多代償作用,造成身體不適,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
 
若要前往超過2500公尺高山,甚至是如西藏等高原區旅遊,就要注意海拔高度與上升速度,行前也可以到旅遊醫學門診預先開立高山症常見的預防用藥丹木斯。此藥是一種利尿劑,可在上升至海拔2500公尺前24小時,每12小時服用125mg,吃到不再上升高度後兩天。一旦發生頭痛就建議停留原地,可以服用止痛藥減緩頭痛,最慢48小時症狀就會趨緩。
 
高山症最怕的是出現腦水腫或肺水腫,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意識改變、嗜睡、胡言亂語、步態不穩等;肺水腫則是肺中積液變多,即便處於休息狀態仍會感到喘,或出現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還會出現呼吸困難,這時候能做的事是給氧氣,並且立刻下山,一旦高度下降,症狀就能緩解。若緊急時可給予Dexamethasone(類固醇)治療腦水腫或Nifedipin(鈣離子阻斷劑類高血壓藥)來降低肺部血管壓力,治療肺水腫;威而鋼(Sildenafil;商品名Viagra)則是用來預防「高海拔肺水腫」狀況,並非「急性高山症」,且可能有頭暈、頭痛等副作用。
 
若民眾準備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或登山,切記行前就須開始運動訓練,提高身體的耐受度與適應力,並備妥藥物。
 
二、潛水:
潛水最怕的是俗稱潛水夫病的減壓症,由於水中壓力大,隨著下潛深度增加,會增加氣體在血液中的溶解率,將吸入體內的氣泡愈壓愈小,但若從水中快速上升、未控制速度,氣體會從血液中解離出來,氣泡會愈變愈大,來不及藉由呼吸排出體外,就有可能溶解到血液中塞住血管或組織,形成氣體栓塞,引發器官功能失調。
 
不少海島型國家會提供潛水體驗,但許多遊客並未取得潛水證照,在教練簡單說明後就入海潛水,其實非常危險。想從事潛水活動,須尊重潛水專業的分級制度,即使持有證照,也仍需有熟悉當地水域的專業教練帶領,才能避免發生意外。
 
三、滑雪:
建議滑雪應有專業教練陪同練習,循序漸進,才能減少意外;一旦發生骨折或創傷,建議在當地直接就醫,但臨床也碰過少數人因擔心當地醫療水準不足,最後搭乘海外醫療專機回台治療的案例。
 
此外也要小心處於寒冷環境中帶來的傷害。一旦體溫小於35度,身體機能就會停滯,所以前往極寒地區一定要注意四肢末梢的保暖,並且要活動。尤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需特別小心,由於低溫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別提防突發心臟病,而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經反應較差,可能對溫度和痛感的反應都不夠敏銳,保暖若沒做好就可能導致凍傷,嚴重甚至會組織壞死。
  
出國旅遊的時間較長,特殊族群的用藥更需要「精打細算」。慢性病人應準備足量用藥;部分藥物如胰島素,需注意保存溫度,如需冷藏就要準備冰袋以確保穩定性;若是癌症病人需使用嗎啡類管制藥品,需事先請醫師開診斷證明。若是有慢性病、重大疾病,抑或剛經歷大手術的病人,出國前都建議先諮詢原主治醫師,提前做好準備。
 
萬一不幸需要在海外就醫,台灣健保能提供海外就醫自墊醫療費用核退,但以國內醫學中心平均費用為支付上限,不過各國醫療費用差異極大,比較保險的作法是提前購買海外旅遊險,並加保海外疾病健康醫療相關附約,一旦需緊急就醫,也能更安心的接受治療,不會大傷荷包。全文請見 https://pse.is/54r6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