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1期

出刊日:2017-07-15

返回上一層

心血管檢查 讓您更安「心」

心臟病、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是現代人大敵,嚴重時都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民眾在接受健康檢查時,通常也會特別重視與心血管健康有關的項目。這些項目有哪些?各自代表哪些意義?
 
諮詢╱李百卿(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
撰稿╱張雅雯
 
統計顯示,心肌梗塞患者,每4人就有1人到院前死亡!要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就要了解冠狀動脈的健康,重要的觀察指標就是動脈硬化。硬化是因冠狀動脈內脂肪沉積與斑塊增加所造成,導致動脈口徑變狹窄,進而降低心臟的血流量與氧氣供應。
 

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

導致動脈硬化可分為傳統風險因子與非傳統風險因子,傳統風險因子包括年齡、糖尿病、吸菸、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這些占動脈硬化5成因素,若加上有冠心病家族史,風險就更大。
 
非傳統風險因子包括腎臟病、蛋白尿、左心室肥大、代謝症候群、慢性發炎疾病等,這些因子多半與傳統風險因子有相關性,進而加速動脈硬化。比如有乾癬、紅斑性狼瘡這類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會增加血管發炎的機會,當血管持續發炎就會加速動脈硬化。
 
冠狀動脈在30歲以前很少有明顯阻塞,即使男性從40歲後,血管開始出現脂肪堆積,血管內徑還未必受影響,不過45歲、50歲就可能狹窄達50%,隨著年紀愈大、狹窄程度往往愈嚴重;女性受到荷爾蒙的保護,約莫會比男性晚10年發生。
 

門診檢查與健檢項目有差異

民眾檢查心血管分為兩種管道:一是門診、另一是透過健康檢查,因為需求不同,提供的檢查項目有差異。通常會到門診掛號的患者,已經出現不適的症狀,比如走路或運動時感覺喘、悶,心口像有大石頭壓住的感覺,這時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多半已達50%、甚至是70%以上。此時門診會安排做「運動心電圖」,看看是否出現缺氧變化,這項檢測必須血管狹窄達70%以上才測得出,準確度大約7成。若檢測結果異常,則建議做侵襲性的心導管檢查。
 
另一種檢查選擇是「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掃描」,準確度比運動心電圖再高一點,大約8成,同樣也是狹窄達70%以上才能看到是否有問題。這兩種檢查只需擇一來做,若是門診患者,兩者健保都有給付。
 

健康檢查常見心血管項目

健康檢查的對象則是一般健康的民眾,必須自費。除上述核醫掃描外,還有以下幾種常見的項目:
A、動脈硬化度分析
這個機器同時量測四肢血壓,計算出胸、腹部大血管的血流脈波傳導速度,速度越快代表血管越硬化。從全身動脈硬化的表現,來推測冠狀動脈硬化的程度。
B、頸動脈超音波
以超音波看脖子血管,如果頸動脈的影像顯示硬化斑塊嚴重,可推測冠狀動脈可能也有硬化的問題。
上述A、B兩種檢查都是以「旁敲側擊」的方式,從周邊血管去推敲冠狀動脈的情況。為什麼要這麼迂迴?因為是相對較便利且花費較少的心血管檢查選項。如果已知的風險因子不多,健檢時可以先選這類的檢查,若結果顯示血管不太健康,下次可改做直接看冠狀動脈的項目,比如鈣化分數。
C、冠狀動脈電腦斷層鈣化指數
這是看冠狀動脈的鈣化程度,在不打顯影劑的情形下做電腦斷層,工作檯分析計算出來一個分數,這個分數是指數型增加,從0分、10分、100分往上跳。建議40歲後可考慮做,如果鈣化分數是0分,可以排除有嚴重的血管狹窄,5年內不用做;若介於0~100分,間隔2~3年再做;如果超過100分,就需要轉門診做較積極的治療。
D、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圖說:左為頸動脈超音波,右為動脈硬化度分析儀。
鈣化指數雖然可知道血管有老化,但不知道精確位置、也不知道狹窄程度,更精密的檢查就是需要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現在多半使用256切以上的高速電腦斷層來做掃描。
這項檢查建議40歲後、且有風險因子才考慮。若檢查結果正常,5年內不用再做;若狹窄程度約25%~49%,2到3年後再檢查即可;若狹窄達50%以上,建議去看門診,加強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並評估心肌是否有因此而缺血。
 
