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這裡痛那裡痛 慢性疼痛怎判斷?

返回上一層
大部分的慢性疼痛都有根源,依其發生原因和表現,可分為「結構性」與「非結構性」兩大類:
 
一、結構性慢性疼痛:
結構性的慢性疼痛多半指因軀體、內臟等非神經組織受傷所引起的疼痛。例如:
 
1 頸椎退化疾病引發的頭頸部疼痛。
2 骨關節、肌筋膜疼痛引發的四肢疼痛。
3 脊椎或椎間盤突出等退化性疾病引發的腰背疼痛。
4 胰臟炎、子宮內膜異位或癌症等疾病引發的內臟疼痛。
 
如果發生原因是皮膚、肌肉、筋膜、關節、骨骼受損引起的疼痛,按壓受影響區域會感到痠痛或紅腫熱痛,較易定位,對藥物反應佳。如果是內臟型的慢性疼痛多半會有悶脹、壓迫、緊縮、絞痛等不舒服感,常有自律神經刺激的症狀如噁心和冒汗,不適感的定位較困難,感受點不一定是患部,而可能是轉移性的疼痛。
 
二、非結構性慢性疼痛:
非結構性慢性疼痛指因神經系統受損或致敏化(因重複刺激而導致反應逐漸放大)所起引的疼痛,也就是俗稱的「神經痛」。神經系統像電線一樣,如果外表磨損導致絕緣功能變差就易漏電,即便沒有任何外來刺激,神經卻持續放電,造成疼痛假警報不斷,這種疼痛也在大腦留下負面的記憶,即使沒有刺激還是會一直放大訊號,形成惡性循環。可能引發的原因如下:
1周邊神經受損:如糖尿病神經病變,此為慢性疼痛最大宗的原因,另外還有自體免疫疾病(如乾燥症)造成神經傷害,以及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等。
2化學治療:常用於治療癌症的化療藥物鉑類(platinum)和紫杉醇易破壞神經系統,造成神經痛。
3中樞神經系統(大腦或脊髓)受損:因腦中風、車禍腦傷、脊髓損傷、腫瘤壓迫或侵犯、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引發疼痛。
4交感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例如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發生機轉和病程不明,病人常在肢體受傷後,沿著原始受傷部位,向遠端發生局部疼痛的症狀。
5和神經系統致敏化相關的疼痛:因長期傷害性疼痛或炎症疼痛,或內心壓力引起慢性疼痛,如纖維肌痛症、腸躁症及其他身心症等。
 
神經痛的症狀包括痠、抽、麻、燒灼、針刺、閃電、陣痛、蟲爬、搔癢難耐感等,有些因糖尿病造成小纖維病變的患者形容身上好像有成千上萬的螞蟻在爬,或者赤腳在地板上走路的時候,明明看起來地板是平滑的,卻像走在碎石子路上。神經痛的症狀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難以預期何時會來,造成病人很大的心理壓力,通常早上症狀較輕,愈晚愈嚴重,難以入眠,嚴重衝擊日常生活。神經痛無法從外表看出端倪,所以外人很難理解神經痛病人的痛苦,甚至可能覺得是在「無病呻吟」,但這些都是病人真實的感受。
 
要釐清引發慢性疼痛的原因,醫師會根據病人主訴和病理檢查加以綜合評估,以判斷是哪一種類型的疼痛。
 
如果患者主訴有麻刺感,尤其會從腳底或腳趾頭開始,痛感延伸到小腿,且是對稱性疼痛,八九不離十是神經痛。但相較其他的生命徵象,可以有客觀的指標與儀器來量測狀況好壞,疼痛感是一種主觀的經驗感受,通常會先用0到10分的「疼痛評估表」讓病人指認疼痛是幾分程度,先了解病人感受,比較好跟病人溝通,作為如何給藥及給藥後止痛成效的判斷。
 
而除了病人主觀的陳述,臨床上也可以透過「皮膚切片」了解神經末梢的損傷程度,以及神經傳導檢查等理學檢查,這些檢查可以告訴醫師病人慢性病的控制狀況與神經的完整度,在用藥上,除了處理疼痛,也需要控制原有的慢性疾病。
 
醫學界也發展出「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術,簡單來說是用高解析度的MRI研究受到刺激時的腦區變化。研究顯示正常人與神經痛病人腦區活化程度不同,例如同樣的刺激,神經痛病人的腦區活化範圍大,顯示感受較強烈。
 
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查讓神經痛不再只是主觀描述的形容詞,而有神經影像學能夠佐證。目前雖未用於臨床,多限於學術研究,不過已發現不同腦區可使用的分子或離子通道有差異,可望作為未來神經痛「精準治療」的學理依據。全文請見 https://pse.is/6bwf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