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4期

出刊日:2010-10-15

返回上一層

下背痛的治療

背痛實在很麻煩,該怎麼治療也是大學問。吃藥、復健、手術還是另類療法?專家幫您剖析。
 
諮詢/吳瑞美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 、賴達明 (台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外科兼任助理教授)、陳昭瑩 (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經理物理治療師)
撰稿/洪淑菁
 
一旦出現下背痛,最重要的就是設法緩解症狀,並尋求治療,進而預防再發。下背痛除了充分休息外,也可藉由藥物、復健與運動等保守治療,舒緩疼痛,若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採取手術,解除病灶。
 

確認疼痛點 鑑別診斷

臨床上,醫師會先確認患者的疼痛點,辨明疼痛是位於肌肉分布處或是坐骨神經的部位;接著問診判斷疼痛的型態是屬於骨頭痛、肌肉痛或是神經壓迫引起的疼痛,之後再經由神經學檢查,了解肌肉力量、對疼痛的感覺、肌腱反射,並測量小腿腿圍,了解肌肉是否有萎縮的現象,以確認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與肌腱反射的正常與否。
 
若診斷患者的神經受到壓迫,則需進一步判斷是哪一個神經節受到壓迫,再評估造成的原因。如果年輕患者併有瞬間單側疼痛,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若是疼痛外,合併體重下降、發燒,則要懷疑是否有感染或腫瘤的可能性,尤其是糖尿病或是接受化學治療等免疫力較差者。
 
問診和神經學測試後,會讓患者照個X光片,藉由影像觀察患者脊椎的形狀、骨頭是否完整、有無骨刺或骨質疏鬆,若X光片的影像呈現與臨床判斷一致,則可視患者的需求給予藥物,並藉由物理治療緩解疼痛。
 
如果檢查後,評估患者的下背痛極可能壓迫到神經,有開刀的必要性,或是病因不是很確定,則會考慮進行核磁共振檢查(MRI)。
 

急性期給藥 緩解發炎疼痛

檢查確定引起下背痛的原因後,醫師會視患者的需求給予治療。急性期,因患者疼痛難耐,可能無法睡覺也無法工作,甚至會因情緒不佳,進而影響自身對疼痛的耐受度,且因組織出現發炎反應,這時可給予一些消炎止痛藥物,緩解發炎與疼痛。
 
消炎止痛藥因對腸胃具有刺激性,臨床上大多只開一至二周的藥物,除了藉由消炎止痛藥緩解疼痛外,患者還要盡量臥床休息,且進一步調整工作或姿勢。臨床上常見,患者服用消炎止痛藥後,緩解疼痛,但仍延襲過去不當的工作姿勢,讓背痛的症狀無法徹底解除。
 
除了藥物之外,適當的物理治療也可提供下背痛患者相當的幫助。不少下背痛患者對於拉背的牽引機並不陌生,藉由牽引可以減少脊椎的壓力,脊椎管狹窄患者,經由牽引,可讓空間變大,減少對神經等組織的壓迫;即使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也會因空間變大,減少壓力,讓症狀獲得緩解。
 

年紀不同 復健方式也不同

復健的方式可分為:牽引(被動式的復健)與運動(主動式的復健),在國外的報告顯示,運動的效果優於牽引。
 
年輕人椎間盤的含水量高,軟骨活動力好,容易滑脫出去,但只要經由適當的運動,滑脫的軟骨也有機會被推回原來的位置。反倒是年長者的軟骨,因沒有水份、缺乏活力,要靠運動推回並不容易,所以很多年長者復健後,即使疼痛的症狀獲得解除,但在影像檢查中可發現,突出的軟骨仍然存在。由於年紀影響復原效果,年輕人宜採運動優先的復健方式,年紀長者則優先考慮牽引的復健方式。
 
至於復健的時間,年輕患者通常只要2~4周,如果是單純的肌肉拉傷,或是關節面突然卡住,經由物理治療師徒手給予鬆動術,即可讓卡住的關節得以恢復。至於年長者則約需接受三個月的牽引。
 
牽引具有休息與放鬆的效果,但椎間盤突出是因後方韌帶承受的張力過大,讓外圍的軟骨纖維有點破裂,藉由運動可降低韌帶承受的張力。此外一旦停止牽引,原本狹窄的部位仍可能再度狹窄,唯有配合運動才是長久之計,如傳統的伸展運動與肌力訓練,配合核心運動(脊椎穩定運動),都可達到不錯的效果。 
 