圖說:高速電腦斷層可清楚檢查出冠狀動脈的狹窄位置與嚴重度。
 
E、「同半胱胺酸」及「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
這都是抽血就可檢驗的項目,反映的是血管受傷的程度。比如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這個物質在腎臟病患、缺乏葉酸者的體內較多,代表氧化壓力大;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是發炎反應的指標,代表體內在發炎。無法單靠這兩個項目知道血管健康狀況,所以通常是附加在心血管套餐裡,如果血管發現有問題,這些項目用來幫助找出可能的原因。
 

十年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心血管健檢項目通常還包括「十年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透過年齡、是否有糖尿病、是否吸菸、是否有高血壓、是否血脂異常這5個動脈硬化傳統風險因子,計算出10年內得心肌梗塞或猝死的風險,小於6%為低度、6~10%為輕度、10~20%是中度、20%以上則是高度。網路可查到此一評估公式,輸入相關資料即可得知自己的風險高低。
之後民眾可依自己的風險程度或需求,選擇要做上述哪一種血管檢查項目。如果做出來鈣化分數很低,或是頸動脈沒有硬化,那麼十年風險等級可以往下降,只要進行保護心血管的生活方式即可,包括:少吃紅肉、日行萬步、控制體重、避免熬夜、避開煙霧環境等。
如果檢查後發現比原來預估的還嚴重,建議先加強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包括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尤其是把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得愈低愈好。研究發現把LDL控制在70毫克/百毫升以下維持2~3年,有機會讓動脈狹窄50%~69%的患者,回復到25%~49%的狹窄程度。
 

不想立刻做心導管?兩項新檢查可選擇

透過門診檢查或健檢,如果發現冠狀動脈血管狹窄超過70%或心肌缺血,通常就會安排住院進行心導管檢查。但患者如果不想立刻做心導管,還有其他選擇。新的檢查方式之一是附加在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多了一項「心肌血流儲備分數」,這是用電腦斷層模擬心導管而計算出來的分數,若分數大於0.8,代表雖然血管有些微狹窄,但心肌未缺血,只要先加強心血管疾病治療;反之若分數小於0.8,代表心肌血流可能不足,此時可以做電腦斷層心肌灌流成像確認,或轉去門診安排心導管檢查。
還有另一種新技術「電腦斷層心肌灌流成像」,適合已知有冠狀動脈疾病的人。作法是心臟先做一次有壓力狀態下的照相,間隔30分鐘後再照一次休息狀態的心臟,來比較兩次心臟血流差異,觀察是否缺血。這個檢查會比模擬的分數更準確,如果心臟肌肉沒有缺血,只要加強心血管疾病治療,反之若灌流成像顯示有缺血,代表需要做心導管。如此循序漸進的篩檢,可避免檢查帶來的風險及成本,又能及早治療疾病、來享受更長久的健康歲月。
 

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暨心肌灌流成像

圖說:上圖為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可看到受檢者的右冠狀動脈以及左迴旋支有顯著狹窄,即影像上標示出stenosis(狹窄)之處。白白的亮點則是鈣化。
圖說:左圖為心肌灌流成像,TPR為心肌灌流比值。
影像顯示,受檢者左心室下壁及心臟下方心尖基底部有心肌缺血變化(綠色箭頭指處)。這種情況通常會建議病人做心導管,裝心臟支架。(圖片提供/臺大醫院影醫部李文正醫師、李怡範醫師)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