手術是最後一途

一般而言,九成以上的患者在經由藥物與物理治療後,症狀都可獲得緩解,甚至只要完全臥床休息,就可自然痊癒。只有少數經藥物與物理治療無效,且患者承受難以忍受的疼痛,才有需要進行手術。
 
通常組織被壓迫的範圍愈廣,或是某些特定的部位因空間較狹窄,椎間盤只要一點點突出就會壓迫神經,比較容易出現藥物與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無效的情形,此時就需要手術的治療。
 

減壓與固定手術

手術可分為減壓手術與固定手術兩大類,簡單來說就是將壓迫神經的組織取出,包括突出的骨頭或椎間盤。若減壓手術後,評估手術後可能造成脊椎更不穩定,則需再採取固定手術,以骨釘或是骨板將不穩定的脊椎固定住。
 
減壓手術臨床上以顯微手術為主,利用手術顯微鏡,施行手術。若是單純的椎間盤突出,可以利用顯微手術進行減壓。顯微手術的傷口小,大約只有3~4公分,術後隔天,甚至幾小時後就可下床,傷口疼痛的情形較少,只要由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並不會將神經切斷,也不太可能會有癱瘓等後遺症。為了縮小傷口,也有人執行內視鏡手術,在局部麻醉情況下由脊椎後外側進入椎間盤,在內視鏡的監視下進行手術。但就傷及神經率或減少沾黏目的方面,二者並沒有顯著差異。
 
減壓手術後若有必要則再施予支架固定融合術,或將鈦合金人工椎間盤置入兩節椎骨之間。裝置固定器材手術的侵犯性較減壓手術大,術後恢復的時間較長,大都只用於椎間盤突出且併有嚴重狹窄,或有關節變形的患者。
 
手術後,仍有一定的比例會復發,復發的機率涉及手術取出的組織多寡而定。若手術拿掉的組織較少,很容易復發,患者很可能在術後三、四個月後仍疼痛難耐,需再動第二次手術。但若拿掉的組織太多,術後脊椎的支撐力較差,容易背痛,也就是術前是因為神經受到壓迫,出現麻、痛而接受手術,術後卻因支撐力不足,局部肌肉或關節引起的背痛。
 

另類療法要謹慎

除了正規的西醫治療外,不少患者尋求中醫或是民俗療法的協助。中醫的針灸可產生類似鴉片、嗎啡的物質,具有止痛的效果,且針對造成發炎的神經節下針,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至於整脊則與物理治療師徒手進行鬆動術,有異曲同功之妙。整脊可望讓不正常的脊椎調回正常位置,但如果患者的肌力不足,柔軟度不夠,再加上繼續不當的姿勢,很容易再跑掉。
 
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整脊師可以讓滑脫的脊椎得以復原,但除了要謹慎選擇專業的整脊師之外,整脊前最好先由醫師判斷,先排除背痛是否由腫瘤或骨質疏鬆等問題引起,以免愈整愈糟糕。
 
不論藥物、物理治療、手術或是整脊等民俗療法,即使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但卻非長久之道,且因退化是造成下背痛的主要原因,任何治療都無法中止退化的進行,唯有靠運動增加肌力與柔軟度,才能有效延緩老化造成的背痛,再配合正確的姿勢,減少不當受力而造成的下背痛,讓自己遠離腰酸背痛的困擾。

10分鐘預防下背痛運動

一次10分鐘,每天共半小時,這些運動除了可幫助背痛者緩解症狀,也有預防下背痛的功效!

撰稿/陳昭瑩
 
要緩解、甚至預防背痛,除了認識正確的姿勢與動作方式,接著需以運動訓練的方式,改善柔軟度與肌力的不足,背痛病人才能恢復正常活動,而且預防再度受傷。

以下介紹的運動訓練分為幫助恢復、增進脊椎柔軟度的伸展運動,與增進運動控制能力的肌力訓練兩大類。建議病人先從每天10分鐘伸展運動開始,包括撐背運動、貓背運動、轉體運動、抱膝運動、與下肢伸展運動。臨床上很多背痛的患者在正確執行伸展運動後,通常會很開心地發現,原來光靠運動,也能感覺疼痛緩解。柔軟度恢復後,若能在加上腹肌與背肌肌力訓練,增加活動時脊椎的支持能力,更能預防再次發生背痛。

每個動作請慢慢作到感覺緊繃的角度,在有拉緊的感覺下停留10~20秒,再慢慢回到原位,每個動作重複5~10次,並請依個人狀況調整動作時間與次數,不要勉強。所有的運動都以不產生疼痛為前提,若有疼痛,請詢問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